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历史沿革
在西方国家,关于抑郁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在中国,“抑郁”本身是舶来的词汇,但用来描述相似的心境的用语同样自古就有。中医所说的情志病应该就是包含抑郁症的,《内经》里最早提到了郁症一词,并认为情志内伤是郁病的病因,主要的病理机制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张景岳认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简单来说就是身心一体,相互影响。我们中国的精神科有时候可能会叫身心科,这也是有历史传承的。
来源:医学美图
抑郁症的病因假说
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其实几乎所有疾病都没有阐明)。目前认为可能是: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的过共同作用的结果(即生物——心理——社会)。
以下为目前主流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假说:
1、遗传:
抑郁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罹患抑郁障碍的风险大约是一般人群的2-10倍,遗传度在30-40%之间。近年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大量和抑郁障碍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位点,但存在结果难以重复的问题。
虽然抑郁症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抑郁发病是多因素的,不单是遗传说了算。父母都有抑郁症,孩子也有可能没有抑郁症;家族没有抑郁症患者但后代也有可能出现抑郁症患者。
2、神经生化:
神经生化调节假说认为,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递质功能和内稳态功能失调。在我们脑内有三大神经递质西酮,分别是:NE(去甲肾上腺素)、DA(多巴胺)、5-HT(五羟色胺),它们均参与了抑郁的发病过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神经递质,比如:gaba(伽马氨基丁酸)、Histamine(组胺)等也和抑郁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
3、神经内分泌:
抑郁患者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异常,表现为血中皮质醇水平增高、应激相关激素分泌昼夜节律改变、以及无晚间自发性皮质醇分泌抑制等。
在临床上也发现,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会出现抑郁情绪、易疲劳、精力减退等与抑郁症相似的表现(张景岳说得对!)。
4、神经影像学:
随着MRI(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关于抑郁障碍脑结构和功能影像血的报道也日益变多。
目前比较主要的发现是两个神经环路:一个是以杏仁核和内侧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内隐情绪调节环路,此环路主要调节5-HT;另一条是以腹侧纹状体/伏隔核、内侧前额叶皮质为中心的奖赏神经环路,该环路主要调节DA。
5、神经电生理:
抑郁症患者的EEG(脑电图)研究发现:抑郁严重程度和其左右脑半球平均整合振幅呈负相关,且抑郁障碍患者EEG异常有侧化的现象。多表现为右半球的激活程度升高,主要集中在额叶,推测右侧前额叶皮质和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关。
6、心理社会因素:
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失业、丧偶、丧亲、严重躯体疾病等均为抑郁障碍发病的危险因素,这些事作为诱因参与抑郁症的发病。
此外,动物实验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都发现精神创伤(尤其是早年创伤)会显著增加成年期抑郁障碍的发病风险。
加入我们吧
(加入公众号)
文/山豆
排版/子烨
图片/Unsplash
设置成功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