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心理师 今天要说的是《说服实验》 带你通过心理学实验,洞察人性的本质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内心吗?你真的了解自己会被什么说服吗?
在心理学有个著名的实验叫做“说服实验”。这个实验不仅揭示了人类思维的很多秘密,还深刻影响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1
实验背景
“说服实验”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莱昂·费斯廷格和詹姆斯·卡尔史密斯在1959年提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人在被说服时,不仅会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还会受到内心动机的驱动。这个发现引起了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性。
2
实验设计
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实验设计很简单。他们邀请了一群大学生参与一项枯燥的任务,比如在实验室内不断地标出直线的大小、长短。完成任务后,实验者告诉学生,这个任务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非常乏味。
随后,实验者随机挑选一些学生,要求他们向即将参与同一任务的其他学生提供正面反馈,让他们相信这个任务非常有趣。
实验者给出了两种报酬:一种是20美元,另一种是1美元。
结果令人意外:只得到1美元的学生,反而更容易说服自己和别人,认为这个任务有趣,而得到20美元的学生则不太愿意相信任务有趣。
案例
一个小卖部的老板发现生意难做。为了吸引顾客,他策划了一次抽奖活动,奖品是一台当时非常昂贵的电视机。活动规则很简单:购买一定金额的商品后,可以参与抽奖。
活动开始后,老板发现很多顾客虽然购买了商品,但并不真的相信自己能中奖。有一位顾客,只花了一点小钱买了些零食,却非常兴奋地告诉其他顾客,说这次抽奖活动一定能中大奖。奇怪的是,这位顾客多次参与,但从未中奖。
为什么这位顾客如此热情,而那些花了更多钱的顾客却不在乎呢?心理学的“说服实验”可以解释这个问题。那位花了一点小钱的顾客,为了说服自己这一小笔开销是值得的,必须找到更多积极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行为。而那些花了更多钱的顾客,已经通过金钱解释了自己的行为,内心没有太大的矛盾。
悬念与分析
这个实验和案例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当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为了缓解这种不适,人们会通过改变自己的态度或信念来适应行为。这个心理不适就是认知失调。
例如,假设你在购物时买了一件非常昂贵的衣物,但回家后发现其实不喜欢。你更有可能通过各种理由说服自己这是一笔值得的投资,而不是退掉衣物,因为退掉衣物会加剧内心的不适。
3
实验的现实应用
“说服实验”的发现不仅在实验室里有用,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应用。
营销人员常利用认知失调原理,让消费者在购买后更加坚信产品的价值。他们会设计一些小奖励或优惠,让消费者享受这些福利的同时,减少退货的可能。
同样,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原理帮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通过创造一些小的成功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信学习是有趣和有价值的,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通过心理学,我们看到了人类思维的复杂性,理解了人在面对不一致时,如何通过自我说服来保持内心的平衡。无论在商业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中,这一原理都广泛存在,深刻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态度。或许,正是这种自我调节的能力,让我们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找到了前行的力量。
人,总能在不完美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
参考文献:
1.Festinger, L., & Carlsmith, J. M. (1959).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forced compliance. 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从心理学看营销策略. 营销科学学报,
如果觉得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希望您能点亮下方【在看】谢谢您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嫉妒实验(警惕:嫉妒容易让人变成恶魔,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潜意识里。)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破窗实验(别让“小问题”毁掉你的生活)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人际关系实验(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光环实验(为什么人们总是对优秀的人更加有好感?)
心理学上有过一个实验叫:猴子依恋实验(一个你连文字不忍看完的实验,他却残忍地做了好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