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讲座的嘉宾合影

2025年1月13日,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指导下,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广州人民艺术中心、广东新快报社共同主办,新快报收藏周刊、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承办,共同开展“向美而行”美育浸润行动,在广州人民艺术中心举办“广东与西画入中400年”专题讲座,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进一步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美的意识、美的自觉,主动向“美”而行。

讲座由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江主讲。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和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江

活动当天,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西泠印社社员郭莽园,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吴碧,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美协副主席许鸿飞,广东新快报社党委书记、总编辑冯树盛,广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刘思东,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联络与交流合作处处长莫羡春,广州市文联文艺工作部部长翁敏,广州市美协副主席朱光荣,广州市美协主席团成员兼秘书长张铁威,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张啸,广州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副主任、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吴杨波,广州青年美协主席赖智豪,广州市天河区美协主席、韩国三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旭,梅社书画院院长张森霖,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李紫萤,广东省青年美协副主席卢诗韵,广东美术馆研究馆员、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胡宇清,广东金融学院创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梁冰,广州市荔湾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李映宏,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副主任、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副主任刘志辉,广州市美协副秘书长黄亮,水墨村美术馆馆长郭青,广州香雪书画院副会长陈国风,“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负责人魏湘洋,广东警官学院教师韩帮文,020艺术观察创办人黄伟哲,广州市美协理论与传播艺委会主任、新快报收藏周刊主编李世云,新快报特刊编辑部副主任梁志钦以及广州青年美协女画家艺委会代表陈雪梅、版画艺委会代表彭希,雕塑艺委会代表吴向伟,漫画艺委会代表张者、吴慧君,油画艺委会代表翁键,人物画艺委会代表熊萍,通草艺委会代表张静,公益艺委会代表陈津广,理论艺委会代表李旭彬、朱明、吴丽君,山水画艺委会代表黄大东、陈捷涛、肖铭,陶瓷艺委会代表梁柱汉等美术界专家代表出席了现场。


讲座现场

整场讲座,持续了近三个小时,梁江分别从“近现代中国的社会与历史语境”“西方绘画之进入广东和引进中国”“广东的‘外销画’”“二十世纪初广东与西洋画”“油画在中国之植根和繁衍”等五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西画入中以及广东在其过程所起的作用。

国内现存最早油画实物、在国内从事油画创作最早的一批画家、最早在国内开设画店的人……这些原来都跟广东有关。

在广东新会博物馆里,有一组“另类”的油画,两个画在门板上的外国面孔的女性,穿着汉服,动态优雅,侧着身子,近乎正脸向前,像极了古代门神的站姿。如此独特的构图和造型,十分鲜见。更值得一提的是,原来,这是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现存最早油画实物。


讲座现场

梁江分析,“两个仕女分别画在两块木门板上,大致相当于一个真人大小。我们看到的形象,衣着有点像汉代的特征,还有一些抽纱类的装饰花纹。由于它画在门板上,长年受到烟熏火烤,已看不出服饰的颜色。但是此画的绘制者是谁?为什么是一对门神式的油画?仕女穿着是汉人服饰面部却有西洋人的特征?这些问题至今都还是谜。”

上述谈到最早的油画,但不知道画油画的人是谁,真正有据可查的第一批油画家,要追溯到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前后,这批画家依然是出现在广东。


讲座现场

梁江介绍,在当时,广州出现了一批绘制西画的中国人。他们师从西方专业画家,临摹西方不同风格的绘画原作或印刷品,一部分佼佼者采用西方绘画技术与材料创作,以中国风物为题材,绘制了大批油画、水粉画和水彩画。这些画销售给广州的外国人,而后流向欧洲,因此得名“广东外销画”。

咸丰年间(19世纪30-60年代)是外销画的鼎盛期。当时广州十三行集中了很多外销画专营店铺、作坊,很多是前店后坊,画工有二三千人之多。外销画的制作过程是流水作业,有人起稿,有人上色,有人勾线。

梁江介绍,当时的外销画分为不同类别,大宗的一个是油漆画,二是通草纸画。外销画顾名思义主要卖给外国人,所以作品多迎合外国口味。外国人喜欢广东风物,因此外销画的主题多有当时广东的风光和民俗。梁江认为,广东外销画的兴盛,是研究中国早期油画史必须关注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史实。


讲座现场

梁江还提到,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史,西画的传播史或中国油画史,经常会看到一些名家、大家原都是洒落各地的广东人。大部分归国从事西洋画的创作与教育工作,引领风尚,影响至今犹在。

梁江介绍,1917年,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慷慨陈词,阐述遍历“百国”之画所得结论。认为中国宋代以前绘画“未尝不极尚逼真”,这种画法“今欧人尤尚之”。他开出救治几百年沉疴的偏方,是以十五世纪以前的院体画为“正法”,“取欧画写形之精,以补吾国之短”。由此引出20世纪中国的美术变革思潮。


讲座现场

回顾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几个重要节点:1918年,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学校(后改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是广东人郑锦筹办,1922年,广州市立美术学校成立,设西洋画系。许崇清任校长,胡根天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冯钢百。1923年,高剑父在广州府学西街创立“春睡画院”。1928年,林风眠在杭州创建国立艺术院(后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首任院长、教授。

1936年秋,有留学经历的梅州人李金发开始执掌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他对岭南画派的艺术观念赞赏有加,岭南画派的黎雄才、赵少昂、黄少强、周一峰、叶少秉、苏卧农等受邀加入市美国画系的教职队伍,开启了岭南画派在华南地区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的教育历程。


讲座现场

在梁江看来,100余年来,改变中国美术最关键的有三大因素:第一是西方现代教育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授方式;第二是西方展览制度的引入,改变了中国画的观看和品鉴方式。以前文人雅集,曲水流觞,三五知己品赏把玩,重在怡情养性。后来改成了展览制度,要按照某种主旨需要进行主题性创作,层层筛选后的作品被摆放到某个展示场合里,首先突出宣传与教化作用。由是,作品的功能改变了,内容变了,技法形式改变了,连尺寸和装潢都大大改变了,这和中国书画艺术最深层最内核的东西是不是已经相去甚远?第三点,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是在前述失去了“德性学问”的社会氛围中席卷一切的。金钱改变了人心,颠覆了我们历来奉为不渝的所有价值观念,衍变出当下社会的为人处事方式,也在专业界以至全社会重塑了有关艺术的全部评判标准。




梁江与现场嘉宾互动

在讲座的尾声,梁江结合当下的中国美术现状,总结了几种趋向,或守护传统,或注重创新,方法上有移植杂交的,偏重学院或民间的,加上新观念、新媒材、新技法,呈现出“多元驳杂”的总体形态。但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呢?

“我以为,所谓当代艺术,一定要传达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体验,要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要有独特的视觉创造。中国当代艺术走到21世纪的新阶段,问题已聚焦于建构,‘建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题词。从广东,从西画走入东方400年走到现在,归根结底我们应当续写开放变革新章,在艺术上必须有所创造,有真正能留得下来,能不愧对后人的东西。在以往的历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只把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或区域案例看待。其实,在近现代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行程中,广东多次都是历史大变革的主场,是先行者和引领者。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广东这个平台多次是历史大变革主场而非分场。广东人(在广东的人)在舞台中心,是主角而非配角。由此对应的,涉及对许多广东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广东人做了主角而不自知,‘岭南派’能争到鼎足而三就很知足了。以往不自觉的配角意识,区域或地域文化的惯性思维,导致学术研究鲜有突破。”


学生代表向恩师送鲜花并合影


广州市美协副主席朱光荣主持讲座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