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留住太湖“好水质”,“秘方”在哪里?
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到全年Ⅲ类,取得历史性突破。新年伊始,“太湖揽胜”游轮首航,跨域水上游时隔近20年重启,成为无锡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展现新时代人水和谐共生“太湖美”的重要窗口。新的一年,太湖水质要稳定达到Ⅲ类,还需要从哪些方面攻城拔寨?市两会现场,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稳步拓展淤泥处置和利用途径
底泥内源污染动态释放是太湖总磷波动、蓝藻暴发的重要成因。近10年监测显示,生态清淤效益显著,清淤区湖泛风险、频率、强度明显下降。“可见,生态清淤是维持太湖总磷平衡、延缓富营养化、推动水质持续改善的有效手段。”黄晓东委员指出,根据我市去年出台的太湖治理“1+9”三年行动方案,到2030年全市要完成太湖清淤总量3456万立方米,干化后淤泥年处理量超过200万立方米。“因此,淤泥处置难问题亟待解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到,要稳步拓展淤泥处置和利用途径。黄晓东认为,淤泥总磷、总氮、有机质含量高,安全风险小,资源化利用前景广阔。“必须以无害化、资源化、低成本的原则来处置利用淤泥,关键还在于打破地域、部门壁垒,加强处置任务分配,强化部门地区考核。”他建议,坚持技术研发和市场化应用,建立“以矿山宕口堆填、农田复垦为主,以建设湖滨湿地、道路灰土、绿化用土为辅,以研究开发市场化产品为补充”的处置利用路径。
“三个坚持”守好治太前沿阵地
作为太湖治理的最前沿阵地,滨湖区的山水城(雪浪街道)在2025年将开出哪些治太“秘方”,更好守护“母亲湖” ,保障Ⅲ类水?宋晓裕代表介绍,将围绕“三个坚持”,健全长效管护体系,切实采取工程措施,高位推动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
“首先是坚持技防和人防并重,提升监测预警能力。”他说,依托新建立的“智慧河湖”监测体系,今年将对全域89条河道进行全方位全时段实时监测,为入湖河道综合治理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同时,进一步压实“镇、社区”两级河长制履职作用,确保每月人工巡查全覆盖、问题整改全流程闭环。
其次,坚持雨污管网综合整治,提升源头管控能力。宋晓裕透露,今年拟投资1.5亿元新建山水西路污水管线12公里,拟投资500万元对漆塘苑(一期)等3个老旧小区管网整体翻建,并对山水城22个提质增效达标区、97个排水达标区和19条非市管道路进行常态化排查、检测、整治、提升。
“还要坚持河道治水投入不减,提升水生态自净能力。”宋晓裕说,今年山水城要投入1.93亿元,高标准推进水系沟通、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岸线整治4大类10个河道治水项目,努力构建“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河湖生态系统。
用好“人工智能+”掌握治太主动权
包小为委员及其团队在长期参与太湖治理及国内其他城市重大生态工程修复中深切感受到,只有大力发展生态科技产业,才能更好掌握太湖治理主动权。
“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快速发展,这些为太湖治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包小为建议,坚持“人工智能+”,集成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模型技术,建设精准化、常态化清淤固化资源化利用一体化数字管控平台,通过持续积累的工程数据,在数字平台上进行比对分析,形成动态管理的大模型,为太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不断提升投资效益、提高治太绩效。
包小为还建议,探索在河道上空规划并开辟低空航道,充分利用泵站设施,将其转变为低空经济的充电站与物流枢纽,实现水域与空域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增添新的增长动力。他举例说,锡山区鹅真荡水域面积广阔,可充分利用丰富的水环境资源发展低空经济产业,并紧密结合其自然景观与人文特色,精心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
“太湖治理任重道远。”他说,我们要牢牢把握治太主动权,创新发展水经济、水科技、水文化,切实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场内热议
保障“声”态健康,营造宜居环境
周燕
市人大代表,梁溪区北大街街道南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比起看得见、摸得着的污染,噪声污染往往被人忽视。周燕代表注意到,随着我市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噪声污染形势正发生着重要变化。“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已经成为全市最突出的问题,群众投诉占比高达80%以上。”她表示,目前我市的噪声污染治理处于缺乏相应管理条例、缺乏协调联动机制、缺乏精准监测手段的“三缺”阶段。为此,周燕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方案。
自《无锡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办法》2018年被废止后,噪声污染防治的现行规章或条例就处于空白状态。“相关立法文件需要立即补充,以响应新《噪声法》等国家新的政策法律要求。”周燕建议,立法过程中要明确群众关心领域的管理要求,针对性完善各类噪声污染的防治条款。由于噪声污染涉及范围广、主体多,这为执法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她建议,公安、生态环境、城管等相关部门应当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加大联合执法力度。
噪声污染,不仅要“治”,更要“防”。周燕表示,要科学布设噪声监测点位网络,尤其要在人员密集广场、公园、小区周边等生活和交通领域合理布控,加强监测点的后续管理,助力保障我市“声”态健康。
示范引领,推动生产生活加快转“绿”
刘敏婵
市政协委员,市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处处长
近年来,我市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持续完善,取得不少可喜成绩。但在刘敏婵委员看来,无锡还需在能源、产业、生活消费等领域的绿色低碳转型上,于全省全国范围内树立更多典型示范。
“需进一步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强化部门间政策协同,全方位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她提出,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能源、产业、建筑、生活消费等领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法治保障。例如出台政策支持近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等建设;制定绿色建筑条例,为近(零)碳建筑在我市加快起势提供法律依据;出台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规划,促进生活垃圾分类点和废旧家电、大件垃圾等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同时,要加快拓展低碳零碳能源应用场景,在公交物流环卫车、太湖蓝藻作业船等领域加快布局完善充换电站等基础设施网络,大力发展氢能、储能、微电网、虚拟电厂等智慧能源产业,为更多新能源智慧应用新场景提供低碳能源保障。
如何让绿色低碳进一步成为无锡的新风尚?刘敏婵提出,可以推动政府、国有企业优先采购碳足迹标识认证产品,对市民购买一级能效、碳足迹标识产品等绿色低碳消费行为给予市级补贴。“我市应当积极申报全国废旧家电家具等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典型城市和典型企业,激励城乡居民更好参与以旧换新及可再生资源回收、暂存、运输、处理等。”她说。
锡报微评
让民众在绿意中尽享“微幸福”
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设计精巧的空间布局,蜿蜒伸展的休闲步道……小而美的口袋公园,一方面能够满足周边居民开展文体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当前城市微更新的“窗口”。眼下,我市口袋公园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板块之间建设发展不均衡、日常管养不到位、功能特色不鲜明等问题依然存在。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群众满意的口袋公园,最重要的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开门建公园”,只有将群众的心声与诉求吸收进口袋公园建设中,让便民、利民、惠民的理念深深烙印在每一处即将焕发生机的土地上,才能真正将口袋公园建设成为百姓心中“家门口的公园”。
口袋公园通常利用城市“边角料”空间因地制宜建成,在居民享受“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便利生活的同时,怎样才能让它们品质更高、内涵更丰富?不妨做到“各美其美”,最终达成“美美与共”。或许,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有的口袋公园被打造成了户外“健身房”,有的口袋公园充分融入当地历史文化,给予周边民众丰厚情感体验,还有的适当引入购物、餐饮等业态,从而更加贴近居民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口袋公园从最初的城市“补绿一角”,向适老化、儿童友好、健身休闲等功能空间转变,在“方寸”之间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城市的和谐共存。
此外,口袋公园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垃圾处理、设施维修、绿化管护……这些都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一方面,管理部门可以聘请专业养护单位进行管养,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管理机制,保证口袋公园干净整洁、设施完好、环境优美,让市民群众在绿意中尽享“微幸福”。
热点互动
市民点题:炊烟袅袅、热气腾腾,曾经“最抚凡人心”的“烟火气”,如今却成为餐饮油烟污染,被列为百姓反映和投诉最集中、最强烈的难点痛点问题。如何加强治理,提升群众居住环境质量?
代表回应:不让“人间烟火气”成为“恼人油烟气”。
朱翔市人大代表,新吴区旺庄街道综合办公室主任、群星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
如何让烟火气既亲民又不扰民?朱翔认为,这需要政府、社会、餐饮单位和公众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从政府层面来讲,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朱翔表示,政府需要修订餐饮油烟排放标准、出台餐饮油烟污染治理专项政策,确保对餐饮油烟扰民的劝导与执法有理有据。还要加强源头防控,合理规划餐饮用房,积极推广加装油烟净化装置,可以考虑对采用先进油烟净化技术的餐饮单位给予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此外,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要联手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对发现的问题整改‘清零’。”
社会层面而言,在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引导、加强精准宣教的同时,更要利用好“居民监督机制”,让周边居民也参与到治理中。餐饮单位则要定期对油烟净化设施进行清洗和维护,确保正常运行。基层社区要依托网格化管理,摸清辖区内餐饮店基本情况,逐一建档造册,实行台账管理,落实责任到人。朱翔说:“无论是餐饮单位还是社会公众,都要增强环保意识,支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无锡蓝’常驻多出一份力。”
来源:无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