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赤水河缓缓流淌,树木掩映着灰白砖墙和古朴木梁。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里,几名游客在展厅陈列的一张老照片前驻足凝视。照片里,四个年轻人围着一位白发长髯的老红军,他笑着远眺,仿佛在遥望当年的战役。

照片中的老红军叫何木林,1935年在青杠坡战斗中负伤获救后留在土城镇生活。为了不暴露自己浓重的江西口音,保护救他的村民,他一直佯装聋哑人。新中国成立后,何木林才开口说话。半个多世纪里,何家四代人如传承接力一般,在这片热血的土地上讲述红军的故事。



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厅陈列的老红军何木林(前左三)讲红军故事的照片。新华社记者 郭可树 摄

“公公给我讲故事,我想传递下去”

在土城老街何木林旧居,何木林的儿媳林成英指着墙上的照片,给路过的游客讲述老红军的故事。90年前,青杠坡战斗在土城打响,这里也是四渡赤水的发轫地。

“原来这里只有9平方米。”林成英说。原本政府给公公何木林在老街上分了一套五六十平方米的住房,但公公说,邻居家孩子多、住得挤,就把房子给了邻居。直到多年后隔壁人家搬走,一家人才住得宽敞了些。

最初,何木林每年可以领取一笔伤残军人补助,但领了两年就不领了。“公公说,国家也很困难,我过得下去,不要给国家添麻烦。”林成英说。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何木林一直义务讲解红军故事。无论是青杠坡还是一渡赤水渡口,都留下过他的身影。“只要有人来,即便在睡觉也会立刻起来讲解。”林成英说。

耳濡目染下,林成英记住了何木林讲述的红军故事。1979年何木林去世后,林成英每天习惯开着家门,给驻足的游客讲老故事。这些年,土城景区越来越热闹,往来的游客常常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展厅的老照片寻到家门前,“扔下筷子就开讲”成了林成英的家常便饭。

林成英说,从江西跟随红军长征,公公将自己的名字从何垂丰改为何木林,就是想要成为在哪里都可以生长的树木,跟着红军为老百姓打天下。“他把‘树’种在了土城,我想让这棵‘树’枝繁叶茂。”



林成英给前来参观的团队讲述老红军的故事。新华社发

接住爷爷和母亲的“接力棒”

爷爷去世早,何莉并没有太多关于何木林生活中的记忆,但从小看着妈妈林成英讲故事的身影,她的心里也深埋着一颗红色种子。

2020年,何莉看到习水县一则红色讲解员招聘启事,有些心动。彼时她正在土城经营着药店,收入稳定可观,做讲解员不仅工资低不少,还有许多要求。何莉和母亲促膝长谈,终于下定决心:“我是红军后人,我要像爷爷和妈妈那样,把红军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戴上麦克风,普通话成了第一个难关。何莉常常跟在其他讲解员身后学习发音、断句,还在手机上下载普通话软件、跟读新闻节目。“那时常常睡不着,担心讲不好爷爷和红军的故事。”何莉说。

有一次碰到游客临场提问,何莉没答上来,她又尴尬又惭愧。看书、找资料学习党史,再到当地各个红军遗址现场观摩,就成了何莉学习的常态。

“40多岁做讲解员,对我是挑战更是理想。”何莉说,从最初手抖出汗、磕磕绊绊,到现在可以自信大方、娓娓道来。何莉还将爷爷的生平故事写成了一篇讲解文章,运用于土城红色培训课程,为学校师生讲授红色课程。何木林和战友的模样,通过何莉刻在了更多人的心里。



何莉讲述爷爷和红军的故事。新华社发

“小小讲解员”正在长大

何莉的微信头像是女儿穿着红军服装徒步的照片,照片里的小姑娘开朗阳光,正举着一面红旗大步向前。

何莉说,女儿从5岁起就跟着大人重走长征路。2019年,女儿跟着大人从土城走到赤水,70公里路足足走了3天,那是小姑娘第一次徒步。“路上太累了,但她撑着竹竿也要坚持走。”何莉回忆道。

如今,小姑娘成了四渡赤水纪念馆的少儿讲解员。每逢节假日,她都要承担馆里的讲解工作,六年级的她“工龄”已有两年。在一段讲解视频里,她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四渡赤水的历史,眼里的光真挚而热忱。

何木林老屋客厅墙上,有一张红色的“承”字雕花剪纸。2023年,四渡赤水纪念馆开展学党史活动,当地孩子们共同创作剪纸,拼成了“红色传承学党史,剪纸巧绘悟初心”这句话,何莉女儿剪的正是这个“承”字。剪纸拿回家,何莉就用相框细心装裱,挂在客厅墙上,紧挨贴着何木林的老照片。

岁月流转,时光如梭。2024年,何莉和林成英讲解近300场,受众超过2万人。现在,“小小讲解员”正在长大,不灭的火种传承,照亮历史与未来,照亮岁月雕琢下愈发清晰的红色模样。(记者李惊亚、郭可树、杨欣)

地理科普延伸阅读

四渡赤水纪念馆

在中国的西南腹地,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记忆——四渡赤水纪念馆。这座纪念馆不仅是一座历史丰碑,更是地理与人文交汇的独特风景。

土城镇,一座与赤水河守望千年的古镇,位于黔北腹地,地处赤水河中游。这里不仅山川秀美,更是贵州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重要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土城镇成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和商贸集散地。赤水河如同一条银链,穿镇而过,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也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沧桑。

四渡赤水纪念馆便坐落在赤水河畔的土城古镇上。纪念馆于2007年建成开馆,2009年免费开放,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综合运用雕塑、油画、图片、文字、实物等多种方式,结合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直接指挥下,面对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四次飞渡赤水河,最终巧妙摆脱敌人的伟大历史过程。

从地理的视角看,四渡赤水纪念馆的选址具有深远的意义。纪念馆主体部分是红三军团司令部驻地旧址,这座二层中西合璧式建筑,不仅承载了厚重的历史记忆,也见证了土城镇与赤水河的深厚渊源。纪念馆巧妙地将土城老街、四渡赤水第一渡口连为一体,使得参观者在感受历史的同时,也能领略到古镇的独特风情。

此外,纪念馆周边的地理环境也为其增添了无尽的魅力。赤水河不仅是黔北连通外界的重要通道,也是贵州最主要的盐运航道。奔腾不息的河水,不仅滋养了沿岸的土地,也见证了无数红军战士的英勇与牺牲。在纪念馆旁,还有一对红军植下的银杏树,每年秋季果实累累,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生机与活力。

除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土城镇还拥有着丰富的红色遗迹和古镇文化。中国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医院纪念馆、红九军团陈列馆以及毛泽东、周恩来住居等红色景点星罗棋布,与古镇的码头文化、商埠文化、十八帮文化等共同构成了土城独特的文化景观。

综上所述,四渡赤水纪念馆不仅是一座纪念历史的丰碑,更是地理与人文交汇的独特风景。在这里,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地理环境对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也可以领略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纪念馆的每一寸土地上,都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文的温暖,等待着每一位参观者去探寻、去感悟。

责任编辑:程家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