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想方设法为患者多“争口气”

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珩 李周芳

查房、会诊、病例讨论……1月9日,早上7点不到,重医附一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郭述良就出现在科室,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呼吸内科是真的忙,但作为一名呼吸科医生,我也是发自内心地骄傲。”郭述良说。

从医32年来,他总是想方设法为患者多“争口气”——累计救治患者16万人次;开创及开展国际国内创新诊疗技术14项,并在5D呼吸介入、肺血管介入、结核介入等领域形成全国影响力,提升了我国呼吸领域诊疗水平。


郭述良(右)正在查房。受访者供图

从1D到5D

实现对患者全胸的诊断和治疗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喜欢呼吸内科。”说起初入呼吸内科的情景,郭述良笑着告诉记者,1993年,在重庆医科大学读完研究生的他阴差阳错进入了呼吸内科。在年轻气盛的他看来,呼吸内科医生的诊疗手段非常有限,只有“一张纸、一支笔、一个听诊器、一张胸片”,很没挑战性。

可既然来了,郭述良还是安心地留了下来。那时,国内已有不少医院在开展介入呼吸病学的相关技术,但区域发展却很不平衡。西部地区的介入呼吸病学仅能开展一些基本的诊疗,这让很多气道狭窄的患者不得不奔波往返于北上广等城市。

为实现就近就地就医,让呼吸内科走向全国一流,郭述良开始着手研究介入呼吸病学。他介绍,此前,国际上呼吸病介入主要依托1D模式(经气道介入),少数单位也开展了2D模式(经气道、经皮经胸介入),其弊端在于,一旦介入过程中发生出血,很容易引发窒息等严重后果,这也导致很多医院不敢开展该技术。

在多年临床探索的基础上,2010年起,郭述良团队首次提出并构建3D(经气道、经肺血管、经皮经胸)介入呼吸病学体系;又在2015年增加了经食道呼吸介入,“进化”为4D;2018年,开展与胸外科联合(内外联合)呼吸介入手术,5D呼吸介入诊疗体系由此构建。

“5D呼吸介入诊疗体系,实现了对患者全胸的诊断和治疗。”郭述良说,该体系还推动了治疗由经验诊断向精准诊断转变,以及推动内科外科化、内外兼修精准诊断与治疗。

盯准呼吸危重症

开创及开展国际国内创新诊疗技术14项

“医生,快救救我母亲!”前不久的凌晨3点多,60岁的张沁(化名)突发大咯血,被紧急从开州送到了重医附一院,家属焦急万分。

张沁此前因肺恶性肿瘤在当地医院做了肺癌Ⅰ期切除手术,没想到术后2个月出现咯血症状。这天夜里,突发大咯血的她吓坏了家人。

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战斗”打响了。考虑到患者病情严重,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行肺血管栓塞术,患者的血压和循环难以维持,可能出现心肺骤停等情况。经讨论后,郭述良和团队决定为患者安装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再为患者实施肺血管栓塞术。术中,他们发现,由于患者反复出现大咯血,几乎将气道完全堵塞,正是有了ECMO对呼吸和循环的强有力支持,才给患者赢得了生的机会。

但要做到术中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支持,并不容易。据了解,ECMO是一种高级生命支持技术,一般用于可能会逆转且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急性严重心脏或呼吸功能衰竭,是重症监护室救治技术中的“终极武器”。但其技术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大,能开展ECMO技术是一个团队综合救治能力的体现。

“呼吸疾病转变成危重症的比例很高,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叫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原因。”正因为看到这一点,郭述良把研究的另一个重心放在了呼吸危重症上,他带领团队一边学一边探索,开创及开展国际国内创新诊疗技术14项,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呼吸疾病诊疗水平,为呼吸病和结核病介入诊疗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想方设法为患者解决问题

“因为郭主任团队在重庆,住在这儿安心!”

在郭述良看来,所谓医生,就是要把患者“医得生还过来”。他告诉科室的医生:“遇到疑难杂症时,不要轻易说‘治不了’,把患者推走,而是要竭尽所能、想方设法地为患者解决问题。”

2019年,一名来自西藏的20多岁小伙,插着已经发黑的引流管,不远千里找到郭述良。原来,这名小伙在2018年因肺结核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由于胸腔持续漏气、漏液和感染,戴了两年的胸腔闭式引流管早已发黑,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他辗转多地求医,最终找到郭述良。

“当时患者的瘘口位置不明确,且漏气支气管数目多,病情非常复杂。”最初,郭述良带领团队打了一个心脏室间隔缺损封堵器进去,发现根本堵不住。后来,他尝试将3个心脏封堵器叠拼起来,并采用氩气刀进入胸腔介入治疗,同时从气道和胸腔进行双向封堵,最终巧妙地堵住了漏洞,再联合内科胸腔镜拔出了已经高度粘连的引流管。该手术的成功使郭述良2019年受邀在国际最大的呼吸年会——欧洲呼吸学会年会上作经验报告。

至今,小伙的状况依然良好。为表达感激之情,他和家人特意送来一面锦旗,并决定迁居重庆,他说:“因为郭主任团队在重庆,住在这儿安心!”

郭述良带领科室开展了一项又一项首例创新技术,比如首创内外科联合手术实现疤痕闭塞主支气管再通技术、支气管动脉持续泵注化疗技术、气管插管下气道Y形支架置入术等等。

“开展这些技术的是真正为患者解决问题。”郭述良说,未来,他将继续磨炼自己的技艺,不断创新,为更多患者“争口气”。

来源:重庆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