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灭"了毛乌素沙漠一直是国人为之自豪的事,它改善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让城市的气候更加舒适。

然而这时候美国专家却跳出来唱反调说,沙漠是地球上正常的地貌之一,改造沙漠会导致沙漠地下水资源枯竭,长久以来是在毁灭环境。

这种论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我们投入巨资进行沙漠治理,到底是对是错?



沙漠的危害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沙漠,什么又是荒漠化。

中国林科院科技处副处长卢琦的解释很清楚:荒漠是地球自然形成的地貌,而荒漠化则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



2021年春天,蒙古牧民额尔登巴特尔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荒漠化的可怕后果。那天,他的儿子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中永远离开了他。"能见度不到50米,我儿子去找丢失的羊群,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样的悲剧在蒙古并非个案。



数据显示,蒙古国70%的土地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沙漠化,沙尘暴天数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年均18.3天,暴增至2000-2007年的57.1天。2021年的一场特大沙尘暴造成548人失踪,5人死亡;2023年又一次沙尘暴导致120人失踪。这些灾害还殃及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研究表明,蒙古的沙尘暴对中国的影响高达42%。



植树造林的益处究竟有多大?

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治沙英雄"王有德的故事给出了最好的答案。1988年,他带领团队开始治沙。"最初几年特别难,白天种的树,晚上就被风沙埋了。"王有德回忆道,"但我们不断总结经验,研究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品种,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30年后,成果令人瞩目:库布其沙漠已有超过6000平方公里得到治理,中国也修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穿越沙漠的高速公路。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已观察到52种鸟类重返栖息,这正是生态修复成功的明证。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的治沙成就更加显著。

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沙漠面积为1.37万平方公里,到2000年扩大到3.85万平方公里后,国家开始实施一系列治沙政策。

截至2023年,已完成3.31亿亩沙化土地治理,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三北"工程区的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升到13.84%。



美国质疑只是“酸”

美国专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国在沙漠中种树会破坏生态,导致水资源枯竭"。这种说法站得住脚吗?

让我们看看美国自己的情况。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西南部地区的荒漠化面积在过去50年间增加了20%。为什么美国不治理自己的沙漠?答案很简单:治沙需要持续的大量资金投入,而短期内难见经济效益,美国资本家对此兴趣寥寥。



相比之下,蒙古国的例子更能说明问题。蒙古早在1996年就制定了治沙政策,计划在2030年前将国内沙漠占比降至10%。但受限于资金和技术,这个目标始终难以实现。即便中国援助建立了7万公顷防护林,对于如此庞大的沙漠化面积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专家的质疑更像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毕竟,治沙是一项投入大、见效慢的工程。单就植树成本来说,每亩地就需要4000元人民币,再加上后期维护费用,这对许多国家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而中国选择迎难而上,付出了巨大努力。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科学的治沙不仅不会破坏生态系统,反而能够改善区域小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联合国对中国的治沙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称其"有益于世界绿色发展"。



事实上,中国的治沙理念非常明确:不是要改变沙漠的本质,而是要遏制荒漠化扩张,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不仅是对中国负责,更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正如王有德所说:"治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面对质疑和非议,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心,继续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因为,保护好我们的家园,才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而美国专家的质疑,或许正好印证了一个道理:在环保问题上,不能只说不做,更不能因为做不到就去否定别人的努力。毕竟,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治理荒漠化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