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两会今天启幕。聚焦发展高质量,情系民生大文章,来自各个界别的政协委员们带着精心打磨的提案,认真参会,积极履职。
截至昨天下午,大会收到提案434件,提案委员会正认真开展立案审查工作。记者梳理发现,围绕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等重点,政协委员们扎实调研、深入思考,积极建言献策。
聚焦“五个中心”,为高质量发展探新路
去年10月,上海发布《做好上海金融“五篇大文章”行动方案》,其中一大举措就是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金融支持。王云峰委员此次递交《关于试点投贷联动机制、优化科创金融服务,助力上海金融、科创“双中心”建设的提案》,建议相关部门与监管部门探讨创新机制,开展商业银行“贷款+外部直投”试点。“建议扩大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规模、拓展科创贷基金合作银行范围。”王云峰说,应持续扩大担保基金规模,激发银行投入中小微科创企业融资业务的积极性,引育耐心资本,“投早投小”,同时拓展科创贷基金合作银行范围,鼓励外资银行参与。
“借由欧盟市场对绿色产品的强劲需求,加速绿色产品的研发与出口布局”,潘煜委员递交了《关于应对上海出口面临挑战的提案》,建议上海加大智能制造、新能源和绿色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推动出口结构优化。
创新成果的概念验证是保证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必经之路。民进界别递交了《关于加强本市概念验证中心建设的提案》,建议进一步强化科创策源功能,升级完善高校概念验证中心的基础运行模式,与企业等社会机构合作,推动概念验证中心的市场化进程。
“大脑”指挥、“小脑”灵动、“肢体”协动的工业具身智能系统将带来哪些可能?九三学社上海市委今年递交《关于加快建设“工业大脑”,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提案》,建议聚焦产业需求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围绕“工业大脑”建设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夯实人工智能应用核心技术,推动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元宇宙、边缘计算等技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催生更多应用创新。
今古辉映城乡交融,承载文化壮阔图景
去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功申遗后,如何利用契机更好弘扬春节文化,成为委员们思考的议题。
“市中心的豫园灯会亮了,北面的罗店彩灯张灯结彩,南面的莘庄灯会也闪亮登场……这些场景化的海派年俗,已成为上海地区独特的春节文化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口碑。”陈乐委员坦言,与四川自贡的彩灯节、广东佛山的醒狮表演等享誉全国的春节年俗相比,上海的春节文化特色尚显单一,未能充分展现出其独有的魅力。
对此,陈乐递交了一份提案《以春节入非遗为契机,传承弘扬海派年俗特色文化,IP化常态化打造海派文旅新年俗的建议》,指出“古今承续、海纳百川、中西融汇、多元并存”是上海节日民俗最重要的特点,在具体的“年俗地标”中深刻呈现这些特点,是上海走出文旅差异化之路的重要切入点。例如,以既有场景化海派年俗“地标”为核心,叠加各种“体验”,成就“新海派年俗”。
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陈乐表示,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大,树立“中国入境游第一站”的城市形象和品牌是上海城市文旅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春节来临之际,建议策划一系列以海派新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将海派新春非遗纳入更广阔的视野。
凌利中委员此次递交了《加强海派文化溯源研究,利用书画文物梳理上海千年城市文化》提案,建议将相关博物馆、美术馆等作为海派文化阵地,加大宣传、研究和传播力度。比如,以上博海上书画馆、上海考古馆常设展为基础,成立“上海历代人文书画研究中心(所)”,凝聚学界力量,加强成果共享。以上博等海内外机构珍藏的数以万计的上海历代人文墨迹为支撑,以物证史,丰富对上海人文历史的讲述,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容含义、表述形式上的“再造”,关乎顶层设计、制度创新和人才培育方面,上海应有何为?台盟上海市委递交《关于推动上海文化“两创”工作的相关建议》,提出探索建立市级“文化两创产业试点示范园区”,以此为抓手,加快培育具有“两创”融合特征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以示范引领推动整体提升,实现企业模式化培育。同时,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内涵,与旅游、科技深度融合,持续打响“一江一河游览”“建筑可阅读”等都市文旅品牌。
在上海,郊野乡村空间占比近六成,这些土地不仅承载珍贵的生态自然之本,也是人们看古建、访遗迹、寻根脉、品文化的好去处。周武忠委员在《关于以系统创新思路促进乡村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的提案》中建议以点带面打造特色亮点,深入挖掘农村特有资源,策划重大节庆,形成规模效应,带动文旅服务如餐饮住宿等,吸引年轻人回乡就业创业。
以城为家以人为本,织就民生保障网
人以城为“家”,城以人为“本”。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一线务工人员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彰显一座城市的温度。近年来,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备受关注,如何寻求更精准的供需适配机制,进一步优化保租房总体布局,提升新市民尤其是城市建设者群体的良好居住体验?
王训国委员在《关于完善定位,让保障性住房为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发挥更大作用的提案》中建议,拓展保障性住房的价值取向,从以往单一的保基本托底功能,转变到保基本托底与保城市外来人员安居相结合的综合性功能上来,与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相挂钩。工商联界别在《关于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持续发展的提案》中建议,优化改建的保障性租赁住房设计规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切实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健康可持续发展。
聚焦城市更新,推动“两旧一村”改造,提升百姓获得感。民革上海市委在《关于推进城市更新中成套旧改与风貌保护工作的提案》中建议,要造福老百姓、算好经济账,强化政策制度支撑,保障改造工作的科学有效、精细化与可操作性,提供更多元精准的改造方案与安置补偿方式等。
关乎养老,民革界别在《关于建立床位联动转换机制,实现养老照护服务全流程有效衔接的提案》中建议,借鉴基层探索的“五床联动”模式,在全市层面建立老年照护床位联动机制,提升养老资源统筹层次,整合床位照护服务。
自然教育营地作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为培养青少年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推动全社会生态保护意识,提供了广阔教育空间和丰富教育资源。民建上海市委递交了《关于加强专业自然教育营地建设的提案》,呼吁对上海近千座各类城市公园、植物园、郊野公园等丰富的公园绿地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特点进行规划,确保营地建设既能发挥生态效益,又能满足教育需求,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提升提供“上海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