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文
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梅关古道成为沟通南北军事、政治、经济的最短、最快、最方便、成本最低的古代“高速公路”,也成了历代中原、江南向岭南移民的最大通道。梅关古道是中原及江南百姓因战乱等原因向广东珠三角大迁徙中最大的通道。大批中原百姓途经此古道,暂住“歇脚”,或滞留长住,经几代繁衍后再中转南下珠三角,故珠玑巷成了广府人最大的来源。梅关古道上的珠玑巷是古代中原人翻越梅岭后到达岭南的第一个商业重镇,是古代中原人和中原文化向岭南迁徙的中转站,是珠江三角洲广府人祖先的发祥地,被广府人视为“祖宗故居”之地。
冬至前夕,在南雄战友德明的陪同下,来到了“中国姓氏文化名都”——南雄。其实,2002年,笔者曾到过珠玑巷。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珠玑巷变化之大,规划之好,令我感慨万分,也是国家强大,中华民族复兴最好见证。
“黄花遍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珠玑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珠玑镇沙水村,是唐宋时期中原氏族南迁驻足发祥之地,广府民系“根”之所在,岭南文化源头之一。历经维修重建,唐宋风貌犹存,为海内外千万南迁后裔寻根问祖、旅游观光胜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
其实珠玑巷的历史要早于梅关道,最开始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散居着几户人家的小村落,后来大庾岭路凿通,村庄亦夹道成镇,因为紧邻着沙水河,故取名沙水镇。而沙水镇,正是这些中原难民进入岭南后的第一站。
珠玑巷的得名一说,是因为巷子中七世同堂的张氏因孝义被唐敬宗赐以珠玑绦环,故而将原名“敬宗巷”的巷子改叫“珠玑巷”。另一种说法,则是因为南渡。因为很多人的老家在汴京的珠玑巷,因此他们将新家也取名为珠玑巷。
珠玑巷里的一些老房子至今仍诉说着些许乡愁,它们没有一丝岭南建筑的修饰,低矮而夯实的土坯房,恰如北方老家的房子。当生活变得井然有序,人们开始依照家乡的规矩,为儿女纳彩迎亲。“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远离了故乡,还能给儿孙们留下什么?留一本家谱吧,记住老祖宗的训言教诲。读一遍百家姓吧,就好像把黄河上的路又重新走了一遍。修一座祠堂吧,让逝去的先灵在支离破碎的山河间找到回家的方向,让后人在“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片刻能有一个端庄的叩拜。
由此,珠玑巷在中国历史里的足迹才显得那样清晰。这里家家户户都会用红纸写上族脉姓氏,仿佛真的害怕战争和无休止的漂泊,会夺走这个祖先传下的符号。
这其中有很多人,无论走到哪,无论传了多少代,都始终以“客”自称,久而久之,他们逐渐形成了一支独特的汉族民系——客家人。
在岭南有不少街巷都以珠玑为名,广州也有这样一条珠玑路。这条街道几乎淹没在陈旧的时间里,找不到一点有关纪念的回味,而走到尽头,就是豁然繁华的上下九步行街。这或许就是珠玑的意义吧,她承载着人们不忘本源的小心翼翼,也默默地和时代前行。
据相关史料载,从北宋末年至元初的两百多年间,中原人逃至南雄珠玑巷,又从珠玑巷南迁徙至珠三角各地的有130多次。中原移民南迁广东两条路线有关: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罗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达雷州半岛;二是经摺岭的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连县、阳山等粤北一带,形成汉代广东的人口分布以粤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有人粗略估算过,历朝历代,有数十万人从珠玑巷迁出,而他们的后裔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三四千万之众,遍布珠三角、东南亚以及北美。根据众多的岭南姓氏族谱记载,从珠玑古巷南迁到珠江三角洲,然后又迁徙到港澳和海外的共有150多姓。
“异姓一家,同舟共济”的手足之情,并为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重视文化教育,注重人才培养,使岭南的文化教育事业在宋代以后迅速赶上了中原地区。他们在艰苦动荡的迁徙中,为当地带去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大力发展当地经济,为岭南地区乃至港澳海外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珠玑巷成为了岭南地区接受与传承中原文化的起点,促使岭南文化源源不断接受中原文化辐射,对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年,珠玑巷的住户又再南迁到珠三角地区乃至港澳及海外,从珠玑巷迁播出去的姓氏至今已达183个,其后裔繁衍约8000多万人,遍布海内外。形成了以粤语为语言体系的广府民系,同时也开创了灿烂的广府文化,是广府人的发祥地、广东仅有的宋代古巷古道,有“广东第一巷”之美誉。
珠玑巷170多个姓氏数十万人的南迁,对岭南的开发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现今,每年都有十多万人从世界各地来到珠玑巷寻根问祖,他们还在巷子北侧建起了两排蔚为壮观的新祠堂。虽然大多时候这些姓氏祠堂里都空无一人,但只要是白天,它们随时都敞开着大门,以窗明几净、庄重整洁的姿态迎接着任何一个同姓人的到访。
岁月更迭,一切都在改变。但唯有姓氏是从未熄灭过的灯火,提示着我们过去与未来的起承。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也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巷古道之一。珠玑巷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被誉为“中华文化驿站,天下广府根源”。
如今,珠玑巷倚山而建,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留着许多清朝的建筑,这些建筑一方面体现了岭南防潮防涝的建筑特点,另一方又传承了中原地区风格,端庄灵秀。村里的民居大多青砖所建,门额雕刻精细考究,山墙边描草龙搭灰塑,精致的屋梁下多见水墨绘画。曾经的辉煌成为了过去,但也成为了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了维系宗族之谊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