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脚下、黄河沿岸、东平湖畔,“三山三水四分田”的东平贵在自然、优在生态,东平河湖相依、山水相连的天然生态禀赋赋予其鲜明的绿色印记,注定了其全国农业大县、渔业大县的基础属性。
东平湖。(摄影 陈阳)
近年来,东平县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锚定“富民强县”目标,举全县之力实施30万亩设施农业、30万亩生态渔业“双30”工程,以产业振兴统领乡村全面振兴,实现了设施农业“从无到有”、生态渔业“从有到优”的历史性变革,走出了一条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的乡村振兴“东平模式”。
生态渔业“从有到优” 业兴人旺鱼虾满仓
东平素有“江北水乡”美誉,有各类水域面积30万亩,其中东平湖是山东第二大淡水湖,水质常年达地表水三类标准。东平坚持生态立县,持续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广“人放天养、放鱼养水”生态渔业模式,以鱼控草、以鱼抑藻、以鱼净水,水生态资源愈发优越。
东平湖。(摄影 陈阳)
借助优越的水体资源和渔业传统,东平县大力实施生态渔业“30万亩”工程,湖内25万亩保水渔业风生水起,湖外5万亩池塘特色养殖提档升级,生态渔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有到优”的蝶变。
入秋后,东平湖结束了长达5个月的禁渔期,渔民们乘风破浪,扬帆“耕湖”。在东平县州城街道汶河湾渔业养殖基地,州城黄河鲤等鱼群翻飞跳跃,岸边一辆辆拉鱼车穿梭不停。
“一大早就卖了2万多斤鱼,东平湖水质好,鱼也肥美,今年价格不错。”东平汶河湾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顾春雷说。公司还用上水处理、集装箱养殖、池塘循环流水养殖等装备,鱼的品质大幅提升,鱼价更是普通养殖模式的1.5倍,亩产增加50%,人工成本下降30%。
州城街道紧邻东平湖,水域资源丰富,仅城区就有5000亩水面,发展水产养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汶河湾渔业养殖基地占地300亩,可进行种苗繁育、商品鱼养成及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各类商品鱼年产量500多吨,年销售额1500多万元。“我们探索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整合资源、建强平台、共享红利,带动全域渔业养殖户提效增产。”州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李海运说。汶河湾渔业公司就组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合作养殖户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带动周边9个村30多家养殖户发展生态渔业,亩均增收约8000元。
东平湖渔民收鱼。
传统水产养殖离不开湖面,东平县旧县乡则探索出了生态养鱼的新路子——“岸上养鱼”,解决了养鱼效率低的问题,还提高了产值。在旧县乡高密度现代渔业养殖基地,一个个直径6米、高1.5米的“巨型水桶”在厂房内排开。“这是圈养桶,里面养的是加州鲈鱼。这种高密度养殖模式占地小、养殖密度大、周期短、产量高,养殖废水经多次过滤净化后还可循环利用。”东平县志远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行志说。每桶每批鱼的毛利润在7万元,48个桶就是336万元,一年可销售两批,两年就能回本。
科技力量在东平生态渔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东平县东平街道西辛庄鳜鱼观赏鱼养殖项目现场,技术员张德强正操作手机对池塘水质进行分析。在这里,水温、溶解氧、pH值、氨氮含量等关键参数一目了然,60余个传感器、摄像头、智能设备织就了一张多层次、立体化、全天候的“数字网”。“以前水产养殖基本靠经验,塘口每天都得走一遍。现在主要靠科技,动动手指就能分析水质,省力又精准。”张德强说。通过数字化养殖,亩均人工成本减少15万元、节约物料成本20%。
东平新湖镇小龙虾丰收。
目前,东平县有涉渔乡镇(街道)9个,其中州城街道黄河鲤、新湖镇藕虾混养、戴庙镇乌鳢等镇街特色水产业亮点纷呈。全县养殖面积100亩以上的业户有46家,实现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有26家,拥有国家级种质资源保护区1处,国家级养殖示范场5家,10类水产品获有机产品认证,东平湖鲤鱼、东平湖大青虾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东平县被评为国家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全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县。
东平湖现代渔业。
今年1—11月份,全县渔业总产量为7.12万吨,同比增长2.9%,渔业总产值为20.71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四大家鱼产量2.92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3%;名特优水产品产量2.49万吨,较去年同期增长5%。预计全年完成渔业产量7.89万吨,产值22.7亿元。
设施农业“棚”勃发展,“春瓜秋菜”富民强村
东平县不仅山水资源丰富,耕地也达95万余亩。2022年以来,东平县因地制宜实施“3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湖东8镇(街)的18万亩大棚拔地而起,6大类27个品种遍地开花,“春瓜秋菜”种植模式效益显著,“一乡一品”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彭集街道设施农业大棚里,辣椒丰收。
入冬后,大棚蔬菜陆续上市。在东平县彭集街道设施农业东部片区,一排排蔬菜大棚非常整齐。大棚内的辣椒已长成,村民正忙着采摘、分拣、装箱。“今年太空椒结果率很高,每棵苗上至少四五个果,一个棚一茬能收两千多斤,县里的商场直接派车来收货,根本不愁销路。”彭集街道种植户韩荣华说。
近年来,彭集街道围绕“3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发展了以大棚西甜瓜、辣椒为主的“春瓜秋菜”种植模式,高标准建设西部、东部、南部、滨河、流泽五大设施农业片区,总面积达1.1万余亩。
东平县梯门镇设施大棚里农民栽种瓜苗。
为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彭集街道可下了大力气。“我们组建了设施农业专班,为新种植户提供建棚、选种、管理、销售等全程服务;在各片区暖棚内设立了自动气象站,监测西瓜大棚气候、土壤、生物灾害等,完善西瓜各生育期气象服务保障。”彭集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董景伟介绍。当地还与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许勇等专家合作,建设标准化智能温室种植示范大棚和西甜瓜良种培育及营养成分检测实验室。
得益于当地技术团队的帮助,刚从建筑业转到农业的王建明尝到了甜头。今年春天,彭集街道设施农业西部片区种植户王建明的“2K西瓜”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我种了3个暖棚的‘京美2K西瓜’,每棚产2万多斤,4块多一斤,每棚收入10万元。”王建明说,下苗、施肥、控虫等环节,技术员早帮着安排好,“前两天气温下降,技术员几乎每天‘泡’在棚里。”
为实施“30万亩设施农业”工程,东平县成立设施农业工作专班,设置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组建“专家教授+技术人员+本土人才”农技服务队伍,围绕播种、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茬口安排等环节,进棚入户指导;还出台《东平县设施农业奖励补助政策》,激励规模化发展。
此外,为解决资金难题,东平县统筹28.9亿元移民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涉农资金精准投放;撬动群众和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探索“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发展模式,农民通过包棚、入股、务工等形式增收致富,村集体依靠资产入股、地租收益、协议分红等渠道壮大实力;协调金融机构,发放富民大棚贷、齐鲁富民贷等惠农贷款16.3亿元。
今年,东平县还建成蔬菜交易市场,着力打造“南菜北运、北菜南调”农产品交易中心,推动“买全国、卖全国”。今年5月13日以来,该市场完成交易量6.2万余吨,交易额突破1.5亿元。
彭集街道西瓜展览馆。
目前,东平县已建成大棚18万余亩,亩均收益在2.5万元以上,吸引4万余群众包棚种棚或返乡务工。彭集街道获评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接山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东平县已跃升为山东重要的设施蔬菜主产区。今年年底,东平设施农业规模将突破20万亩,预计明年达30万亩。
“双30”工程的全域发展,让东平产业根基愈发厚实,为农产品冷链仓储、精深加工提供了坚强支撑。在此基础上,东平县规划建设了现代食品产业园,重点打造健康食品、宠物食品、智慧物流等特色园区。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我们将立足东平独特的资源禀赋,精准发力,久久为功,打造百亿优势产业,实现富民强村的目标。”东平县委书记马焕军表示。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李娜 井凤翔 马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