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之难,难于上⻘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李白的《蜀道难》中,生动描写了蜀地山川的高峻险阻。那些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渲染着蜀地的神秘与遥远……然而在这片险峻之地中,却诞生了灿烂瑰丽的“古蜀文明”。如今,人们可以在金沙遗址和三星堆遗址挖掘出的文物中一窥其貌。
这一切的背后,人们不禁要问,古蜀文明起源哪里?过去的近100年时间里,考古人一点一滴的揭开古蜀文明的脉络,他们的足迹遍布蜀地,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在位于成都市新津区的宝墩镇宝墩村,他们找到了天府之国的“根”。
宝墩遗址
这里有距今约4500年的宝墩古城遗址,是成都平原乃至我国长江上游地区时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比三星堆遗址还早近千年。
这里有古蜀先民的第一口“火锅”,种下的第一粒水稻……于是,在刀耕火种中,文明就这样慢慢萌芽。
挖掘历史
就是寻找我们的根与灵魂
第十一期文化放大镜
我们将跨越千年时空
在麦田间一探4000多年前的
古蜀文明
这里是长江上游文明之光
是成都早期城市文明的先声
宝墩古城遗址坐落在一片麦田之中,沿着乡间小路走去,沿途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遗址内,矗立着几座“草房子”,这些是宝墩遗址的展馆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站。
宝墩遗址一隅
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工作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说起,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系等联合对宝墩村的土埂子和土墩子进行解剖挖掘,结果令人惊喜,原来,无论是埂子也好墩子也好,竟然全都是人工夯土城墙。
这一发现,将成都的筑城史往前推进了近2200年。
宝墩遗址考古工作
除了在新津发现了古遗址,考古工作者还在成都市境内陆续发现了郫县古城遗址、温江鱼凫村遗址、都江堰芒城遗址、崇州双河遗址、崇州紫竹遗址、大邑盐店遗址、大邑高山遗址7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古城遗址,年代在距今4500—3700年左右。
由于新津宝墩遗址面积最大、最具典型性,所以以宝墩古城的名字来命名这支广泛分布于成都平原4000至4500的文化——宝墩文化。
这8处遗址,都建在成都平原冲积扇河流间的台地上,其城墙都采用的是斜坡堆筑法,呈梯形,这样的筑墙法有利于防水排水。
宝墩遗址的城壕
宝墩遗址的城墙
古蜀先民居住的房屋是什么样的?
根据考古研究,古蜀先民的住所为竹骨泥墙式建筑,它的修筑主要有四个步骤:首先要在平地挖一个基槽,然后在基槽内拆入竹子,再将泥土与木屑混合搅拌,均匀的涂抹在竹子表面,最后在墙体周围堆放薪材,点火烘烤,加固墙体。
以前的人们,住多大?在宝墩古城的鼓墩子、田角林、蒋林等地点发现多处大型建筑基址,房屋面积200——300平方米不等,多在地面垫士,埋设大型立桂,应属礼仪性建筑。
宝墩遗址鼓墩子地点大型建筑基址F4((F在考古学上是房屋基址的缩写)
黄土台地的竹骨泥墙式房屋
此外,还发现有小型木骨泥墙或干栏式建筑遗迹,面积20—50平方米不等,应属当时普通居民的住所。
值得一提的是,宝墩遗址中还发现了少量的干栏式建筑,约有1到2米高,考古工作者猜想其为古蜀先民的储物间,而产粮量的增加,为刀耕火种的农耕文明打下基础,推动着从渔猎狩猎走向下一阶段性文明。
宝墩遗址2020年度发掘发现的水稻种植区域
一个个住所,聚集成了这座宝墩遗址古城。通过考古工作人员的测量发现,宝墩遗址面积约276万平方米,有内、外双重城墙,并且其筑城材料不同于陕西神木石岇古城和山西陶寺古城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北方高山地带的遗址建筑大多由石头砌成,而位于南方冲积土壤地带宝墩遗址则是采用泥土搅拌而成。
宝墩古城遗址内城地形区域分布图
如此巨大的规摸,使考古工作人员进一步推测——成都平原距今4000至5000年前,是否出现了高度集中的政治和权力中心?那么,这里是否就是古蜀国的王都呢?
这些,还待宝墩遗址在以后的挖掘中进一步发现。
古蜀先民从哪里来?
又去往了何处?
文明,必有它的来源。宝墩文化从哪里来?
经考古工作人员研究,宝墩文化主要来自于两个方向:一个是西北方向的马家窑文化,典型遗存是营盘山遗存,在今天的茂县;另一个是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文化,两个方向的文化碰撞下产生了宝墩文化。
古蜀文明发展沿革示意图
西北地区的人民来到宝墩,有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距今约5000年左右,中国北方经历过一场降温,气温降低之后,西北地区渐渐不适宜发展种植业,于是就开始往南进行迁徙,其中一部分就来到了成都平原。
长江中游地区的人群则为宝墩文化带来了水稻的种植技术——长江上游地区最先发现水稻的地方就是在宝墩。
如此悠久的宝墩文化,为何会消失?考古人员通过分析古河道内的乌木、墓穴、陶片等文物,推测距今约4000年前,宝墩古城未能逃过洪水多次冲击并被古蜀先民遗弃。
宝墩遗址展馆内横陈的巨大乌木
那么宝墩先民到哪儿去了呢?考古工作者将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做了对比,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处。
比如陶器、纹饰、城墙的修筑以及对象牙的利用,特别是权杖的使用。成都平原最早发现的权杖是三星堆的金杖,之前的成都平原并没有使用权杖的习俗,当时有很多人猜测使用权杖的习俗是不是从西亚(埃及)传过来的。而在宝墩遗址发现象牙权杖之后,大家才开始意识到在比三星堆更早的古蜀就有使用权杖的习俗。
宝墩遗址发现的象牙权杖
此前,关于三星堆的来源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如今许多考古专家认为:三星堆文化吸取了本土宝墩文化一些很原始的东西,比如陶器、纹饰、城墙的修筑等,同时又吸收了一些长江中下游地区其他的文化,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青铜器的文明。
新津宝墩古城的发现完善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脉络:以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为代表的宝墩文化(公元前2700—公元前1800年);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公元前1800—公元前1200年);以成都金沙遗址为代表的十二桥文化(公元前1200—公元前500年);以成都商业街船棺、独木棺墓葬为代表的战国青铜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16年)。此后秦灭巴蜀,辉煌壮美的古蜀文明最后走向多元一体的文明时代,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该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宝墩古城的营造
历史讲完了
那么,古蜀先民以何为生?
挖掘出来的文物有何特点?
4500年前的古城遗址
如何以新的方式“活”在了今天?
接下来
文化放大镜栏目
还将继续带大家探秘古城
领略宝墩遗址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