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贵阳市按照“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根据“塑造节点、连通轴线、活化片区、还原记忆”的思路,创新打造“一河一道两片”,促进老城区文化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城市整体风貌打造和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高质量推进“一河一道两片”规划建设,因地制宜再现“九门四阁”文化魅力。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聚焦“一河一道两片”的话题,围绕文脉传承、城市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打造文旅亮点等建言献策。
贯城河揭盖复涌,再现水清景美画卷;城垣步道陆续亮相,再现贵阳“九门四阁”景观;历史文化街区展现新面貌、新气象……近年来,贵阳市紧扣省委“一群三带”、市委“一核三心多组团”发展战略,按照“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定位,依据“塑造节点、连通轴线、活化片区、还原记忆”的总体思路,严格遵循市委“六高”工作部署,以绣花般的精细功夫,全力推进“一河一道两片”的规划建设。
其中,“一河”指的是贯城河沿线。贯城河核心段北起北京路,南至南明河,全长约3300米,城市设计范围共计124公顷,其中核心范围85公顷,延展范围39公顷。
贯城河,是贯穿云岩、南明两城区的母亲河,也是旧时贵阳城的中轴线。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贯城河逐渐被覆盖。自2012年以来,贵阳市持续对贯城河进行生态环境修复和河道治理,并在上游修建了两座下沉式再生水厂,为贯城河恢复生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3年3月,作为“一河”的首开项目,太平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投入建设,贯城河揭盖工程正式启动,历时半年,完成了河道的清理和修复。2023年底,河水引入工程顺利完工,贯城河再次迎来了清流。2024年1月26日下午,在市民和游客的共同见证下,贯城河在太平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中正式揭盖复涌。时隔20年,这条历史河流再次展现出水清河晏的美丽景象。目前,贯城河揭盖复涌工程仍在持续推进中。
“一道”则是指贵阳老城历史城垣步道,这是一条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独特城市风景线。依据设计思路,城垣步道的总体布局呈现为“一环九片十三圈”,全长7908米,其中云岩区段5113米,南明区段2795米。这条步道依次经过贵阳历史上的“九门”,并连通了“四阁”,成为了一条探寻贵阳历史文化的绝佳路径。在建设过程中,贵阳市运用了图、文、声、光、电和智能技术等手段,复原贵阳老城的历史文化,并通过数字技术将实体体验与虚拟体验相结合,让市民和游客在“虚”“实”之间充分感受到流动的文化遗产就在身边。
“两片”则是指文昌阁和翠微园这两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文昌阁片区以文昌阁、华家阁楼、虎峰别墅为核心,范围总面积14.97公顷;翠微园片区则以甲秀楼、翠微阁、黔明寺等为核心,范围总面积79.14公顷。这两个片区的保护建设方案旨在促进老城区文化的保护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
总的来说,“一河一道两片”城市更新建设是贵阳重大的民生工程、文化工程。在这项工程中体现文化韵味,是彰显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支撑。
目前,“一河一道两片”建设共策划项目37个,已完工10个,正在实施20个,剩余7个项目正在开展项目融资、城更入库等工作。下一步,贵阳市将以《贵阳市老城区历史文脉研究与保护利用指南》和正在编制的《贵阳贵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专项规划》为指导,围绕“一硬一软一机制”(即硬件设施建设、软件文化内容打造和长效保护机制建立)做好相关工作。
市人大代表方伟龙:
做好城市历史文化的数字化表达
近年来,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历史文脉研究与利用工作,全面推进“一河一道两片区”改造提升,贯城河沿线、城垣步道和文昌阁、翠微园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旧貌换新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游览。
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既需要对历史文脉的深入研究和深化利用,也离不开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在对城市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表达方面,国内外许多城市都有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提升贵阳文化竞争力和美誉度、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也需要探索利用数字化手段焕新历史文化的表达方式,让贵阳文化更年轻、更灵动。
为此建议,一是探索实践“数字游戏×贵阳文化”,提升贵阳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的感知度,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探索与国内领先的数字游戏公司合作,通过元素植入、文旅联动、线下活动等多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可以通过数字游戏体验贵阳山水、感知筑城文化;二是探索实践“数字音乐×贵阳文化”,用传唱的方式让“爱乐之城”走出去,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探索与国内领先的音乐企业合作,邀请音乐人、发烧友等到贵阳考察采风,鼓励创作一批类似于《成都成都》《西安人的歌》等体现城市特色、群众喜闻乐见、传唱朗朗上口、能量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让贵阳文化用传唱的方式走出去;三是探索实践“数字人×贵阳文化”,为城市文化的传承、推广注入全新活力,建议市级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打造“数字人”传播贵阳文化,通过塑造形象、凝练故事、还原场景等方式,利用CGI等技术立体、生动地打造“数字人”,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数字人”元素、传播要素,形成贵阳文化符号。
市人大代表、贵州省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冯彬:
“三权分置”让景区更好地被保护利用
随着贵阳市大力推进“一河一道两片”项目建设,贯城河得以有效治理,城垣步道也跟着建成,文昌阁、翠微园两个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让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激发城市的活力和文化魅力。
在市两会召开前,300余名市人大代表对贵阳市“一河一道两片”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集中视察。在此之前,贵阳贯城河云岩段的揭盖,让一泓清水复涌而出,沉寂已久的贵阳贯城河宣告“重生”,河畔两岸又呈现出“熙熙攘攘万象更新”的繁华景象,而处于“一片”中心位置的文昌阁景区却显得冷清许多,特别是与流光溢彩、游人如织的甲秀楼相去甚远。
因此,在去年的贵阳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我提交了《关于贵阳市文昌阁实行三权分置的建议》,提出让文昌阁效仿黔灵山公园实施三权分置的设想,建议文昌阁景区应尽快优化管理模式,将文昌阁纳入“三权分置”试点,实现管理权和运营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全面实行属地管理,可以更便捷有效地保护利用文昌阁景区,并以火遍全网的“路边音乐会”为契机,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带动周边业态发展,为建设高品质云岩注入新的助推剂。在市、区两级领导的重视下,建议也得以落地实施。
目前,经过一年来周边环境的升级优化,文昌阁已经成为“一河一道两片”的核心,主体建筑正在加紧修缮,周边街道整治一新。贵阳市通过高起点的规划和高水平的谋划,将这些区域打造成贵阳文化旅游的亮点,既保护和传承了贵阳的历史文化,又延续了城市文脉,让贵阳的文化魅力得以更好地释放,也让更多人通过这些文化地标更好地了解贵阳、认识贵阳、爱上贵阳。
市政协委员、民革贵阳市委秘书长滕晓君:
将贯城河打造为“文化河、文脉河”
“一河一道两片”改造项目是一项极具意义和价值的城市更新工程,也是一项关乎市民幸福感的民生工程。建议将贯城河打造为“文化河、文脉河”,有机延续贵阳历史文脉。
要建立专家规划师全过程参与制度,让专家从前期设计到后期施工进行全程指导,以确保项目严格按照规划实施,实现设计效果图与实施成果的高度一致。
建议在城市文脉保护与传承方面,一是成立贯城河文化传承专家库,广泛召集民间文化专家以及对贯城河历史有着深刻记忆的市民,共同参与到历史文化挖掘工作当中。二是要尽可能复原贯城河小桥流水的传统景象,注重保留河道老的堡坎和堤岸,珍视历史留下的痕迹。三是针对新建桥梁,建议采用传统的拱桥或石梁桥样式,凸显“古味”风格,避免出现过于现代化的设计,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老桥,则可在相应位置清晰标注桥的名称和历史沿革,方便市民及游客按图索骥,更好地了解城市历史。
建议在充分尊重原有外观和确保建筑安全的前提下,对老民居、老建筑适当调整其建筑高度和室内挑高,合理利用内部空间,吸引更多业态入驻,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让城市既有历史底蕴又具现代活力。
针对项目的持续性建设与发展,可通过举办文化展览、主题活动、文创艺术设计等活动,增加文化认同感。这些活动不仅能吸引游客打卡体验,更能成为周边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为其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让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包容发展,共生共长。
市政协委员、香港贵州商务促进会会董刘韵波:
延续历史文脉 提升城市品质
市两会期间,我提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一河一道两片”改造提升,延续贵阳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品质》的提案。建议在城市历史文脉传承方面,要编制《贵阳市城市历史文脉专项规划》,以此构建起贵阳市历史文脉的价值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以及实施体系。该规划需明确规划背景与目标、规划范围与期限,其范围应覆盖城市全域。规划期限建议设定为10年至20年,分阶段稳步推进各项工作。短期着重资源普查、濒危遗产抢救等,中期推进保护工程与文化创意项目,长期实现历史文脉全面复兴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全面建成贵阳贵安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
建议要全力恢复原有古迹的旧貌,其中,六洞街片区作为贯城河最精华的“最后400米”,应少算“经济账、成本账”,多算“历史账、文化账”,这里与甲秀楼有着天然的文化互联互补关系,应参照外地的成功范例,把这里打造成一个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滨河街区,极富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城市文化会客厅。
此外,立足贵阳依据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区域特色和优势,建议要差异化打造大南门、河滨、喷水池、太平路潮汇等四大商圈,通过深度挖掘各商圈的独特之处,形成优势互补、各具亮点的商业格局。同时,构建一张以“一河一道两片”为核心的电子文旅地图,围绕这一地图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消费文化活动,帮助游客更为便捷、全面地了解沿线的历史文化、商业布局等重要信息,进一步促进经济业态之间的有效串联与互补,激活城市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城市整体品质,让贵阳在传承历史文脉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现代化发展。
场外连线
“城市原点”项目有序进行 贯城河大十字段揭盖复涌
近日,记者在云岩区大十字广场看到,贵阳“城市原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其中,大十字段贯城河已于2024年12月31日揭盖完成,目前正在开展广场景观改造、景观照明、智能化、排水以及建筑改造等一系列后续工作。
贵阳“城市原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和贯城河复涌工程均属于“一河一道两片”城市更新建设中的“一河”部分。
上世纪60年代,由于河体污染加重,加上修建人防工程需要,贯城河河道陆续被浇筑盖板。从2012年开始,贯城河就开启了与南明河同步治理的步伐。2023年,贯城河的水质一直稳定在Ⅲ类,实现了黑臭水体向优良水体的彻底转变,这成为了贯城河揭盖复涌的底气。
太平路城市更新改造项目是贯城河复涌工程的首个项目,历经8个月争分夺秒的施工,182米的河道于2024年1月26日再现市民眼前,玉带桥也得以重建亮相。大十字段贯城河复涌工程贯穿狮子桥至河西路到河东路交叉口,长132米、宽13.5米,项目于去年7月启动,前期主要清除原有盖板上的绿化种植、进行揭盖复涌工作,后期将持续进行景观建设,致力于打造出一个既美观又能承载历史文化的滨水空间。
据贵阳“城市原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负责人刘建豪介绍,“城市原点”项目地处交通繁忙地段,施工组织和材料运输都面临巨大挑战。主要施工难度还在于原有加盖的盖板是以人防标准修建的,厚达1米多,揭盖耗时耗力,需要先打孔再用绳锯进行切割,用吊臂分块移开。
位于大十字的“城市原点”项目是“一河”建设的重点片区,紧邻翠堤林、狮子桥等两个历史人文景点,设计范围为中山西路与中华北路交接处,北至河东路,南至河西路,项目建设面积约1.42万平方米。据《贵阳史话》记载,在元朝,贵阳曾名顺元城,城中有南北纵轴和东西横轴两条街道,其交汇点就是今天的大十字地区。明朝期间,随着城垣扩展,街道渐成网络,依旧以大十字为中心。因此,大十字作为贵阳的城市原点,在文化含义上,见证了贵阳这座城市一路走来的历史进程,是体现城市历史与发展的缩影符号。
“每天出门散步,就能有山有水有玩处,这个就是我理想的居住环境。”家住河东路的潘先生告诉记者,去年听说太平路附近的贯城河复涌后,他就一直期待着可以站在狮子桥看看贯城河流淌的样子,他说:“再见贯城河,那些年轻时的美好记忆又回来了。”
来源|贵阳网
编辑|赵子滟
统筹|吴亚鹏
编审|刘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