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阿姨跟我说了一件让她后悔多年的事。

她的儿子小时候特别好动,经常因为作业写得慢被批评。有一次,她忍不住说了句:“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

她原本只是一时气话,却没想到,这句话像一根刺扎进了儿子的心里。

从那以后,儿子总是小心翼翼地完成作业,即便做得很好,也总会不安地问:“妈妈,这次我做得还行吧?”

如今儿子已经长大,事业有成,但阿姨发现,他在人际交往中始终带着一丝不自信,甚至在关键时刻常常因为怀疑自己而退缩。

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原来,父母随口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爸妈一句话,孩子自卑30年:好父母,嘴上都会有条“拉链”。



搜图

一:语言是孩子自我认知的第一面镜子

《父母效能训练》中提到,父母的言语,是孩子建立自我认知的最初镜子。如果这面镜子传递的是负面的信息,孩子就会对自己形成低价值感。

比如,当我们说出“你怎么这么笨”时,孩子会认为:“原来我真的不够聪明。”

如果这种评价长期存在,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种下怀疑自己的种子。

还记得小时候,我的数学并不好,经常被爸爸说:“你怎么连这都算不对?真没救了!”

虽然爸爸后来也鼓励过我,但这些话却深深刻在了记忆里。我对数学始终提不起信心,总觉得自己学不好。这种感觉,甚至延续到了工作后。

孩子的自我认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无数次的反馈和评价逐步形成的。

如果父母总是用负面语言描述孩子,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错误的认知。

更可怕的是,这种低价值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选择和行为。

所以,当父母随口批评时,请停下来想一想:这句话会不会成为孩子对自己的标签?



二:父母的“负面语言”,如何影响孩子的人生?

过于严厉或负面的语言,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带来深远的心理影响。

●孩子会形成“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实验表明,长期受到消极评价的个体,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认为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这种心态会让孩子失去动力,甚至主动放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无意间强化这种消极情绪。

比如,当孩子因为考试失利感到沮丧时,如果父母说:“你怎么总是这样不争气?”孩子可能会认为,无论自己多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从而丧失继续尝试的勇气。

●孩子会变得“自卑而敏感”

阿姨儿子的例子就是典型。

儿子总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因此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生怕被别人否定。这种敏感和自卑,往往源于小时候父母的苛责。

久而久之,他不仅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还会在社交中格外在意他人的评价。



三:影响亲子关系

负面语言不仅伤害孩子,还会疏远亲子关系。

孩子会下意识地避开父母,不愿意分享内心的感受,因为他们害怕再一次被批评或否定。

长此以往,亲子之间的沟通会变得越来越困难,父母可能会错失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重要机会。

父母可能会感到疑惑:“我只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他会疏远我?”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父母是否爱孩子,而在于他们是否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表达了这种爱。

四:好父母,嘴上都会有条“拉链”

避免伤害孩子的第一步,就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语言,尤其是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以下是几个具体方法:

①换一种方式表达批评

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尽量描述具体的问题,而不是直接攻击人格。

比如,把“你怎么这么懒”换成“这件事如果早点完成,可能会更好哦。”这种表述既指出了问题,又避免了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②学会用“积极语言”鼓励孩子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积极的评价能够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哪怕孩子做得不够好,也可以先肯定他的努力,比如说:“你今天写得比昨天更认真了。”这种正向反馈能让孩子更愿意改进,而不是被批评击垮。



③及时道歉,修复关系

如果真的说了伤人的话,别觉得“父母不用道歉”。

真诚的道歉会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犯错,但错误是可以被修复的。比如说:“刚才爸爸妈妈说话重了点,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④停下来,想一想

在开口批评孩子之前,给自己五秒钟的时间,问问自己:

这句话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它是否真的有助于孩子的成长?

这短短的五秒钟,可能会改变孩子一生的感受。

一个经常听到鼓励和认可的孩子,会拥有更强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他们会觉得:“我可以做得更好。”

这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一种健康的自我认知。

你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