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两个重大转折:一是新能源渗透率迈过50%大关,新能源汽车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流选择;二是借助智能电动化的东风,中国品牌不仅创下了市占率新高,更在多个豪华细分市场拿下销冠。



这两个转折意味着,“百年未有之大变革”正式迎来质变时刻——新旧更替,市场洗牌全面开启,未来2~3年将是中国车市的决战期。

以传统燃油车为主阵地的合资品牌,面临着严峻挑战,市占率从2014年的超七成,降至2024年最低时一度不足三成,但笔者认为,不应急于唱衰合资品牌。

合资企业的转型需要股东双方共同决策,关乎品牌的全球战略,因此无论是思路还是节奏,都与“一家说了算”的自主品牌,或“一个人说了算”的新势力完全不同。尤其是对那些深耕中国市场多年,品牌深入人心的合资企业来说,转型一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一汽-大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不久前刚刚到任的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表示,“一汽-大众是传统企业,就像一艘航行中的大船,抗风险能力很强,可以行稳致远,但船大不太好调头。我们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不论是这几年储备的技术能力、体系能力,还是客户对我们的口碑,及时调头,之后我们就可以在新的赛道上全速前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笔者了解到,一汽-大众这艘大船已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从2025年开始,将陆续加速启航。

1、革新从思维方式开始,不说“产品”说“商品”


事实上,去年年底,外界就已经看到了一汽-大众变革的决心。彼时,一汽集团进行了一轮重大人事调整,其中,一汽-大众涉及的人员是最多的:陈彬作为集团班子成员亲自挂帅合资板块,这在汽车央企中很少见。同时,以吴迎凯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丰富营销经验的少壮派管理者,也纷纷走马上任,涵盖大众、奥迪、捷达参数图片)三个品牌。此举足见集团对一汽-大众的重视与期望。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2025年,一汽-大众将“突破”定为年度主题词,“整个一汽-大众要在全维上实现突破,才有机会赢得市场的竞争”,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商务)副总经理吴迎凯对笔者表示。

从大面上看,“突破”涉及技术、新车、营销、效率等多个方面,各种关键目标至少有十几个。包括未来20个月,一汽-大众三大品牌将在“油电共进”“油电双智”策略的基础上,推出19款新车型,冲击细分市场冠军;2025年实现销量稳健增长等。但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一汽-大众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首先是领导们的用词变了,在2025一汽-大众媒体恳谈会上,共有4位中方领导参与现场交流,无论是个人发言还是答记者问,所有人都不再说“产品”二字,而是改称“商品”。吴迎凯解释道,“产品就是静态的东西,它能不能推向市场,不一定。但商品不一样,我们在打造商品的时候就要知道这个车能不能适合这个市场,能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能不能让客户满意。”

换句话说,一汽-大众打破了传统车企固有的甲方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

第二个细节是干劲。笔者了解到,当大家都在热闹地跨年,享受元旦假期时,一汽-大众的营销“战士”们,全部奔赴前线布置1月的开门红工作,和一线人员、经销商伙伴密集沟通商务政策、营销打法。

企业表示,现在一汽-大众全员马力十足,大家都想着怎么把企业干好,把用户服务好。“我相信这种效率和状态,这种思维的改变肯定会带来用户体验的改善,客户满意度的提升,从而支撑我们的业绩改善。”吴迎凯说。



此外,还有一个细节。当笔者提问,为什么大众的客户会被自主品牌抢走,现在大众的用户和过去有何区别?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大众品牌负责人丁健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认为,如果一个想买大众汽车的客户被抢走了,说明我们的产品没有满足这个客户,这个没有满足就是我们变革的方向,这就是为什么未来20个月,我们会有19款新车,我们要补上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的不足,继续发挥我们的优势。他说:“我若盛开,芬芳自来”。

2、稳健转型,既要“守得住”也要“拓得开”


近些年市场激烈变革,有一个现象值得思考,很多传统车企的崩塌,并不是因为新能源车卖的不够多,而是因为传统油车业务没守住,丢掉了支撑企业发展的市场基盘和利润。这种狗熊掰棒子式的转型最不可取。

在这一点上,一汽-大众非常清醒。根据企业公布的2024年经营数据,全年累计完成终端销售整车1,659,107辆(含奥迪进口车),是行业内唯一一家销量突破160万辆的合资企业,蝉联国内合资车企销量第一和国内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在经营层面保持了稳定业绩。

面对竞争更加激烈的2025年,一汽-大众提出了“七字方针”——稳油、加电、谋出海。其中,稳油仍然排在首要位置。

企业方面表示,燃油车时代,一汽-大众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这一优势不应轻易放弃。即使新能源汽车年销超过燃油车,未来3~5年,我国的燃油车市场规模依然能达到千万辆左右。如此可观的市场,一汽-大众绝不会拱手让人。

为了确保自己在燃油车市场的王者地位,一汽-大众会持续投入资源,不仅在传统“三大件”上保持领先,还要不断推出智能化体验媲美电车的新车。



在加电方面,虽然一汽-大众的插电混动和增程车型要到2026年才能推出,但在技术层面,企业已经做好了准备,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e60电池等核心技术,均有突破性成果,其中一汽-大众主导自研的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了47%,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目前,一汽-大众在电动化转型方面的累计投入已达到百亿规模,采用全新的电动车平台,全面升级电子架构,CEA区域架构实现单车内控制单元数量大幅减少30%、成本优化40%、研发提速30%。此外,一汽-大众还与地平线等多家头部智能化技术供应商深度合作。未来, L2++级自动驾驶功能、4纳米制程芯片、3.0AI座舱、AI大模型等功能也都将陆续上车。

“虽然还会有人说,我们的速度偏慢,但一汽-大众始终认为,用户是我们的家人,不是我们的小白鼠,所以我们一定是在确保高品质、高可靠性的前提下把新车投入市场。”吴迎凯表示,“当下我们的技术储备已经有了,在时间上还需要高品质的验证,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推出一款成一款,推出一款让用户满意一款,放心一款,这是一汽-大众要坚持和精进的。”

3、合资品牌是中国车市不可或缺的一员


2025年,一汽-大众将成为国内首家实现累计产销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奥迪品牌也将突破1000万辆销量。数字的背后,是合资品牌与中国车市几十年形成的深深羁绊。

虽然自主品牌的崛起,一定要冲破合资品牌的“天花板”,但对于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合资品牌亦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它们不仅为消费者带来了丰富且优质的产品,也是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同时,也在持续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与升级,即便到今天,合资品牌在成熟管理制度、质量管控体系、人才培养、全球化发展等方面,仍能为中国品牌提供有益经验与借鉴。



像一汽-大众坚持的利他主义,以确保行业良性竞争,上下游供应链、经销商稳健经营,以及为用户提供全生命周期价值为己任,正是当下中国汽车行业亟需找回的正确价值观。

当然,时代变了,合资品牌也必须积极求变,找到新的定位和发展模式。好的趋势是,目前大众、丰田、日产、宝马、奔驰等国际汽车品牌,都在探索全新的合资合作2.0模式。一方面更多借助中国合作伙伴在智能电动化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共同打造下一代产品;另一方面,也在依托国内先进工厂和强大的供应链体系,生产全球车型输出海外市场。

据悉,一汽-大众在国内,就已拥有7大研发基地,研发人员规模与投入资金都在持续增加,未来每年都有超180亿元的研发投入。同时,结合股东双方的核心技术能力,重点布局架构、座舱、智驾、三电及造型等领域,持续夯实燃油车王者地位,在三电两智方面取长补短,加速突破。

借用2025新年贺词里的一句话,“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虽然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不可避免,但用户永远欢迎潜心造好车的企业。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水滴汽车立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