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工作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生活指导者,也是他们的学业支持者,更是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的重要推手。榆林学院辅导员任潘文在学生学风建设和思想引领方面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道路,并且这一模式在多个学院推广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学业倦怠、目标模糊、学习主动性差等问题,尤其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碎片化娱乐信息和激烈的就业竞争让学生容易迷失方向,产生负面情绪。为此任潘文老师提出“学风建设+思想引领”双向并举的工作理念,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学习主动性,激发内在动力。
学风建设:用行推动学习动力提升
实施“学习小组制”,营造互助共进的学习氛围:在学风建设中,集体的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实施“学习小组制”的模式,将班级学生按兴趣和学科分成若干学习小组,组内成员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并相互督促完成任务。
为了激发小组成员的学习积极性,设置“优秀小组评比”机制,每学期根据小组的学习成果、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评比,并给予奖励和荣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形成了积极的竞争意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学习成绩显著提高。许多原本学习态度不佳的学生也在小组的带动下开始主动学习,学风焕然一新。
开展“晨读晨跑”计划,培养学生自律性:针对不少学生作息不规律、学习效率不高的问题,实行“晨读晨跑”计划。每天清晨,组织学生们进行20分钟晨跑,随后一起进行晨读。晨跑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也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状态下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生活。在晨读过程中选择一些经典著作和学术文章,组织学生朗读和讨论。这种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晨读晨跑”计划的推行,学生们形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学习状态也逐渐改善。
建立“学业指导师”制度,精准辅导学业: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业情况不同,因此针对学业困难学生,专门设立了“学业指导师”制度。他从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中挑选出若干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学业指导师”,一对一地帮助低年级学生,解答学习上的疑惑。这种“传帮带”模式有效地帮助了学业困难学生提高成绩。许多原本对学习无所适从的学生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信心也显著增强。这一制度,让学生之间的帮扶机制得以实现,使班级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思想引领:用心搭建价值观教育平台
举办“名师面对面”系列讲座,夯实理想信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发展趋势和行业需求,邀请知名校友、行业专家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这些讲座不仅从专业发展角度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职业路径,还通过嘉宾的亲身经历和奋斗历程,为学生传递了“奋斗、担当、责任”的核心价值观。每次讲座结束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分享心得体会。通过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专业学习的意义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同时,给学生们布置“个人成长计划”,书写未来一年或整个大学期间的奋斗目标,并定期跟踪学生的进展。浸润式教育有利于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增强,通过引导学生设定短期目标,有利于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开展“红色教育”主题班会,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当下,许多学生对国家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肤浅,而这些内容恰恰是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定期组织召开“红色教育”主题班会,以抗战史、革命史等为主题,带领学生重温历史,深入了解先辈们的奋斗历程。
通过观看纪录片、现场参观红色基地等形式,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还感受到当代青年肩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为了增强互动性和学生的参与感,主题班会中同学们还可以分享红色故事,分享自己的家族故事或国家发展感悟。这种做法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爱国主义情怀深入人心。
设立“班级信任热线”,打造温暖的心理支持网络: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惑,常常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愿意寻求帮助。为解决这一问题,设立“班级信任热线”,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拨打热线,与辅导员进行一对一的私密沟通。“班级信任热线”不仅是思想引领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辅导员掌握学生思想动态的窗口。通过热线,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的负面情绪,并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学生遇到挫折或情绪低落时,耐心倾听,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让学生们重拾信心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榆林学院任潘文在学生学风建设方面和思想引领的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所带的班级在学业成绩、毕业就业率、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成效显著。学生们不仅在学习上更加主动自觉,且逐步形成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他的工作方法得到了其他学院的高度认可,开始推广他的“学风建设+思想引领”模式。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