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5月27号,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东乡平八郎,在旗舰上升起旗子,打出旗语——皇国兴废,在此一战,诸君共同努力。24个小时之后,远道赶来的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被日本联合舰队全歼,俄国太平洋舰队与波罗的海舰队全军覆没。日本借此一战,登上了国际大国的舞台,成为国际列强之一。此时,距离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只有52年,距离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只有37年。
1868年9月8日,日本新政府改年号为“明治”,定都江户,并改称为东京。“明治”二字取自中国《易经》中“圣入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的句子。从此,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的历史。
富国强兵,还是强兵富国
富国强兵其实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梦寐以求的目标,明治时代的日本也是如此。在殖产兴业、文明开化、富国强兵三项治国纲领中,富国强兵被确定为建国的总目标,其他两项政策都围绕实现这一目标而展开,这也更加凸显出其重要地位。日本史学家藤原彰认为,明治初年的富国强兵政策,以创建中央军队、扶持军事工业为开端,从整顿户籍、义务教育制度、强化警察网、充实官僚机构来看,其中无一不是以建设强大的军事国家为目的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军队建设成为当时日本压倒一切的任务。
明治天皇
早在幕末开国之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打开了日本的国门,也深深地震撼了日本人的内心。在恐惧、愤怒和羡慕相互交织的复杂心态下,他们对于国际强权政治现实的认识和理解也陷于矛盾之中:在被迫忍受并试图摆脱强权政治所带来的痛苦煎熬的同时,却又充满了将这种痛苦强加于其他国家、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急切渴望。因此对于日本而言,富国强兵政策的提出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是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和改变受列强压迫的局面,而是具有更深层的考虑,正因为这样,“富国强兵”政策很快就演变为“强兵富国"。看似简单的文字调整,却显示出治国理念和发展道路选择上的转变。
其实,明治政府中要求走“强兵富国”路线的声音始终存在,特别是人称“后三杰”之一的山县有朋更是鼓动侵略的代表,他露骨地叫嚣:“现今兵部之目标在于内,而将来则在于外。”充分表白了其对外扩张的野心。在执掌了日本军队的大权之后,他主持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也鼓吹发动了一次次对外侵略战争。
在购买武器装备和引进先进的军事科技方面,明治政府给予了高度重视,花了大量金钱,军费开支不断增长。在引进过程中,日本十分在意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不断提高军事生产的自主能力。这不仅促进了日本工业技术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也充分保障了日本自身的军事和国防安全。19世纪70年代末,日本已经掌握了独立设计建造军舰的能力。1883年,大阪兵工厂实现了火炮生产的自主化,1885年,在法国技师的建议下,日本建造了“严岛”、“松岛”、“桥立”三艘舰船,专门用于应对中国北洋水师的“定远”和“镇远”这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巨型战舰。
定远舰
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后盾,通过掠夺他国财富,实现本国的富强,这是近代多数西方列强崛起的“成功经验”。以西方为师的日本对此心领神会。随着日本军事实力的日益增强,明治政府逐渐开始了侵略扩张的“富国之路”。
纵览整个世界近代史,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是不诉诸于武力的,欧洲的那些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就不用说了,全部是打群架出身,就算是底子最干净的美国人又怎么样?19世纪4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打了一场很不光彩的战争,叫美墨战争。美墨战争是整个19世纪历史上割让土地最多的一场战争,墨西哥一次割让了两百万平方公里,我们今天看到的加利福尼亚州,硅谷、旧金山,圣地亚哥、洛杉矶,都是那场战争美国抢夺来的,连美国自己的精英,后来当总统的格兰特将军都说,这场战争打得非常的不正义。1895年,美国的GDP刚刚登上世界老大的位置,三年后(1898年),就爆发美西战争。这次战争,不仅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归了美国,连西班牙的亚洲殖民地菲律宾也归了美国。
美墨战争
日本人既然要崛起,按照惯常的套路,就一定要打几仗,通过武力奠定自己的大国地位。所以中日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就无可避免。日本人连续挑起两场战争,除了争霸之外,其实还有一些着眼点也值得仔细品一品。
日本人在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中一共有四个着眼点
首先,摆在第一位的着眼点,无可争议,就是要打垮清朝与沙皇俄国。不将大清国和沙皇俄国拉下马,日本人就无法加入列强行列,无法达成称霸亚洲的目的。
甲午战争
其次,日本心头也一直有一个心魔,即自己的地缘安全,这也是为什么两次战争都是围绕朝鲜策动的。
第三,废除不平等条约。你没有看错,1853年的黑船事件敲开了日本的国门,随后列强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并没有随着明治维新,随着日本的国力增强而废除,就算日本赢了中日甲午战争,日本人的关税自主权依然没有恢复,没有像样的几场大胜,欧美列强不会正眼看待日本。
第四,两场战争的附带结果是殖民地扩大了,日本国内的精英集团的“充分就业”问题也得到解决,缓和了国内政坛的矛盾。
下面,我们就逐一聊聊这四个着眼点。
相隔十年的两场战争——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
作为中国人,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一个误区,认为1840年之后,中国就没落了,完全沦为列强的欺凌对象,这其实是错误的。我们把视角切换到日本那边看,当时亚洲大陆就两个强权,一个是中国,一个是俄国,而从19世纪的后半叶来看,中国显然要比俄国强大。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中国当时仍是东亚大陆上的传统霸主,这个传统可是几千年的传统,至少从唐代开始,日本人就认东亚大陆上的强者是中国。中国当时在东亚的朝贡体系还没有瓦解,日本要是不能一把把大清朝从“王座”上给扯下来,就谈不上什么大国崛起。而且当时清朝政府在处理中俄伊犁问题、围绕越南的中法战争以及平定朝鲜内乱中的表现,都让日本人清晰的认识到清政府在维护其朝贡体系上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国力和国际地位也在提升。所以当时中国自然被日本认作第一个战略假想敌。
中法战争
那为什么俄罗斯不是第一假想敌呢?虽然俄罗斯的现代化历程比中国和日本都要早,好像国力也比较强,但是它的国力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西伯利亚大铁路那个时候还没有修筑,所以俄罗斯要想在东北亚地区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那个时候还做不到。所以对日本来讲,俄罗斯是第二位要解决的。
其次,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什么?是双方都在竞赛搞现代化,日本在搞明治维新,中国也在搞洋务运动,而中国的GDP国力的总量,那是比日本要大得多的。所以最后鹿死谁手,其实当时人没有一个看得清楚的,在北洋舰队灰飞烟灭之前,所有人对形势都有可能误判。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列强其实是不看好日本的,都是押宝在清朝身上,而大清国内部,除了李鸿章比较清醒之外,光绪皇帝以下都处于战争狂热中,认为日本蕞尔小国,不堪一击。
1895年,日本打赢了甲午战争之后,它最理性的选择是什么?恰恰不是继续欺负中国,而是把矛头指向北边的俄国。日本人在马关条约中从中国拿走大批的银子,第二年马上就开始跟中国搞好关系,同时将大量的金钱投入到军备发展中,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
占领朝鲜,既是日本人的“登陆情结”,也是日本人的国防安全需求
1888年(明治二十一年)12月,前文提到的山县有朋受命前往欧洲进行地方制度调查,到第二年10月,他先后访问了法国、德国以及奥地利等国。1889年6月,山县在奥地利维也纳与当时担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的洛伦茨・冯・施泰因进行了一次深入交流。施泰因是个魅力型学者,伊藤博文为了调查宪法而访问欧洲时,就深深地被施泰因吸引住了。施泰因把作为明治宪法支柱的权力分立这一基本架构,以及由国家制定社会政策的必要性等理念传授给了伊藤博文。
山县有朋
山县在与施泰因见面之后,首先请教了自己最担心的事。“西伯利亚铁路完成后,日本会怎么样?”山县的担忧源于俄国,因为当时他听闻俄国计划从1891年开始铺设西伯利亚铁路。铁路与国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当俄国着手建设西伯利亚铁路,并最终要把铁路延伸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时,俄国会不会威胁到日本的国防安全便成为日本精英担心的事情。一直以来,对于日本的国防,一般认为只要能控制对马海峡、朝鲜海峡、津轻海峡以及宗谷海峡等,即可确保国土的安全,但是如果俄国军队来到符拉迪沃斯托克,并在这里部署舰队,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施泰因曾经见识过全面运用欧洲各国的铁路来进行的战争,所以,他对山县的问题做了如下说明:
首先,即使西伯利亚铁路贯通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日本也不需要担心到害怕的程度,因为抵达东亚部分的西伯利亚铁路,必须经过中国领土。这对俄国来说,就是一个限制因素。
其次,假设进攻日本的俄国军队有3万人,用客车运送兵员的话,需要多达900节车厢。因为西伯利亚铁路是在荒凉的土地上铺设的单线线路,所以要保持整条铁路的通畅,并把3万兵力运送到亚洲其实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即便大部队抵达符拉迪沃斯托克,但因为港口冻结、缺乏足够的运输船等因素,俄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运送这么多兵员到战场上。
第三,只要俄国计划占领朝鲜时,西伯利亚铁路就会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俄国可以借此在亚洲构筑起自己的海军力量。俄国对朝鲜可能的支配以及在朝鲜半岛东侧设置海军基地这两点,才是西伯利亚铁路兴建后给日本造成的最大问题。如果俄国得以南下朝鲜半岛,并且在半岛东海岸的元山附近建设港口,那里就会成为俄国远东舰队的根据地。而且那里的谷湾海非常深,大型船只也可以安全地停靠,面对日本海的元山,其附近的永兴湾温暖不会结冰,感觉上就和对岸的日本新泻差不多,如果俄国在这里建立海军基地,日本就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山县在与施泰因先生会面前,就已经抱有一种想法,即日本的政治战略是要让朝鲜完全脱离与清朝的关系,让它成为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以免被欧洲某一强国借事端进行侵略占领。意思就是日本的政治与战略是要让朝鲜摆脱清朝的影响,并且不让欧洲强国(主要指俄国)占有。
从欧洲游历回国之后,山县有朋就明确了其战略目标——先使朝鲜成为“独立国家”,日本代替清朝成为其保护国,然后吞并朝鲜。
回国之后的山县有朋很快就被任命内阁总理大臣。
在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中第一款即规定:
“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
朝鲜成为名义上的“独立国家”。
清朝输了甲午战争,李鸿章最心痛,老头儿不仅背负骂名,而且半辈子的心血——北洋水师——灰飞烟灭。所以李鸿章一头扎入俄国人的怀抱,准备联俄拒日。
1896年6月,清政府与俄国签署《中俄密约》,又称《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日本则称之为《露清防敌相互援助条约》。条约规定,当日本进攻中国或者俄国领土时,两国将一致对日。这是一份没有被公之于世的秘密条约,也是非常明确的对日攻守同盟。
这份条约把从黑龙江、吉林两省至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东清铁路(中东铁路)铺设权许给了俄国和法国的银行。也就是说,俄国现在能够铺设铁路横跨中国东北地区。1898年,俄国又以清政府对日本赔款的援助作为担保,获得了旅顺和大连湾25年的租借权,以及一直延伸到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大连的东清铁路南部支线的铺设权,这部分铁路就是之后的南满铁路。
清末旅顺口旧照
前文介绍过,施泰因对山县说过,西伯利亚铁路本身并不可怕,因为抵达东亚地区的西伯利亚铁路必须通过中国领土。这对俄国来说,是一个限制因素。然而,这个限制因素现在却部分消失了。如果清朝与俄国进一步合作,由清朝与俄国的合资公司来铺设东清铁路及其南部支线的话,对于俄国的限制因素也就完全消失了。虽然不是在朝鲜半岛的东侧,但是俄国会在辽东半岛的南端拥有一个不冻港,也就是说,俄国现在可以在远东海域建立海军基地、部署海军了。关于铁路的铺设,清政府与俄国分别在1896年和1898年签订了《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这些条约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简直就像噩梦。
这也是1904年,日俄之间爆发战争的重要原因,关于日俄战争为什么会发生这个问题,主流观点是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成长,它便开始追求满洲,也就是中国东北的市场,于是要求俄国遵守门户开放政策,不能独霸中国的满洲,并由此发动了战争。但是,根据俄国方面以及日本的公开史料,关于日本与俄国开战的原因,围绕着朝鲜半岛出发的战略安全保障观这一因素也不容忽视。
1905年,日本赢得了日俄战争之后,1910年8月22日,朝鲜王国总理李完用与日本代表寺内正毅签订条约,规定大韩帝国将朝鲜半岛的主权永久让与日本。29日,随着《日韩合并条约》的生效,大韩帝国亡于日本帝国,朝鲜半岛成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日本韩国统监府改制为朝鲜总督府,成为统治朝鲜半岛的机关。
附带说明一下,朝鲜在1897年将国号改为大韩帝国,所以在甲午战争之后到日俄战争之前的这段时期,朝鲜也被称为韩国。
通过两场大战,日本人才真的“站了起来”
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领舰队强行驶入江户湾的浦贺及神奈川(今横滨)。在美国的武力胁迫下,幕府接受了开港要求,于1854年3月31日在神奈川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日美神奈川条约),日本被迫同意开放下田、箱馆(今涵管)两港口,美国船只可以在这两个港口加煤上水,并得到粮食等物品的供应。条约还允许美国在上述两港派驻领事,并享有最惠国待遇。不久,英、俄、荷等国援例而至,也和日本政府签订了类似条约。
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300年的闭关锁国
即使经过明治维新,日本国力增强,这些强加在日本头上的不平等条约也没有废除,所以通过战争提升国际地位,就成了日本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重要途径。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效用”。比如日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日本在非常勉强的情况下获得了胜利,但结果却使日本成为可以在欧美等列强设立大使馆的国家。在那个时代,处于不平等地位的弱小国家是无法在大国设立大使馆的,而只能设立公使馆。以日本与英国的关系为例,日本驻英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是在1905年12月。那一年的9月日俄两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显然日本的国家地位因此立刻得到明显的提升。而大清朝直至灭亡,其驻外国的外交官也只是“公使”级别。
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前,英国已经与日本签订了《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内容包括废除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税率以及平等的最惠国待遇等。也就是说,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已经废除了一部分不平等条约,剩下的一个目标,就是彻底恢复关税自主权,这一点在日俄战争结束以后的1911年也达成了,日俄战争之后,欧美列强明确承诺在1911年之前完成与日本的修约。从这一点来看,或许可以说日本通过甲午战争,首先实现了在亚洲的独立,又通过日俄战争,进一步达成了从列强势力下独立的目标。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日俄战争则是1904年开始的,其间刚好隔了10年。这相当于日本在10年时间里通过两次战争步步地达成了独立的目标。
殖民地的扩张,极大的缓解了日本国内因“藩阀政治”带来的政治权利冲突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的重要职位大多由长州、萨摩、土佐、肥前这四个幕末雄藩占据。因此,民党中的自由党和改进党的成员们即使既有钱又有头脑,也无法进入藩阀政府内部。
现代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来任用官员,但在当时,这种以政党为基础的议院内阁制以及国家考试制度在日本都还没有建立起来,政府的人事都掌握在藩阀政府手中。福泽谕吉就表示,假如朝鲜被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而日本人也可以自由出入的话,政党成员们就可前往朝鲜这一新天地去取得相应的地位。事实上,甲午战争后,不仅中国台湾被割让给日本,而且日本对朝鲜的影响力也得到极大地提高。台湾“总督府”首先被建立,经过日俄战争和之后的日韩合并,朝鲜“总督府”也被建立起来。这就意味着出现了数千个新的政府职位。
清末的朝鲜国
甲午战争后,中国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日本在当地建立各类机构,并派遣了非常多的日本人前往任职,其中包括小学老师、农业试验场的技师及法院的法官、警察,当然还有军人等。到太平洋战争结束时,台湾“总督府”共有43870名日本官员。就官员的职位数量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因此,对外战争所带来的不仅是市场规模的扩大,还有福泽谕吉所说的:“现在,民党要获得新的殖民地,并在当地取得自己至今未能得到的行政职位。”而这就是自由党和改进党等民党成员在议会中并未强烈反对战争的原因之一。
日本占领台湾(旧照)
严重的后果
前文说到,日俄战争中,日本与英国建立了同盟关系。英国此举的意义有两个,一个是为了保证日本在亚洲对俄国的牵制;另一层意思,在英国人看来,他们和日本的地缘政治结构是一样的,都是海洋国家,海洋国家将来的发展一定是要靠搞全球殖民地、做生意,双方的战略态势非常相近。
我们摊开世界地图,可以清晰的看到,欧亚大陆是“历史的主会场”,大部分的大国都在上面,而其他大洲是“分会场”。我们再来看欧亚大陆的整个形状,是不是有点像我们中国北方人吃的那个铜火锅?对,它甚至还跟铜火锅一样,有两个把儿。在西边就是欧洲这边,英国就是那个把儿;而在亚洲东边,也就是日本,它是那个把儿,这两个把儿它和火锅主体之间,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
英国隔一个英吉利海峡和欧洲大陆对望,而日本是隔着对马海峡,和朝鲜半岛对望。
整个欧亚大陆在英国人看来,就是一个鼹鼠游戏的舞台,谁强大了,英国人上去就一棒子,只要大陆不要崛起一个唯一的强权,威胁英国的地位就可以了。英国人与日本人结盟,就是希望日本人走他们的路子,而日俄战争之后美国人率先表示要与日本重新修约,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因为英、美都是海洋性战略的国家。日本人刚开始也是在认真走海洋性国家的战略建设之路,但随着吞并朝鲜,意图染指中国的满洲之后,情形就发生了180度的拐弯。
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损失了94000人才勉强逼迫俄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在战争过程中,英国和中国都帮了日本很大的忙。对,你没看错,清朝政府也在帮日本人。
我们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提到日俄战争,说当时中国是严守中立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中国政府那个时候怂,两边都得罪不起。但是它并不是没有偏向的,而偏向的恰恰是日本人。清政府为什么要帮日本人呢?很简单,清政府发现俄国人对中国的东北,那是有实实在在的领土野心的(日本人在当时还没有表露出侵占东北的野心,只是强调不能俄国独霸满洲的市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1900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进北京。在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各国军队陆续均撤回国,而俄国人却将军队驻留在满洲,不肯离去,此时清政府才明白俄国比日本还危险,一纸《中俄密约》签订的是错上加错。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清政府立即倒戈,支持日本军队。
义和团运动
比如当时的北洋大臣——袁世凯,他就派了很多军队,包括一些测绘、侦察这样的力量到东北,帮日本人招募马贼。其实什么叫马贼?有的时候跟正规军,跟中国军队也分不清楚,总而言之都是马贼,帮日本人打仗,反正不是我中国政府派的。
而俄国在太平洋舰队战败,慌忙调波罗的海舰队前去增援时,英国人又从中作梗。英国人明确通告所有路上的中立国,都不许给俄国波罗的海舰队提供给养。
这是什么概念?3万公里,路上没有给养和燃煤的供给,波罗的海舰队把所有的地方都装上了煤,甲板上、船舱里、军官的卧室里,甚至所有的卫生间里全部装上了煤。要走将近一年时间,船上大量的非战斗减员,甚至还出现士兵暴动等等这种情况。
比如说在越南的金兰湾,波罗的海舰队实在是不行了,想要停靠补给,就被法国政府无情的拒绝了。
所以这支舰队等它赶到黄海,就是对马海峡的战场上的时候,已经是筋疲力尽,它的最高指挥官已经是几次死去活来。就这么一支部队杀到战场上,东乡平八郎打它,还有什么还手的余地吗?所以一战全歼波罗的海舰队。
东乡平八郎
日本在崛起过程中的关键战争中,因为他走对了路,所以朋友遍天下。但当它侵吞了朝鲜,又觊觎中国的东北时,情形就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日本人拿下中国的东北之后,志得意满,作为一个岛国,终于在大陆上拥有了他们控制的领土,赶紧移民、开发,欢天喜地。
可是它没有想到,拿下满洲之后,其国家性质就变了,它再也不是一个海洋国家,而变成一种叫陆海复合型国家。这种国家在英国和美国这种纯粹的海洋国家眼里,是看不惯,是不信任。
所以日本人表面上占领中国东北是占了便宜,实际上彻底失去了和英国、和美国同盟的可能性。那美国和英国不揍你揍谁?所以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它的最终的惨败的根子,其实就种在中国的东北。
结语:
明治维新后的37年,即1905年5月27号,日本联合舰队的司令官东乡平八郎,消灭了俄国的波罗的海舰队,实现了日本的大国崛起之梦。但是那又怎样?又是37年后,巧得不得了,仍然是5月27号,另外一个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叫山本五十六,也是带领日本联合舰队出航,去打中途岛战役。几天之后大败溃输,从此这个国家就沦入地狱。
真是应了那句话: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中途岛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