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是防灾减灾救灾的第一线,是防止“小险变大险、小灾成大灾”的关键环节。基层社区、村镇是最早接触和应对灾害的层级。只有强化基层的应急基础和力量,才能确保在灾害初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近年来,安徽省高度重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作,全省1522个乡镇(街道)均明确承担了应急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通过打造“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夯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
基层防灾体系细化责任至村镇网格
防灾减灾,关键在基层,重点在预防。安徽省高度重视基层防灾体系建设,将防灾责任细化并落实到村镇网格,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灾责任体系,织密安全防护网。
截至目前,全省1522个乡镇(街道)均明确承担了应急管理职能的工作机构,确保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在阜阳、池州、安庆等地,乡镇(街道)统一设置了平安法治和应急管理办公室,推进应急管理与平安建设深度融合,实现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高效协同。
同时,安徽省积极推行网格化管理,将防灾责任细化到每一个网格,确保每个网格都有明确的防灾责任人和联络员。网格员们定期开展隐患排查、信息上报、宣传教育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基层防灾减灾的能力。同时,通过加强网格员培训,提高了他们的问题风险排查发现和协助处置能力,为防灾减灾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歙县深渡镇网格员入户转移受灾群众
“全部转移到位!”2024年汛期,黄山“6.20”洪涝灾害的情景让人记忆犹新。其间,歙县各村(居)网格员先“汛”而行,利用网格员、居民组长对当地“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冲锋在前,深入防汛救灾第一线,积极给救援队带路,挨家挨户将被困群众救出,充分发挥着“小网格”在防汛工作中的“大作用”,用网格力量全力应对汛期考验。
为了提升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安徽省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两级应急预案编制修订工作。在宿州、滁州、黄山等地试点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论证会,印发了《安徽省基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参考》和《应急处置方案参考》,为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了科学指导。同时,各地还结合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了基层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是提高基层防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创新实施“案例教育法”,收集制作了大量鲜活的防灾减灾案例,通过全媒体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还采取线下安全宣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与线上应急科普相结合的方式,常态长效地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常识。此外,还充分发挥应急广播的作用,面向农村地区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基层群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救援力量打造“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
2024年12月31日,国家消防救援局安徽机动队伍第一支县级驻防分队在太湖县北中镇挂牌成立。
北中镇山场18万余亩,是太湖县山场最大的乡镇,地形复杂,山林广袤,森林火灾隐患较大。驻防分队成立后,30名消防指战员靠前驻防,既缓解了该镇森林防灭火压力,又可快速机动辐射到宿松县、岳西县以及太湖山区乡镇,增强了当地森林资源保护及综合应急救援能力的提升。
六安市首届平安守望联盟“百队大赛”
地处大别山区的安徽省六安市是一片红色的土地,为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六安市针对专业救援力量覆盖不足特别是山区应急救援力量、装备基础设施薄弱等短板,成立了应急救援协会并组建“平安守望联盟”,以应急、司法、公安、消防、地震、防汛等单位为主体,吸纳230家企业、社会团体等,汇聚保安、外卖快递、公交出租和网约车司机等社会力量8500余人,组建133支乡镇街道平安守望队。
为了提高救援队伍的协同作战能力,当地还积极推动建立联训联演联战机制,通过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联合演练,加强各救援队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全力打造覆盖各乡镇秒级响应、训练有素、作风优良、装备可靠、运转有序的应急救援队伍。
救援力量是应对突发事件的关键。每一次遭遇灾害,每一次突发险情,正是在应急部门的综合统筹下,各部门协同联动,一支支抢险救援队伍迅速抵达受灾现场,化险为夷,保障群众平安。
近年来,安徽省依托消防救援、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专业救援队伍,积极推动整合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企事业单位人员以及社会救援力量等,已组建乡镇级应急救援队伍1612支,队员达5.8万人,打造“全灾种”应急救援队伍,有效提升了基层救援能力。
直达基层一线的省市县乡四级应急指挥体系
保障支撑预警“叫得应”物资“供得上”
防灾减灾责任的层层压实,离不开应急管理机制的一系列创新。
为了提升预警能力,安徽省积极推动建立覆盖全省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通过加强与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实现了灾害预警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享。同时,还注重加强预警信息的精准发布和靶向传播,确保了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个受威胁的群众手中。此外,还积极推动建立预警“叫应”机制,确保在极端天气和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
物资储备是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安徽省高度重视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工作,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布局、优化结构等措施,不断提升物资储备能力和水平。目前,全省已建成乡镇级储备库2633个、村级储备库15187个,储备了大量的防汛类、生活类、救援类物资。这些物资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物资保障。
常遭受淮河洪涝灾害侵扰的安徽省阜南县,为增强灾害防御能力,建设了占地74亩的县应急救援物资储备中心,还在蒙洼蓄洪区、洪洼地区设立了18个防汛物资储备点,储备编织袋、砂石料、块石等防汛抢险物资。阜阳市应急管理局救灾和物资保障科科长朱伟表示:“我们将继续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体系,加大多灾易灾乡村救灾物资储备网点布局建设,不断提升灾害救助能力。”
为了提升保障效能,安徽省还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了救援力量、物资储备、灾害预警等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更新。同时,还注重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救援工作中的应用和推广,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如在宿州等地试点推广的“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就实现了救援力量的快速调度和物资的快速调配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下一步,安徽省各地、各部门还将持续推进标准化建设,加快基层应急力量配置、场所设施、物资装备、应急标识等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与基层应急救援力量联训联演联战机制,不断筑牢防灾减灾救灾人民防线的创新经验。(应急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