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澜问马未都:“你以后会把博物馆上交给国家吗?”马未都摇摇头:“不会上交国家!”他的理由让人无法反驳。
马未都没上过多少学,但是由于父亲影响,他并没有变成只会在社会上混吃混喝的小混混,反而因为一番曲折的经历成长为一位收藏界大佬。
但在变成收藏家之前,马未都所经历的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遇到的。当时其父亲去黑龙江参加空军干校里面的一些工作,马未都就抓住机会与父亲同去,后来加入了那里的文工团。
没几年后马未都由正好赶上上山下乡,马未都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真真正正的体验了一把真实的农村生活,在那段时间,他靠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和身边的知青朋友们相处很好,还混上了当时打饭的“司务长”。
后来马未都就被分配到工厂参加工作了,但他那时不光白天当工人,晚上还偷偷写作,并给自己取笔名“瘦马”,打算好好的闯一闯文学圈。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在几年后成功当了编辑,后来还成为了影视编剧,马未都的经济条件也开始得到质的飞跃。
有了钱后,马未都便想着去搞点古玩,陶冶情操,但一逛古玩市场他才发现,当时由于古玩卖家审美水平以及文化知识不高,一些极具收藏价值的古董往往卖不了多高的价格,于是马未都便在那几年来回折腾,凭着自己的一股聪明劲儿拥有了近千件藏品。
后来马未都干脆辞去编辑职位,从此以后专攻收藏业,期间为了丰富自己的古玩阅历,马未都经常往返于各大博物馆中,并因为这些博物馆通常预约困难,大老远跑过去却才发现博物馆休息,而这个痛苦的经历让马未都下决心以后自己要开一家能够全年开放的博物馆。
这事儿后来还真的让他给干成了,1997年,马未都创建的观复博物馆正式在北京开放,随着马未都后来在收藏界的名声大噪,在2004年,观复博物馆扩建成功,并实行理事会制保证观复博物馆永远开下去。
当时观复博物馆属于中国第一家私人开办的博物馆,而马未都还确定了理事会制度,这和大家以为的等到马未都百年后会把这些博物馆的文物都交经国有的猜测相反,大家都觉得马未都这样做是不是过于利己了。
但是在后来杨澜对马未都的采访中大家才知道了马未都之所以这样做的实情。
他是这么想的,中国现有的国有博物馆已经有太多了,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也不少,再加上国有博物馆的实质性质是公益性的、救助性的,背后维持运营的都是国家经费或者是募捐,这就参观者对博物馆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与文物的距离会更加疏远。
而马未都给了另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像他这种背后是私人基金会的博物馆,本来就是营业性质的,一些人的收藏品也大可由这个平台举办个人展会,而且有别于国有博物馆会用厚实的玻璃展柜把藏品与参观者隔绝,观复博物馆会频繁上新新藏品,而且普通参观者就可以摸到它,在专业解说员的指导下更能全方位了解藏品背后的审美价值及厚重历史。
现在,马未都的基金会还在持续正常运营中,他也在积极回应社会需求,把观复博物馆珍藏的种种藏品全方位的介绍给喜欢它的人,回归最真实的历史,传播最生动的中国故事。
信息来源:
中国网络电视台——马未都说隐情:为何没把观复博物馆捐给国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