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会越近。

乔布斯在世时,是业界出了名的“独行侠”。

日常,乔布斯喜欢独来独往。除了开会,他几乎不参加其他活动。

1986年,乔布斯以1000万美元收购了乔治·卢卡斯的电脑动画部门,成立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

当时的动画电影市场,被传统的迪士尼模式主导。但乔布斯相信科技是“骨骼”,艺术是“灵魂”,只有两者完美融合,才能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作品。

在乔布斯的参与下,皮克斯团队开始用电脑制作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

他不改昔日“独行侠”的作风,除了必要活动时出现一下,其余时间根本看不到他人。

大部分时间,他总是一个人待在办公室,集中精力思考,默默做自己的事。

1995年,《玩具总动员》上映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球票房达到3.62亿美元,成为动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哲学家叔本华说:

“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能与内心真正的自己相遇。谁要是不热爱孤独,那么他就无法深入地了解自我。”

现实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独行侠”,不喜欢热闹,也不参加社交活动,人冷漠孤僻,不好相处。

但实际上,那些看上去“不合群”的人,大多心思单纯、真诚善良,值得深交。



01

“不合群”的人:懂得分寸,不计较

电视剧《天道》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丁元英来到古城后,深居简出。

他租了一个便宜的房子,不工作,也不与任何人打交道。每天安静地待在房间里看书、喝茶、听音乐。

肚子饿了,就穿着拖鞋,到楼下的面馆吃碗面。吃完了,就回到自己的房间里。

久而久之,面馆老板跟他熟络起来。

一天,丁元英照例在面馆吃面,一直观察他的老板状似随意地询问他的工作。

丁元英说:“没有工作,如果老板不嫌弃,我可以来店里打工。”

老板听完,认为丁元英是“无业游民”,嘲笑他“这么大的人,好吃懒做”。

丁元英听完,没有解释,依然沉默。尔后,他淡定地吃完面离开。

面对老板的误解,他本可以选择辩解或争执,但丁元英选择了不回应。

站在丁元英的角度来看,就算他跟面馆老板及时解释,又有什么意义呢?面馆老板已经先入为主有了自己的判断。

与其做无谓的争论,不如淡然处理。这是丁元英的处世之道。

像这样的情节,还有很多。

一次,丁元英在馄饨摊吃馄饨。老板娘明明已经收过钱,却又跟他要第二遍。丁元英二话没说,又掏了一次钱。

后来,丁元英因为资金被冻结,走投无路之际,他变卖了珍藏的唱片。唱片店老板看他急用钱,便刻意压价,他也没讨价还价,爽快地同意了。

这些看似“㞞”的行为,实际上却是一种大智慧。

就像一句话所说:“精明不如厚道,计较不如坦诚,强势不如和善。”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莫过于保持分寸感,不计较。

那些看似“不合群”的人,往往深谙此道。他们明白,与人相交,需要保持距离,不能越界,不能要求太多。

看淡关系,看透人情,凡事包容,才能相处不累,久处不厌。



02

“不合群”的人:强大内核,不讨好

在电影《想飞的钢琴少年》中,主人公维特一度活在合群的“诅咒”中,无法自拔。

维特从小智商超群,尤其在钢琴上,更是天赋异禀。但这样的特质,让他和周围的同龄人格格不入。

大家觉得他是怪咖,谁也不愿意跟他玩。

长时间被孤立,让维特心生烦恼,他渴望变成普通人,想要和小伙伴们打成一片。

于是,为了能够融入集体,和大家打成一片,他假装摔坏了脑子。

维特本以为,合群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事实却截然相反。

热爱钢琴的他,为了迎合同学,不得不听摇滚乐;明明很聪明的他,为了显得合群,不得不努力装傻。

把自己伪装起来,维特一点也不开心。

直到某一天,维特在CD店中,发现了一张钢琴演奏专辑。

再次听到熟悉的钢琴旋律,维特哭了。

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刻意的伪装,假意的合群,其实都是对真实自我的压抑。

他放下心魔,重新开始弹奏钢琴,又找回了久违的快乐。

余华在作品《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与其花费时间讨好外界,不如专注自身,经营好自己的一方天地。

离人群越远,离自己就会越近。

作家残雪就是一个从不往人群里走的人。

诺贝尔文学奖潜在获奖者残雪,在别的作家经常举办文学活动互相交流时,她却刻意保持距离,从不参加这些活动。

她说:“我有自己的理念,主流圈子我进不去,也不想进。”

没有外界的打扰,残雪可以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创作上,并写出了《残雪文学观》一书。

不合群并非孤僻,而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对自我价值的深度追寻。

真正的强者,从不追求光鲜的名利和社交,而是退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积攒能量,默默耕耘。



03

“不合群”的人:专注自身,不内耗

当年,水木年华凭一首《一生有你》一炮而红,狂揽十几个音乐大奖。

但是,风头正盛之时,李健选择退出。

相较于大众对他们的期待、外界对他们的商业包装,李健更愿意坚守内心对音乐的纯粹信仰。

于是,他埋头创作,沉寂8年,与世无争。

这8年里,李健离群索居,不用手机,鲜少应酬。

后来,李健参加《我是歌手》,王者归来,火遍全国。

再度爆火之后,李健没有乘势而上抛头露脸,他再一次选择避开强劲的风头,退回自己的书房和琴房。

日常,李健连微信都不用,外人找他,有时连电话都打不通。

任外界如何热闹喧嚣,李健都纹丝不动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乌合之众》一书中说:

“人一旦到群体中,智商就会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感,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令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不合群”的人,深深懂得,只有独处,才能看清世界、看透本质、看见自我。

《圆桌派》的主持人窦文涛入行30多年,接触的各界名流数不胜数,但他几乎不参加交际应酬。

他的圈子很小,只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外界很好奇,他平时都在干什么?

窦文涛爽快地回应道:

“我一个人的时候忙得不得了。我要吃早餐,我要看这个画,我要看那个书。还有几百集的英剧、美剧要看,每天还得坚持跑步……”

原来,业余时间,窦文涛把时间全部用来提升自己。

像窦文涛一样,很多看上去“凉薄”的人,不是不擅长社交,而是他们不想迎合他人,也不想委屈自己,只想安安静静地过好自己的日子。

与其站在人群中迷茫,不如离开人群后清醒。

就像作家冯骥才说的:

“平庸的人用热闹填补空虚,优秀的人以独处成就自己。”



04

有研究表明,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的,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

仔细想想,的确如此。

推杯换盏,来来往往,这些固然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却不是生活的必需品。

与人交往,懂得“不合群”,是智慧,更是一个人丰盈灵魂的有效途径。

最后分享一句王小波的思考:

“孤独,寂静,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