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1月10日,陈毅的追悼会将在下午三点举行。由于毛主席刚做完手术,身体浮肿,非常虚弱,并没有安排参加追悼会。
追悼会开始前半个小时,毛主席突然来到追悼会现场。他都没来得及换下睡衣,匆匆披上一件灰色大衣便赶来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毛主席对陈毅的妻子张茜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是个好同志!”
周总理哽咽着念完悼词,毛主席潸然泪下。
毛主席向着党旗下覆盖的陈毅骨灰盒三鞠躬,送老战友最后一程。
毛主席为什么抱病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两人有何深厚的情谊?
01井冈山初相识
陈毅是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从蔡和森口中了解到毛泽东。那时,他知道毛泽东是和他一样爱国热血的青年。
回国后,陈毅读到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被毛泽东的革命思想打动。这是他第一次看到毛泽东的文章。
南昌起义后,朱德和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队来到大余县。他们听说,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于是,他们决定去井冈山和毛泽东会合。
1928年,朱、陈领导湘南暴动。在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帮助下,朱德和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的部队,贺龙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部分人员安全转移的井冈山。朱、毛胜利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
在龙江书院,陈毅第一次见到久违的毛泽东。他紧紧握住毛泽东的手说:“我们早就盼望上井冈山来,今天终于如愿了。”
他的心里充满激动和憧憬。
在井冈山上,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由朱德担任,党代表是毛泽东,政治部主任是陈毅。
这是陈毅第一次和毛泽东共事。这也成为他们革命友情的开始。
毛泽东对陈毅很信任,他给陈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其中写道:“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
三个“相”字,表达出毛泽东对陈毅的惺惺相惜,以及迫切希望得到陈毅精神和军事上支持的心情。
陈毅对毛泽东也很敬佩。但一件事,让陈毅不得不重新认识毛泽东的才华和能力。
1928年5月,陈毅当选红四军军委书记。当时面临一个重要的抉择,就是主力红军是否要离开井冈山。
当时有一种声音是要求红四军去湘南,那里也是朱德、陈毅带上山的许多官兵的家乡。
毛泽东坚决反对。但陈毅同意了。
红军冒进湘南,失败而归。毛泽东顾全大局,带病去湘南接应陈毅及其部队。陈毅诚恳地向毛泽东和二十八兵团士兵作检讨。
返回井冈山的路上,毛泽东下马和陈毅边走边谈。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形势分析给陈毅听,把自己建立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构想,还有对党内出现的多种思想等,都和陈毅进行详细的交流。
这次谈话,使陈毅的思想产生一次飞跃。他非常认同毛泽东的观点,但他还没有意识到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举足轻重的作用。
02碰撞识英雄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红四军内出现了流寇思想、单纯军事观点和军阀主义等几种思想。这严重地影响了红军的团结和战斗力。
1929年6月,七大在龙岩召开。陈毅被推举为大会主持人。他表示赞同毛泽东的主张,指出红军离不开毛泽东。
但他尖锐地批评了毛泽东和朱德搞分歧。
毛泽东对陈毅感到失望,决定离开红四军,到闽西指导地方工作。
陈毅当选为红四军前委书记。陈毅在工作中,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他希望中央派人来主持工作。
对于朱毛之争,陈毅主张用批评加调和的方法,实现两人的团结。但毛泽东对陈毅的模棱两可非常不满。如果陈毅不改变这种做法,毛泽东坚决不回来。
陈毅到上海参加中共中央的军事会议。他和周恩来、李立三探讨红四军的领导问题。
周恩来认为毛泽东是红四军最合适的领导人选。
——是毛泽东最早提出上山打游击,提出走武装斗争的道路,提出红军不仅能够打仗,还要成为一支强大的宣传队、群众工作队等。
这些观点经过实践检验,都是正确的。
三个人讨论了一个多月,陈毅经过深思熟虑,认识到毛泽东的远见卓识,不是谁都能够取代毛泽东的领导。为了让毛泽东重返红四军,陈毅言辞恳切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史称“九月来信”。
信中充分肯定毛泽东的政治主张,对红四军七大的错误进行批评。请毛泽东回到红四军担任前委书记。他还单独写了一封道歉信。
毛泽东读后,知道了党的最后决定。他倍感欣慰,回到汀州。陈毅真诚地把毛泽东和朱德请到自己的屋里,向毛泽东当面检讨自己的错误。
毛泽东为陈毅认识水平的提高之快,感到非常高兴。他不再计较之前的委屈,重新主持红四军的前委工作。
1929年,毛泽东再次当选前委书记。
在此次事件中,陈毅、朱德和毛泽东为维护红四军党军团结做出积极的努力,同时也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四军中的领导地位。
03危难见真情
在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临时中央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被坚持“左倾”教条主义的一些人所不容。他再次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
作为毛泽东的坚定拥护者,陈毅和临时中央争论异常激烈,他赣南会议上说:“毛泽东的主张是正确的,别看现在苏区方圆几千里,红军几万人,打两个败仗就要垮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毛泽东也一同走上漫漫征途。陈毅因腿部受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
在国民党反动派攻陷中央苏区县城的危急时刻,陈毅亲自安排毛泽东的儿子毛毛、毛泽东的岳父岳母,以及毛泽覃的妻子到赣州郊区躲避。
1935年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给项英和陈毅发了一封电报。陈毅反复看过后,认为毛泽东已经回到中央领导岗位上,他精神振奋。
果然如陈毅所料,遵义会议确定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实际上已经成为军事指挥上的最高领导人。
不仅陈毅对毛泽东无限信任和支持,毛泽东对陈毅也是同样的心情。
1942年,有一天陈毅跟秘书随便聊聊。他谈到中央规定整风必读文献,“书是好书,但执行起来往往不是这么回事。”
这话在秘书听来,是对中央指示的不重视和不尊重。他心里惴惴不安。过了两天,秘书看见时任代理华中局书记的饶漱石在黄花塘边乘凉,就过去攀谈起来。其中就说到陈毅的那段话。
他不知道,饶漱石对陈毅有看法不是一天两天了。陈毅秘书的话让饶漱石心中暗喜。他将这件事添油加醋,再加上红四军七大上选掉毛泽东前委书记的陈年旧事,写成1500字的电报,发给毛泽东和刘少奇。
为了澄清事实,陈毅亲自赶赴延安。这时候,他已经与毛泽东十年未见。
陈毅毕恭毕敬地站在毛泽东面前,毛泽东看他这样见外,忍不住责怪他:“你这个陈毅,我们10年没见面了,老战友,老朋友,你怎么这个样子!有人说了什么,大家交交心嘛!你这个样子,我还能跟你说话吗?”
陈毅听后,心里有了底。
毛泽东后来又给陈毅写信,劝他凡事要多忍耐,多想自己的缺点,增益其所不能。要能照顾大局,只要不破坏大的原则,多原谅,多忍耐。
“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锻炼忍耐。”
陈毅在经过此事后,政治上又成熟许多。
04诗文唱和情谊深
毛泽东和陈毅不仅在工作中互相交流,在诗文上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陈毅对毛泽东的诗词极为推崇。
在井冈山上,忙中偷闲。毛泽东就叫陈毅一起谈诗词歌赋,当作艰苦生活的一种调剂。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许多词作,如《西江月井冈山》,陈毅都是最早的读者之一。
毛泽东曾经送给陈毅一些手稿,陈毅视作珍宝。但在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在野外风餐露宿,实在无法保存,基本散失了。
但《沁园春雪》却被他贴身保存,后来还给自己的孩子们学习。
毛泽东给陈毅多次修改诗文。1929年,毛泽东率部攻下汀州、龙岩,陈毅为其写《反攻下汀州、龙岩》,里面有一句“败军气尤壮,一鼓下汀龙。”
毛泽东看后,在“败”上圈画。陈毅思忖片刻,改成“铁军真是铁”,诗的气势立刻不一般。
陈毅也常在诗中表达对毛泽东的敬仰。1949年开国大典,陈毅跟随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他写道:“元首耀北辰,元戎雄泰岱。群英共检阅,盛世开万代。”
1966年春,陈毅听说毛主席的诗词出版,他将毛主席的37首词认真地抄写一遍。和妻子一起给孩子们讲解毛主席的诗词。
陈毅在1971年查出患结肠癌。他住在医院,已经好多天无法进食。12月26日,陈毅跟女儿要面条吃,他艰难地咽下几根面条。这一天,是毛主席的生日,陈毅要吃主席的长寿面。
1972年1月6日,在弥留之际,陈毅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直向前,战胜敌人——”
1月10日,陈毅追悼会原定小范围举行。因为,陈毅去世前已经没有任何职务了。他受到冲击,被江青、林彪批判。
这天中午,本来要午睡的毛主席怎么也睡不着。他起身跟秘书说要参加陈毅的追悼会。他连睡衣也没换,秘书抓了件大衣给他披上。
周总理得知消息,通知宋庆龄、西哈努克亲王,还有国务委员及军队中曾经申请参加陈毅追悼会的领导来参加。
周总理安排好后,提前来到追悼会现场,给陈毅的妻子张茜说毛主席要来的事,叮嘱她要镇定。
毛主席提前半小时到达。此时,来的人寥寥无几。毛主席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陈毅是个好同志。”
他把陈毅的孩子叫过来,叮嘱他们要像父亲一样踏踏实实做事。
追悼会上,周恩来哽咽着念悼词,毛主席泪水横流。他们都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友、好同志而悲痛。
毛主席微微向前倾着高大的身躯,静静地听周总理念悼词。人群中不时传来抽泣声,1500人的会场被哀痛笼罩。
毛主席向陈毅的骨灰盒三鞠躬,坚持送完陈毅最后一程。
毛主席上车的时候,抬腿迈了几次都没有上去。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才坐上汽车离去。
这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参加追悼会。
陈毅地下有知会倍感欣慰。不管发生什么事,毛主席对他都是信任的。
这样的革命友情,着实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