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下午,北京世纪坛医院介入中心正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手术,突然接到护士长通知:急诊有一名急危重患者需立即进行冠脉介入手术。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急诊抢救,患者生命悬于一线。

患者是一名64岁男性,于清晨5点突发胸骨后压榨性疼痛,直到上午11点才来到医院就诊。经急诊给予硝酸甘油后疼痛稍缓解,但在等待检查期间,患者与家属自行离院就餐,期间突感头晕并意识丧失,伴有躁动。120急救到场后,心电图提示“心室颤动”,现场立即实施除颤,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辅助通气后将患者送回急诊。急诊复查心电图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生命危在旦夕,需紧急转至介入中心进行冠脉造影及进一步治疗。

接到通知后,我迅速整理思路并开始准备:①造影物品;②抢救药物;③除颤仪;④吸引装置。由于冠脉造影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介入中心并不常规配备呼吸机和镇静药品,而患者的特殊情况需要这些设备和药物。我向护士长说明情况后,护士长当即表示:“你去准备开台,剩下的交给我。”

很快,急诊科紧急调配的呼吸机被推到了手术间,镇静药也随着患者转运一并送达。护士长刘林亲自参与术前准备,他丰富的麻醉护理经验让我悬着的心稍稍放下。与此同时,我按照流程抽取抢救用药、铺设无菌台、准备造影相关物品,并将除颤仪调试到位。术前准备完成后,我们立刻通知急诊转运患者。

患者被送入介入中心后,团队迅速展开行动:过床、交接病情、检查静脉通路和管路情况,重点观察患者除颤部位的皮肤状态。患者已处于气管插管状态,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生命危险。手术间气氛凝重,但医护团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雷主任、岳医生以及介入中心的老师们迅速投入工作,我在护士长指导下选择合适站位,既能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又能快速完成给药和耗材递送,协助护士长完成其他辅助工作。

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左冠状动脉回旋支重度狭窄,需立即扩张病变处并植入支架,就在导丝通过狭窄病变时,患者心电图突然显示室颤!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我脑海浮现出护士长平时对我进行电除颤操作考核时的情景:

- “除颤的部位是哪里?”

- “右锁骨下方,胸骨右缘第二至三肋间,左侧腋前线内第五肋间。”

- “放电前需要注意什么?”

- “确认心电图是否为室颤,确保所有人远离床单位。”

这些训练过的知识点在脑海中飞速闪过,让我迅速恢复理智。我拿起除颤仪,按照流程迅速完成操作:“立即除颤!”护士长和医生配合迅速,暴露除颤部位、充电、观察心电图、确认所有人远离床边后按下放电按钮。随着“砰”的一声,患者的心电图由室颤转为窦性心律,在场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的手术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医生快速完成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恢复了冠脉血流。术中,患者血压一度下降至90/60mmHg,护士长及时遵医嘱给予升压药并维持血压稳定。患者术中躁动,护士长再次遵医嘱给予镇静药。幸运的是,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未再出现大的波动。在确认患者状态稳定后,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患者被医护团队护送至CCU病房。在转运过程中,何菁部护士长早已协调好电梯和转运流程,整个过程如同流水线般高效,从术间到病房仅用时不到五分钟。看到患者安全交接,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术后,护士长问我:“第一次这种抢救除颤吧?感觉怎么样?”

我回答:“刚开始有点懵,好在反应过来了。”

护士长点头说:“不错,不过你可能没想到导丝通过狭窄处会诱发室颤。所有心梗患者都有可能发生室颤,平时的训练就是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这次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宝贵的急危重症抢救经验,也深刻意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护士长的协调调配到医生们的冷静操作,再到术后转运的无缝衔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世纪坛医院介入中心团队的专业性和默契配合,能在这样的团队中工作,亲身参与挽救患者生命的过程,我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

这次抢救让我深刻体会到“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意义,平时反复演练让我在关键时刻能迅速反应。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我们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沉着冷静的心态。只有不断磨砺,才能在关键时刻为患者生命保驾护航。


来源:护理部 介入中心

作者:吴雅超

荐稿:刘林

摄影:星建

排版:李春慧

责编:范晓 张洁



出品

北京世纪坛医院宣传中心

专栏入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