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前期:清中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下)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清代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佃农进行的减租、抗租和争取永佃权的斗争。在租佃关系比较发达的地方,特别是南方的许多省份,抗租斗争风起云涌。1647年(康熙十三年),江西万安、石城、太和、庐陵,福建宁化、上杭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佃农反抗斗争。农民的抗租斗争,使乾隆年间以后各省上交银粮发生"滞纳"的现象,影响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以致嘉庆、道光时发布过许多旨在镇压佃农抗租的法令。


抗租斗争是一种经济斗争,当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这种斗争便会发展成为公开的武装起义。因此,抗租斗争是农民起义的准备和预演,而农民起义则是抗租斗争的延续。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山东寿张县等地"年岁歉收,地方官妄行额外加征",引起当地农民的极大不满,爆发了王伦领导的起义。起义队伍发展到数千人,他们攻占了寿张、堂邑、阳谷等县城,又分兵进攻临清、东昌,屡败官兵。清朝统治者急忙调兵遣将,从四面八方围剿起义军。起义虽然仅仅1个月就被镇压下去,但却揭开了清朝中期以后各族人民大规模反抗清朝统治斗争的序幕。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甘肃回民马明心为反抗当地伊斯兰教教长对教众的残酷剥削,另创新教,反对老教的"门宦"制度,深得当地回族、撒拉族贫苦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新教的迅速传播,引起了老教地主的仇视与反对,新、老教之间多次发生械斗,双方斗争愈演愈烈。由于清朝统治者偏袒老教,采取"帮扶老教"、"尽洗新教"的政策,使原来新老教的斗争迅速转化为反清的武装起义。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3月,马明心的助手苏四十三率新教教徒千余人,全歼了前来镇压起义的清军,乘胜攻破河州(今甘肃临夏市),又由河州进攻兰州,占领了兰州西关。清朝统治者急调京师健锐、火器营兵2000人,又调藏兵、蒙古兵和武装旧教徒对起义军进行围剿,经过半个多月的残酷镇压,起义才被平息。

继王伦起义和甘肃回族、撒拉族人民起义后,台湾又爆发了林爽文领导的汉族、高山族农民的大规模起义和湘黔苗民起义。

台湾回归以后,清政府在台湾设立府治,属福建省。乾隆时期,地主、官僚疯狂兼并土地,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台湾知府孙景燧、总兵柴大纪"在任两年之内,已婪索金银五六万之多",激起了台湾人民的反抗。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率众起义,提出"顺天行道"、"剿除贪官"、"拯救万民"的斗争口号,攻占彰化、诸罗(嘉义),建立政权,改元"顺天",林爽文被推为"顺天盟主大元帅"。1787年(乾隆五十二年),义军10万人围攻台湾府城(台南市)。清朝统治者从浙江、福建派重兵前去援救,才于1787年底将起义镇压下去。

清初在贵州、湖南等地实行"改土归流"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苗族地区的直接统治。来到苗族地区的大小官吏与当地苗族上层统治者相勾结,对苗族人民掠夺欺压,致使苗族人民"畏隶如官,畏官如神"。"改土归流"后,汉族地主阶级和高利贷势力也进入了"苗疆",他们通过高利贷剥削,大量兼并土地,役使广大贫苦苗民,造成了以满汉苗地主阶级与广大苗族人民的尖锐对立。乾嘉时期的湘、黔苗民起义,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爆发的。1795年(乾隆六十年),贵州铜仁府(今铜仁)苗民石柳邓率众起义,提出"焚杀客民(指满汉地主),夺回田地"的口号。很快形成一支以贫苦苗民为骨干的武装队伍,控制了贵州、湖南、四川三省的广大地区。清政府派云贵总督福康安、四川总督和琳等率云、贵、川、黔、湘、鄂、粤、桂等7省10余万兵力进行围剿。1796年(嘉庆元年),石柳邓在战斗中受伤牺牲,起义坚持到1806年(嘉庆十一年)才被最后镇压下去。


正当湘黔苗族人民反清斗争激烈进行时,湖北、四川、陕西等地的白莲教起义也蓬勃地展开了。

川、楚、陕三省交界地区是一片森林地带,历来是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处。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以后,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人,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他们不仅受地主、雇主的残酷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其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它宣称"劫运"已满,弥勒佛即将出世,凡是信奉白莲教的人,都可以度过来日的大灾大难。白莲教还提倡互助,"习其教者,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以周行天下"。这些教义宣传,对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到乾隆末年,入教者日众,逐渐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武装起义。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及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不安,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清政府下令严密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徒被捕遇害,而地方官则借机敲诈勒索,"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人民忍无可忍,遂在"官逼民反"的口号下起而反抗。

1796年(嘉庆元年)正月,湖北枝江、宜都的白莲教首领聂杰人、张正谟等首先在荆州起义,各地教徒接踵而起。在各路起义军中,以王聪儿、姚之富等领导的襄阳起义军力量最为强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他们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3路进入四川,与四川徐天德领导的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采取"不走平原"、"忽分忽合,忽南忽北"的游击战术,屡败清军。起义军每到一地,都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大力支持,因而愈战愈强。为了镇压风起云涌的白莲教起义,清政府调兵遣将,命湖广总督毕沅、四川总督福宁、西安将军恒瑞等率军会剿,同时令各地的地主富户组织团练乡勇协助镇压。1797年(嘉庆二年)7月,王聪儿率襄阳起义军由四川东还湖北,攻襄阳不克,转道陕西。1798年(嘉庆三年)初,进逼西安,因清军防守严密,折返湖北。3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1801年(嘉庆六年)下半年,起义军活动基本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深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足24000人,而围剿的清军则10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直到1804年(嘉庆九年),起义才告失败。


白莲教起义历时9年、波及5省,抗击了清王朝从16个省征调的兵力,歼灭了大量的清军,击毙副将以下400多人、一、二品大员20余人,清政府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其4年的财政收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这次起义成为清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813年(嘉庆十八年),在北方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又爆发了李文成、林清领导的天理教起义。天理教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其基本教义与白莲教大致相同。川楚白莲教起义失败以后,天理教秘密隐藏于北方农村之中,以宗教活动作掩护,针对当时土地高度集中、农民无地少地的现象,提倡贫者互助,入教时缴纳"种福钱",约定起义成功后,以10倍偿还,输百钱者可得地一顷。这一号召得到了大批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1813年(嘉庆十八年)9月,天理教首领李文成在河南起事,3000多名起义军一举攻破滑县县城,此后,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并着手成立农民政权,奉李文成为"大明天顺李真主"。河北长垣、东明,山东曹县、定陶、菏泽、金乡等地也纷起响应。

与此同时,天理教另一著名首领林清也派遣义军潜入京城,于9月15日分两路攻入皇宫。当时嘉庆帝正在热河围猎,宫内一片混乱,西路80余人与清兵在隆宗门一带展开激烈战斗,因力寡势孤而失败。至今隆宗门匾额上仍有当年作战留下箭镞的痕迹。林清也于事后不久被捕遇害。天理教起义军攻打皇宫虽然很快便失败了,但却极大地震惊了清朝统治者,连嘉庆帝也不禁哀叹此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十二月,滑县方面的起义军也在清军的重兵围攻下被镇压下去。李文成英勇不屈,自焚牺牲。

延续几十年的各族人民的起义斗争,虽然先后都被清朝统治者镇压下去了,但它大大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此后不久,便爆发了规模更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