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淄博的历史文化演进中,博山琉璃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数千年历史的底蕴,赋予了这方水土以独特的厚度和温度。
近两年,随着淄博文旅的火爆出圈,博山的琉璃手工制品开始在某些方面体现出共同性,因此,被冠以同样的地域符号。
2025年的蛇年文创,就是个例子。
无论从地理环境、历史命运,还是风土人情上,博山琉璃匠人烧制的“小蛇”都是相对特别的一个,就好比是繁盛了千百年的故事不胜枚举,愁绪与奋发注定了这片土地的某些不同。
如当地的琉璃匠人所说,水的滋养和火的淬炼,往往塑造着一个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核,这是博山琉璃与众不同的原因。
而认真端详,所有这些特别之处,都指向了未来。
琉璃“符号”,非同一般
1月12日,周日,位于淄博市博山区的颜神古镇,人潮渐次涌入。景区门口,一家销售手工琉璃制品的小店塞满了游客。小店有个文雅的名字——“琉璃花”。
店主孙淑娟一边忙着招呼客人,一边讲解着自己的蛇年文创产品。一套创作灵感来自经典国产动画片《葫芦兄弟》的作品,引得众人交口称赞。
“尤其是这个‘蛇精’作品,可谓惟妙惟肖,仿佛一下子将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拉回到了三十年前。”现场,几名“80后”游客激动地说。
在孙淑娟看来,博山琉璃的振兴,主要体现于创作者所迸发的热情。近两年,乘淄博文旅之东风,博山的琉璃产业迎来长足发展,“随着当地琉璃手工制品在某些方面逐渐体现出共同性,其地域符号和地域特征也因此变得愈发明显。”
琉璃作为淄博的一张城市名片,有着不可复制的艺术特性,与陶瓷相比,更有着唯一性和独特性。而博山,在整个中国古琉璃发展历史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目前国内较早且持续年代最久的琉璃生产重要基地。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起起落落,博山琉璃仍拥有全国琉璃市场40%的高占有率。
实地调研记者发现,淄博琉璃、玻璃的产业基础和发源地均在博山,不论是历史传承、文化积淀还是产业基础,博山都是行业“扛把子”,拥有其他城市难以比拟的发展优势,具备了把琉璃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标志性产业的一切基础条件和资源优势。
博山有中国现存最早的古琉璃窑炉遗址、中国第一家琉璃博物馆、中国第一家平板玻璃厂、中国古代第一部琉璃专著……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玻璃协会授予“中国琉璃之乡”称号。
数据显示,目前,博山区现有琉璃产业从业者600余人,拥有琉璃生产企业12家、从业者工作室60余家。琉璃工艺主要包括内画、琉璃灯工、琉璃雕刻、名贵色料等几个大类、近千个品种、上万种花色。
此外,博山区还拥有省级以上琉璃艺术大师72名,其中国家级艺术大师32名、省级艺术大师40名,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明显优势。
“博山的琉璃‘符号’,可谓非同一般。在当地琉璃匠人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定论’——如果在博山找不到想要的琉璃手造,那这个款式估计在全国都找不到。”孙淑娟十分自信地说。
除了守正,还有创新
“我们的蛇年文创,更多体现在创新上,卡通的形象设计,更迎合年轻人的审美。”二仚堂主理人冯鲁栋说。
作为博山“颜神三十六坊”的网红店面,二仚堂将蛇年文创的销售主要放在了线上,过程中,不仅可以推销自家的商品,还能推介博山的琉璃文化。而“颜神三十六坊”是博山区山头街道打造的一处新网红街区,其目的正是为当地陶琉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宽广的平台。
自古以来,陶瓷与琉璃两种技艺都较早在博山留下了发展痕迹,但陶、琉各自发展了数千年,很少有交集。而放眼全球,博山是世界上罕见的兼具陶、琉传统技艺和文化底蕴的城市。
以往,博山作为中华陶琉名城,总是将陶瓷和琉璃并称为“陶琉”统一规划发展。但目前来说,论及琉璃,博山的地域符号似乎更加“醒目”,因为这里有着“世界琉璃看中国、中国琉璃看博山”的美誉。
“之所以选择博山,是因为这里作为中国琉璃的发祥地和中国玻璃工业的诞生地,正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行业影响力显著、产业链条完备、国际竞争力强的玻璃制品生产和出口基地。此外,博山还曾荣获‘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的称号,这对赋能商业而言,可谓意义重大。”冯鲁栋说。
实地调研记者还发现,近年来,博山区的琉璃产业虽然已经有了相当规模和基础,但与发展形势和社会需求相比,在品牌营销、产业集聚、产品结构、人才培育、线上销售等方面,仍有较大上升空间。
例如,博山的琉璃企业多局限在创立自己的小品牌,而忽视了抱团;产业缺乏作为一个单项进行系统定位,缺少对文化内涵及价值的挖掘和文化要素的包装;产品相对单一,缺乏研发机构的支撑,企业与从业者对于传统工艺大多只是单纯的承袭等。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为鼓励企业发展、帮助企业找到更多订单,根据省和国家的政策,博山区也给出了多项扶持政策。在一揽子政策的扶持下,当地的琉璃主题酒店越来越多、琉璃研学体验花样频出、校企融合更加深入、年轻匠人陆续回归……
作为中国琉璃的发祥地,眼下的博山琉璃浴火重生,轻碰之间,正在试图发出手造的强音。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通讯员韩文彬 胡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