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分享科技热点!
200、300、500、800、1200、2000、3200、4000、4800、6400、外加1跟2,看着这些熟悉且极具规律的数字,似乎联想到了什么。没错,这就是进入智能手机时代后,手机后置镜头的像素量。
从初代iPhone的后置200万像素摄像头到现在安卓旗舰标配的5000万像素摄像头,再到一些中端机上的1亿或2亿主摄。
可以看到,手机后置相机的像素量一直在变大,甚至超过了部分专业相机的镜头像素量。众所周知,主打高像素、高画质的最新索尼α7R全画幅系列相机最高也才6100万像素,而现在的手机的后置相机最高已经达到了2亿像素。
比较奇怪的是,即便现在的手机拥有2亿像素,拍出的样张实际效果,不管是解析力,还是成像质量,都不如只有1200万像素的专业相机,而且样张放大后画面很模糊,细节也都全部丢失,这是为何?
像素高≠拍照效果好
事实上,相机的性能并不是像素决定的,因为拍照效果主要取决于图像传感器进光总量的大小,也就是单次曝光全片的进光量。
而进光量的大小取决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积,也就是厂商们宣传的大底,例如1英寸大底、1/1.49英寸、1/1.56英寸等。图像传感器的底越大,它的感光面积也就越大,进光量也就越多,拍照效果也就越好。
这样解释起来比较绕,简单点来讲,我们可以把相机的感光面积看作是一个水桶的桶口,手机后置相机的感光面积比作一个水瓶的瓶口,进光量相当于往水桶和水瓶里倒水,这样一类比可以看出,无论是感光面积还是进光量,专业相机都要优于手机,所以拍照效果自然比手机好。
而像素一般指的是图像显示的基本单位,代表图像中的一个单独的点,每个像素包含特定的颜色信息,当这些微小的像素点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在一起时,便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丰富多彩的图像。
我们可以把手机上的2亿像素看作是把水瓶里的水分成2亿份,假设水桶是拥有6100万像素的索尼αA7R5,也就是需要把这个水桶里的水分成6100份。
对比后发现,虽然水瓶里的水分的数量比水桶多,但是水瓶中的水容量并没有变,依旧没有水桶的水容量大。
所以,水桶里的6100万份水所能够容纳的信息量也就更多,专业相机拍照效果也就比手机更好。
此2亿非彼2亿
需要注意的是,手机上的2亿像素并不是指物理层面真实的2亿像素,而是利用像素合成技术拼出来的高像素,实际有效像素约为2000万。
我们都知道手机图像传感器体积很小,像素越高,单颗像素的面积也就越小,进光量自然也就越少。再加上高像素拍摄会动用大量的图像数据,所拍摄的照片大小会成倍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索尼推出了拜耳阵列(Quad Byer)。也就是说四个同色像素排列合一,组成一个大像素。这样一来,既可以保证单颗像素面积足够大,也能减轻手机处理图像数据的压力。
而手机上的2亿像素,一般使用的是16合一技术。例如三星首款2亿像素图像传感器HP1,虽然他拥有1/1.22英寸的大底,但是由于像素数量太高,所以单颗像素尺寸只有0.64μm,通过像素16合一技术,可以最多将16个像素合并为等效2.56μm的大像素进行感光。
所以,高像素和拍照效果好之间并不能画等号。厂商们宣传的「底大一级压死人」确实不假,专业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就是比手机上的图像传感器底更大,毕竟手机受限于自身体积,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塞入图像传感器、主板、电池等元器件。
2亿像素不是最大?
原本以为手机上的2亿像素已经是极限,没想到三星正在秘密开发5亿像素的图像传感器。
目前,网上对于高像素的手机并不看好。因为哪怕手机支持1亿或2亿像素,这种高像素模式也是默认关闭的,需要用户手动开启。
这就很奇怪,厂商大肆宣传的高像素,实际手机默认是关闭的,难道有什么问题?其实,高像素模式有一个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对光线的要求极高,而且每张照片占用的空间都很大。在弱光环境下,使用高像素拍摄的照片效果会大打折扣,实际对比起来可能还不如相机默认模式。
由于手机本身的内部空间十分有限,搭载更大底的图像传感器可能会打破手机的均衡性,影响手感、机身变得更加厚重等问题。
上文提到,不是像素越大,拍照效果就越好。理论上来讲,5亿像素的图像传感器,在1英寸这个有限的尺寸下,实际所带来的画质提升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明显。而且这里的5亿像素也是通过像素合成技术来实现,而并非物理上真实的5亿像素。
现在的手机影像,更多地是靠软件算法、影调风格来提升成片质量,硬件所带来的提升微乎其微,基本上都是「鸡蛋里挑骨头,吹毛求疵」。
但是,这并不代表高像素的手机方向就错了,又或是没有意义。
首先,从营销的角度来看,更高像素往往会成为一款产品的核心卖点,再加上全球、首发这类词汇,更能勾起普通消费者的换机欲望。
尽管5亿像素对比2亿像素可能没有那么大的提升,但是一点点地提升也是提升,并且厂商可以与供应链达成限时独占的合作,与其他竞品之间形成「短期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