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蛇年迎春展“灵影仙踪”现场。(01:21)

头部呈三角形,身上有花纹,尾部卷曲……商晚期仅指甲盖大小的甲骨残片上形象地刻划出了蛇的特征,专家释读该字为“它”,表意最初的“蛇”;青铜圆形网兜上,一条形神毕肖的蛇贯穿其中,蛇头昂首鼓目,蛇口大张,该器物作何用途,专家学者至今难有定论;还有蛇头造型的青铜兵器,书画上的蛇,瓷器上的蛇,拓片上的蛇,皮影蛇……农历乙巳蛇年将至,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四楼展厅内,处处闪现着灵蛇仙踪。

展墙上汇集的《山海经》所载与蛇相关之神人异兽(局部)


展览现场

乙巳蛇年,鳞动春归。在中国文化中,蛇被誉为“小龙”,是龙图腾的原型之一。其无足而水陆畅行,冬眠或蜕皮后宛若新生,种种特质令古人敬畏并将其神化。上博一年一度的迎春特展——“灵影仙踪:上海博物馆蛇年迎春展”1月14日起正式在人民广场馆对公众开放,13件组古今中外的文物精品,来自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馆藏,邀请见证灵蛇传说在中华文明中的绵延与变迁,感受灵蛇文化跨越山海、连接各民族的精神共鸣。


刻辞龟腹甲残片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初) 上海博物馆藏


蛇纲网状铜器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51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一个造型独特的“蛇纲网状铜器”前围满了观众,大家议论纷纷,对于它的用途感到好奇。只见器物整体呈圆形网兜状,一条形神毕肖的蛇贯穿其中,蛇头昂首鼓目,蛇口大张,露出尖锐锯齿,通体精细刻划了鳞纹。据上博专家介绍,这件西汉的蛇纲网状铜器1992年出土于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51号墓,现为一级文物。类似器型的铜器在滇文化墓地中极为罕见,仅见于江川李家山墓地,对于它的用途专家学者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是水田或水中使用的打捞器;也有学者认为,这件器物在大型男性墓内放置于长兵器和仪仗器中,或是专用的仪仗器。


鎏金蛇头铜剑柄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1992年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68号墓出土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藏

另一件立体蛇头造形、通体鎏金的剑柄也出土于云南玉溪李家山遗址,这件兵器是典型的云南当地制作的兵器,仅留蛇头剑柄,剑身已遗失。专家表示,这类兵器构思新颖,做工精湛,大多是模仿动物的某一部位制作的“仿生式”兵器,为滇国青铜器中艺术和实用功能高度结合的典范。


展览现场


“伏羲女娲捧日月”画像石拓片 东汉(25—220年)刻石 近代拓 上海博物馆藏 徐森玉家属1981年捐赠

除了青铜材质的蛇文物,展览中还能看到“伏羲女娲捧日月”画像石拓片,皮影造型的蛇,书画中的蛇等。比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清代陕西皮影“青蛇架”造型庞大,色彩鲜艳,做工精细,有着浓郁的民俗趣味,吸引很多观众驻足欣赏。


陕西皮影“青蛇架” 清(1644—1911年) 上海博物馆藏

青蛇架是传统影戏剧目《白蛇传》演出所用道具,为青蛇府邸大型景片,在戏中起到交待地点、衬托氛围等作用。景片共由10个部件缀订而成,营造出一派光怪陆离的景象。蛇虽为“五毒”形象之一,但美丽善良的白娘子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因民间有端午节驱“五毒”的习俗,影戏《白蛇传》常作为端午时令戏演出,有着驱疫求吉的寓意,更为民间生活增彩添趣。


白釉蛇耳瓷奖杯 19世纪末 德国皇家柏林瓷厂烧制 上海博物馆藏

除了中国“传统蛇”,展厅内还有“西方蛇”。比如由德国皇家柏林瓷厂烧制的“白釉蛇耳瓷奖杯”,这是上博馆藏中鲜少露面的西方文物。在古希腊神话中,蛇常与智慧女神雅典娜、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等人物相联系,蛇纹因此象征知识和智慧,也象征治愈、死亡和重生。19世纪末,新艺术运动在欧洲盛行,主张运用自然元素,并注重表现优美、律动的线条。流畅、富有动态的蛇形曲线不仅展现器物的雅致,也融合多种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为作品增添了神秘感和艺术价值。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蛇一直是以多样化的形象存在。它亦正亦邪,代表神秘或重生的力量,希望通过多元的文物展品来展现它丰富的内涵。”上海博物馆展览部副主任褚馨说,他们在策划生肖系列展览时会精选馆藏中平时不常露面的主题文物进行展示,也会从兄弟单位的相关馆藏中借展,共同完成这一主题的阐释。“希望上博每年的生肖迎春展能成为一个展示中国传统生肖文化内涵的窗口。”褚馨说。


展览海报

此次展览展期将持续至3月2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