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无疑是中美关系史上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作为一个老练的政治家,尼克松深知,如果有什么功绩可以让他名垂青史的话,那一定是促成美国总统的首次访华。事实也确实如此,改善了和新中国的关系通常被看做是尼克松任期内最成功的外交成就。

从1970年开始,尼克松就秘密筹备和推动这项工作,他对外界放话:“如果说我在死以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去不了,我要我的孩子去。”

1971年,随着“乒乓外交”的展开和基辛格秘密访华的铺垫完成,到确定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这期间,周总理也付出了很多的辛劳,他召集各方面的会议,研究接待尼克松访华的工作,大到会谈、谈判、签订公报,小到用餐食谱、下榻保安,事无巨细,他几乎都要亲自过问。当时,周总理为工作人员制定了:“不冷不热,不亢不卑,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的接待方针。



1972年2月21日,这一天是中美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著名摄影记者杜修贤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天。

这天清晨,杜修贤早早就坐上了接他到西花厅的车,一夜未睡的周总理正在那里等着他。看到杜修贤后,周总理交待了他一些事情,随后问道:老杜,这次接待的方针知道吗?你要拍出美国人主动前来拜访的味道。

杜修贤知道总理的苦心,只有这样,才能不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挑起事端,他说自己一定尽最大努力完成这个任务。

十几年来,杜修贤一直是周总理的贴身摄影,无论是欢迎外宾还是到别的地方做客,杜修贤的镜头总在周总理左右。不过这次不同,杜修贤和一百多名记者一起,被隔离在了飞机20米开外的地方。总理有些担忧地问杜修贤:这么多记者挤在一起,挡住了怎么拍照?杜修贤说:已经搭好了一个台阶架子,人站在上面谁也挡不到谁。周总理这才放心。

这天上午11点,尼克松的专机出现在北京的上空。候机厅休息室里,周总理率领叶剑英、李先念等领导走出厅门,来到了分支跑道边上等待。



飞机停稳,舱门打开,尼克松带着他的笑容第一个出现在了门口,身后站着的是他的夫人。尼克松深知,这将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为了确保能留下单独和周总理握手的镜头,尼克松下令所有同机的随行人员和记者通通留在机舱里。

尼克松步伐轻快地走下舷梯,他的一只脚刚落地,手就伸向了两三米外的周总理。周总理也面带笑容,伸出右手,等待着尼克松那只伸过来的手。

所有的记者都在等待尼克松和周总理握手的那一刻,但经验更为丰富的杜修贤却抢先按下了快门,拍下了一张尼克松缓步向前,周总理身体微微后仰,两人即将握手却没有还没有握到的照片。“不卑不亢”是接待的总方针,如果说那一瞬间最能体现这一方针,那一定就是这个瞬间,这是杜修贤琢磨了不少日子才想到的。

杜修贤按动快门后,总理和尼克松的手就握上了,接着上百架照相机的快门发出了炒豆子一样的脆响。在这之后,杜修贤并没有过多地停留,他匆匆离开机场,直接跑回社里开始冲洗照片,因为当天他就需要把照片交给周总理审阅。

在所拍摄的照片中,杜修贤选了一张握上手的,一张没有握上手的。随后他来到中南海游泳池,在那里把照片交给了总理,总理拿着照片反复比对,最终选中了那张没有握上手的——这和杜修贤所想的完全一致。



当天下午,尼克松接到了毛主席要会见他的通知,并在周总理的陪同下来到了毛主席的住处,杜修贤于是被安排进去拍照。由于主席当时有疾病在身,杜修贤的这张照片拍得并不像上午那张那样自信。

退出客厅后,杜修贤反复翻看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张满意的照片,于是他立刻给周总理送了一张便条,说毛主席和尼克松见面握手的照片没有拍好,能不能再去拍摄告别握手的镜头。很快他就收到了总理同意的回复。

在和尼克松一番畅谈后,毛主席的状态显然恢复了很多,告别的时候,他和尼克松握手,嘴角微微一抿,仿佛恢复了健康时的风采和神韵,杜修贤再次按动快门,为后世保留下了这一个宝贵的瞬间。

不过,相比毛主席和尼克松握手的这张照片,周总理和尼克松握手的那张照片更让杜修贤感到骄傲和满意,后者无论是经典程度还是传播度都更大。后来尼克松写回忆录,书的封底用的就是这张照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