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和蒙古之间的矿产合作协议引起了广泛关注。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月9日,一位印度高级官员表示,预计印度近期将与蒙古国在地质和勘探领域签署一项初步协议,印度也正在规划铜和焦煤的供应路线,印度官员还表示,即便走中国路线更便利,但更倾向于俄罗斯的路线。
作为一个饱受资源困扰的国家,印度选择绕开地理上更为便捷的中国通道,从蒙古进口包括铜矿和煤炭在内的珍贵资源,着实令人意外。这究竟是一场价值情感大于经济理性的冒险,还是某种战略考量的深谋远虑?
从逻辑上说,蒙古坐拥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印度作为全球第二大钢铁生产国,对焦煤、铜矿等资源有着巨大需求,这是再正常不过的贸易合作关系。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运输路线,印度拒绝通过中国那条现成而又便捷的“捷径”,宁可选择俄罗斯的远途。这一选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烧钱”行为,更似乎是一场政治上的豪赌。
印度此举无疑会提高运输成本。蒙古向南过境中国,再从天津港入海,不超过一千公里的路程多方便!而偏偏要走俄罗斯,那就得先经过西伯利亚铁路,再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然后一路向南,这不仅是4000多公里的漫长旅途,还伴随着恶劣的天气条件和老旧的基础设施,能让人捏一把汗。
那么,为什么印度如此执着于舍近求远?答案也许藏在其对“中国安全威胁”的过度敏感中。在印度高层看来,与其把命脉寄托在潜在竞争对手手里,不如绕远点以策略求稳。只是,这种策略是否真能稳妥?
资源之所以成为战略博弈的核心,往往因为它们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国家安全的砝码。印度的资源采购计划不仅限于蒙古,据报道,印度在阿根廷已经买下几个锂矿,斥巨资寻求稳定供应链,以期推动“印度制造”的全球布局。
面对此景,印度显然有着加快发展、提升工业实力的急切愿望。据统计,2023年,印度从国际市场上进口十种关键矿产,总值达到110亿美元,且每年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印度试图跻身世界工厂行列的决心。而拥有稀土资源的蒙古,对于印度而言,就是个顺手的机会。
蒙古不仅仅是扮演了一个被动资源输出者的角色,它同样在权衡自己的利益。这其中,绕开中俄,把资源通过印度运往西方市场的想法,成为了蒙古在这场棋局中的筹码。虽然印度可能需要从中获取一些转运费用,但若能打开西方市场,这样的合作依旧极具吸引力。
蒙古手握高达3100万吨的稀土储备,在全球资源竞赛中举足轻重。其国内限制和技术落后的现实,让蒙古对外技术、资金甚至贸易渠道的依赖日益显著。通过印度在国际市场扩展销售网络,或许正是蒙古破解这盘棋局的妙招。
虽说印度和蒙古私下达成的联盟引人注目,但其背后存在的隐忧也不能忽视。首先,有一个绕不开的事实是,中俄作为邻国,掌握着地域交通的主导权,无论是铁路还是海路,这两大国都是不可回避的角色。即便印度能在外交上施展出色手腕,获得俄罗斯的铁路许可以及不动声色地让蒙古资源穿越“禁区”,但这一切都无法真正摆脱中俄这对“铁三角”的枷锁。
其次,印度的绕道策略看似解脱了担忧,但供应链的复杂化和不确定因素会对其长期规划产生巨大影响。货物的运输周期延长,费用增加,竞争力下降,这些都是印度必须考虑的问题。
印度与蒙古的矿产合作,表面上是贸易背后的安全策略,但更像是一场押上经济和地缘政治赌注的冒险。尽管这种做法展示了印度在多元化资源方面的努力及其地缘战略的宏伟构想,但能否成功仍然充满悬念。蒙古对中俄的依赖可不是几纸协议能够轻易改变的。印度的舍近求远,除了为自己的面子挣个“刚毅不屈”的虚名外,实际带来的经济效益可未必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