【摘要】近年来,在主机厂愈发强烈的降本增效诉求下,整车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日益走向集中化,从第二代Domain架构向第三代Zonal架构演变。

这一架构下,汽车芯片的供应链逻辑将被重塑。

主机厂将加强与Tier2的直接合作,产业链将演化为更加扁平的网状结构,各环节之间都将更加紧密,这对芯片厂商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国内厂商中,欧冶半导体瞄准汽车智能化和第三代E/E架构构建系统级芯片解决方案,力争填补市场空白。但想要实现从1到10的高阶进化,面临的困难将比想象的要大很多。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半导体行业新进展(不建群),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

以下是正文:



01降本推动Zonal架构革新

汽车长期以来是一个巨大的组装品,其上的电子控制单元 (即ECU) 数量可高达 100 多个。在第一代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即分布式架构(Flat架构)中,每个电子功能都拥有自己的ECU。

但这样设计的问题也非常明显,各个ECU间基本处于封闭的网络状态,既无法实现功能协同,更无法具备OTA升级条件。如果想要它们交换信息,就需要给每一个ECU一条线束控制和传递,所以这种架构很复杂、很难扩展。

在此基础上,第二代Domain(域控制)架构诞生,将车内的需求按照功能进行归类,成为现在的主流架构。

对此,博世将整车架构划分为五个域,即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座舱域、自动驾驶域,由域控制器来负责处理所有工作。


但这种架构下,车上的走线仍然十分复杂,铜线的重量依旧限制了效率和性能的提高。

据测算,Domain架构下车线束成本可以达到1000美金,线束长度约3~5千米,平均占汽车重量的45-55千克,最重可达68千克,因此功能域为中心的E/E架构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车辆线束复杂、沉重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把不同功能的域进行整合,是近几年最重要的问题。

基于此,市场逐渐进入Zonal(区域控制)架构。

Zonal架构通常是专用区域控制器与高性能车载计算机的结合。区域控制器通常使用如CAN、LIN和FlexRay等不同的总线系统来连接到各种传感器和执行器。然后,区域控制器通过基于以太网的新型车载高速网络相互连接,并与高性能车载计算机连接。

特斯拉的Model 3是最早采取这个架构的汽车,分为前车身、左车身、右车身三个物理的区域,对应布置三个区域控制器ZCU,所有端侧执行器就近接入ZCU中。

通过这样的架构,Model 3大大缩短了布线长度(从3千米缩短至 1.5 千米),线束总重量则显著减少了 85%。


可以说,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加速向集中式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OEM愈发强烈的降本增效诉求。

目前,比亚迪、蔚来汽车、吉利汽车和特斯拉等汽车制造商已经提供了具有区域架构的汽车。

相关券商专家也表示,尽管目前只有2%的车辆采用Zonal架构,但到2030年行业将会平稳地过渡到Zonal架构,到2034年采用Zonal架构的车辆比例预计将达到38%。



02Zonal架构下汽车芯片新逻辑

Cadence 曾在官方博客中指出,Zonal 分区架构正在颠覆汽车供应链。

过去,OEM与Tier 1(一级供应商)、Tier 2(二级供应商)、Tier 3(三级供应商)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

一般来说,OEM直接接触的是博世等专门从事ECU设计的Tier 1。博世等Tier 1也不会选择自主设计芯片,而是从二级供应商,如恩智浦、英飞凌或瑞萨等半导体公司购买微控制器。


但Zonal架构的出现则会颠覆整个行业的结构。

随着汽车电动化的普及和智驾技术的不断完善,决定汽车驾乘体验的因素逐渐从ECU变成了软件。

而智驾功能需要处理视频、雷达和激光雷达信号,对算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汽车半导体需要采用更现代化的制程技术,如 16nm、7nm 甚至3nm。


未来的汽车芯片产品不会仅仅局限于芯片本身这一硬件,在“软件定义汽车”浪潮下,软硬协同能力会成为衡量芯片产品性能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SoC这种集成度高、需深度运行软件算法的计算控制芯片。“芯片+算法+工具链”或许成为行业内主流芯片产品方案,对芯片厂商的算法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并且,为了更好的为OEM提供软硬件协同服务,芯片厂会逐渐向上布局软件,以开放平台吸引OEM与之合作,两者之间的合作模式随之逐步走向开放透明,从黑盒模式到IP授权模式,芯片开发与整车开发也将深度融合、协同,整车开发流程因而缩短、产品迭代加速。

因此,由于芯片厂与OEM的联系越发紧密,OEM除了与Tier 1对接外,未来或许会直接与Tier 2合作,尤其是和半导体公司。

这意味着,汽车芯片的供应链正由传统的OEM -Tier1-芯片厂”固定链条式结构向更加扁平的网络状结构演进,产业中各个环节之间都将构建起更紧密的网络。

甚至目前部分OEM(例如特斯拉)和部分一级供应商(如博世)都在自主设计芯片,这对芯片厂商也是一个挑战。

不少芯片厂商已经先一步感受到了机会和挑战,并相应进行布局。

举例而言,瑞萨电子推出第五代R-Car SoC平台和系统级SoC芯片R-Car V4M系列,是首款基于台积电3nm工艺技术构建的多域车规SoC。

平台为OEM和一级供应商提供灵活性,让他们能够设计一系列适用于ADAS、IVI、网关与跨域融合系统,以及车身控制、域控制(DCU)和区域控制(ZCU)的可扩展计算解决方案。

英飞凌则用TC4XX系列来应对Zonal架构的挑战。据介绍,TC4XX系列为满足区域控制器架构的要求,实现区域控制器的多ECU融合,进行了许多升级配置,已被应用在多款区域控制器开发中,包括大陆、金脉电子、马瑞利等Tier 1厂商的ZCU平台。



03填补国产空白的欧冶半导体

在国内,为数不多专注于研发第三代E/E架构的系统级SoC芯片且成果明显的公司是欧冶半导体。

这样一家公司实际2021年才刚刚成立,创始人为原海思半导体营销副总裁周涤非,联合创始人、CEO为高峰,同样是华为出身。

公司目前已经推出了龙泉系列,解决方案囊括了全天候清晰明亮的CMS(电子外后视镜)、基于视觉技术的魔毯底盘、舱行泊一体方案等。

据了解,欧冶的SoC产品及解决方案在Design in阶段(Design in是拿到了新品开发方案、取得了产品开发的入场券,Design win是赢得客户订单)。20多个Design in客户签了技术合作,有8个目前转化成车型定点的项目,经过A样、B样、C样的测试,后续就可以SOP。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11月下旬,欧冶半导体完成了数亿元B1轮融资。此前公司已经完成了4轮A轮融资,得到了股东们从资金到产业链生态构建的支持。

当然,国内厂商普遍的卡点仍然存在。

在更关键的动力域mcu上,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国际大厂仍然占据主导。据统计,英飞凌、瑞萨、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微芯科技这五家企业占据了汽车mcu超过90%的市场份额,并且均采用了垂直整合制造模式。

尽管欧冶提供的域控SOC能够集成部分mcu的功能,但想要实现从1到10的高阶进化面临的困难将比想象的要大很多。考虑到目前的智驾域的市场竞争已相当激烈,欧冶的产品如何“后发制人”有很大挑战。除了智驾域的产品,则面临着价值量低、不足以支撑正向驱动研发的挑战。

04尾声

Zonal架构时代,对芯片厂商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芯片厂商拥有了跳过强势的Tier 1直接与主机厂对话合作的机会,芯片开发将与整车开发深度协同,产品迭代不断加速。

而同时,这部分企业也愈发要在软硬协同能力上付出更多精力,芯片、算法、工具链全面发展未来将成为必需的敲门砖。

目前,第三代E/E架构下的SoC芯片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全面布局的传统巨头和专营专精的初创厂商将同台竞技,谁能最终留在牌桌上,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搜索添加芯流微信Aristodemus0403,深入交流更多半导体行业新进展(不建群),市场与项目咨询、人才服务、决策研判。

加入芯流芯片研究知识星球,获取:1)快于公众号文章的一手产业动态信息;2)更加深入的行业趋势与公司价值判断;3)快速、私密、深入的业内交流。适用于:市场趋势洞察、技术方向判断、辅助投资标的决策等。领取下方优惠券,即刻加入:

- XINLIU -

喜欢就奖励芯流一个“”和“在看”呗~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