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这条路修好,咱们村出行就更方便了,游客和汽车也就越来越多了”,新年伊始,在慈利县南山坪乡梁山村的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建设正酣,梁山村作为慈利县2025年首批以工代赈项目实施村之一,全村有劳动能力的留守人员争相“上岗”,憧憬着美好未来。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十四五以来,慈利县紧抓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这一重要契机,坚守‘以人民为本’赈的初心,勇担‘由赈济到振兴’赈的使命,历经40年的以工代赈政策,在溇澧河岸春风依旧,生机盎然。
  ——“赈”策效益充分发挥
  在甘堰土家族乡甘堰村,田成方、路成网、塘聚流、沟相连、渠通畅,是以工代赈政策实施后形成的新光景,精准的政策落地和高质量项目建设,“赈”的效益触目可及。2024年5月29日,张家界市2024年以工代赈工作推进会在甘堰村召开。全市以工代赈工作的干部们相聚于此、交流经验、探寻方法。


  谋项目,群众提要求。村书记杨年波介绍“在项目申报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一起讨论项目的建设内容、施工方式、利益模式等,项目选取符合必须得到群众的认可、满足群众的需求。”同时,县发改局通过实地走访,对申报项目可行性、必要性、经济效益等进行全面论证,择优纳入以工代赈项目储备库。
  建项目,群众得实惠。在甘堰村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中,赵桂明第一个报了名,他介绍,“村里有做小工的,有打零工的。他用自家的货车拖运施工材料,挣了将近两万块。”为了精准掌握群众的务工意愿和岗位需求。镇、村干部逐户上门听民意,逐个动员聚民力。通过村村响广播、屋场会、微信群等多种方式,更好的激发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的内生动力。
  管项目,群众来监督。项目共谋共建,使以工代赈的“公家项目”也变成了老百姓的“自家私事”。项目的后期保护、维护、管理成为了每个村民不约而同的实际行动。另外,通过县、乡、村“三级公开”,定期公示项目情况、财务收支、劳务报酬等内容,群众对项目情况了然于胸,项目建设在阳光下推进。
  ——“赈”策场景更加多元
  “重”“农”双推 拓展“工”的领域
  2024年11月15日,被誉为“湘西第一高塔”的炉慈高速长潭河特大桥成功合龙,为项目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107名享受“以工代赈”政策的务工群众,成为“见证者”“建设者”。


  2022年,慈利县抢抓国家以工代赈“重推”政策机遇,出台《慈利县关于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在交通、水利、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领域大力推广以工代赈。2024年,慈利县争取中央财政及中央预算内资金共2312万元,累计吸纳当地群众就业445人。其中,在重点项目建设领域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07人,发放劳务报酬487.76万元。“重推”“农推”项目双向发力,打通群众致富的“最后一公里”。
  “鱼”“渔”双授 提升“工”的价值
  南山坪乡梁山村村民马启龙算了一笔经济账,“一天8小时,大工270元,小工200元,会的越多赚的越多。”2024年,马启龙通过“以工代训”,学会了一身的瓦工手艺,收入愈加可观。


  磨砺“金刚钻”,就能干好“瓷器活”。近年来,慈利县通过采取“以工代训”“集中培训”“现场教学”等方式,为务工群众“量体裁衣”,培训内容涉及工程施工、水电安装等多领域。2024年,慈利县累计开展“以工代赈”的各类培训12次,培训400多人次。通过“鱼”“渔”双授,“技”“能”双扶,农民工在就业市场更加吃香,一个个受“赈济”群众成为小家致富的“顶梁柱”和建设乡村的“主力军”。
  ——“赈”策资金高效利用


  凝聚合力 政策红利济老乡
  由县级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推广以工代赈各项工作。县发改、农业、财政、交通、水利、文旅、林业等部门建立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定期汇总项目清单。更多的赈济资金落地慈利,更多贫困群众吃上“政策小灶”。当前,慈利县已争取2025年中央预算内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5个,预计可吸纳当地群众325人务工,可发放劳务报酬378万元。
  精打细算 资金用在刀刃上
  笔笔皆善款,分毫系民生。为确保赈济资金进一步高效利用,在“以工代赈”项目下达后,慈利县统筹规范项目前期工作,联合发改、住建、水利等部门,为项目设计造价提供义务服务,为前期费用标准划定红线,严控每个单体项目前期费用原则上不超过项目总投的千分之三。“十四五”以来,慈利县争取以工代赈中央财政和中央预算内资金4277万元,吸纳当地群众1120人务工建设,发放劳务报酬1400万元。更多的“真金白银”用于项目建设中,进到群众腰包里。
  全程跟踪 项目确保高质量
  “以工代赈”项目建设前期,慈利县开辟绿色通道,为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等提供优先服务;在项目建设中期,发改、住建、水利、交通等部门现场调度,及时为项目提供专业指导,解决技术难题,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带着就业走;在项目建设后期,各部门到现场查勘论证,细致验收,严格把关,确保以工代赈项目早投入、早见效、早惠民。
  慈利县阳和土家族乡乡长于芳淼表示,“以工代赈项目的高质量竣工,让农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美丽新农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另外,党群干群关系更加紧密,基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一系列新变化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阳和村探索“企业+基地+农户”新模式,走出了“农业+旅游+以工代赈+产业帮扶”新路子。
  从恤贫到共富,由赈济到振兴。以工代赈,“赈”出效益、“赈”起志向、“赈”奋人心。
(来源:慈利新闻网 作者:杜登航 汤尊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