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诊断、治疗、检测、康复等一系列方案,就形成了宝贵的临床科研成果。最终,将这些科研成果转化成可供国际、国内同行应用、借鉴的生物医药产品和医疗器械,不仅反哺了临床,又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搭台,力促临床、科研、产业一体化循环发展,大大缩减了优秀医药成果转化的时间窗。12日下午,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刘利群的见证下,广东省第二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在广州召开,第二批共计40项来自全省临床实践中的优秀医药成果,从“待字闺中”的科研项目,走上了转化为药品、器械、方案等“产品”的快速通道。其中12项优秀成果与企业达成合作转化意向并现场签约。
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到最终转化
广东卫生科创已形成良性闭环
据悉,广东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将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列入“十四五”“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全方位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东省积极打造全省协同高效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在制度方面,医疗卫生机构享受与科研机构同等创新政策,纳入《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工作正式开展,支持高水平医院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互设创新单元,共建创新联合体。
在平台建设方面,以广州实验室为引领,近200家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156家药物刎临床试验机构为支撑的高水平科技医学科技创新网络初步形成。创新服务方面,省级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干(体)细胞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中心、临床医学科学数据中心医学伦理质量控制中心等支撑平台先后设立。
在创新人才方面,广东率先探索开展医院成果转化和技术经理人培训。高水平医院近三年培养引进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近200人,临床研究每年分级分类培训万余人次。全省医疗卫生机构临床研究登记备案项目4万多项,超过全国1/5;10家医院入选中国医科院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百强,50余项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表彰;2024年全省获得体细胞刨临床研究项目2项,已获批干(体)细胞临床研究项目28项,数量全国最多;近两年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实施成果转化253项,转化金额超过30亿元。
千万级基金支持医护人员的科研梦想
入选项目可获40万“种子”基金
医学领域的产学研转化之路道阻且长,从想法到最后落地的最终成果,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所需要的资金支持更是巨大。即便是验证最初的科研想法,都需要动辄数十万元的启动资金。
为了助力广东医护人员大胆设想,勇于创新,在12日举行的大会现场,还特地举行了广东省临床科研基金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和广东省医学概念验证基金启动仪式。“这是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动作为,支持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医疗健康事业发展的创新举措。”武汉奥绿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吴斌表示,这笔千万规模的医学概念验证基金,将在广东省医学会的支持下,面向全省的临床专家进行开放,鼓励他们大胆走出从临床到科研的第一步。
“对于通过遴选的创新想法,基金将按照直接支持10万元,所在医疗机构配套30万元的使用原则,为专家们提供40万元的‘梦想’支持基金,帮助他们完成关键的从idea到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吴斌表示,这1000万的基金,是一项可以支持100个初创想法的种子基金。
40项源自临床的优秀医药成果
12项现场签约
在医学创新链条中,医药成果转化是关键一环。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设立了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基金,搭建起省级医药成果转化平台,每年遴选并发布一批具有高转化价值的临床研究成果,支持与企业实施联合转化。在2023年发布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的基础上,2024年,广东面向全省征集了195项医药成果,包括医疗器械79项、医疗技术47项、试剂及药物46项、其他类别23项,涵盖了省内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企业等,并在深圳、汕头、佛山、广州开展4场项目路演,从中遴选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朱庆棠副院长领衔的“显微手术机器人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郭军教授领衔的“可穿戴远程多模态房颤监护仪”等40项具有较高临床科研价值和优秀转化潜力项目,并推动其中12项优秀成果达成合作转化意向。
刘利群表示,接下来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将聚焦发展生物医药新质生产力,与科技、工信、药监、医保等部门携手,以医工结合、医药融合、医金合作为抓手,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加大对优秀医药成果转化的支持,健全成果转化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合力助推高价值创新医药产品的研发、上市与应用,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卫生健康科技策源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要。
典型案例:
广东专家开发出快速、精准检测方案
能让结核病在基层实现明确诊断
通过规划免疫计划免费推进了卡介苗预防接种,使得我国在结核病防治方面取得了不小成果。但狡猾且广泛存在的结核杆菌仍然会导致一部分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染上结核,一旦错过了早期诊断和系统的干预,患者有较大概率进展到难治性结核。作为人口大国的我国,同时也是结核病和难治性结核患者数量较多的国家。
“结核病在诊断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目前通行的检测方法假阴性率仍然较高,即明明患病却查找不到结核杆菌的存在。”传染病专家、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教授告诉南都记者,他所领衔的团队通过长期的研究,开发出一种高效、廉价且精准的结核病诊断方案。无论是对确诊患者还是假阴性患者都呈现出了非常敏感、高效、低廉且精准的效果,而且能够实现在最基层的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内大范围应用,有望成为全球消除结核病危害的重要手段。
卢洪洲教授表示,在得到了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广东省医学会的支持后,研发团队很有信心能够缩短该检测手段最终成功获批、上市应用,反哺临床实现结核病快速诊断的目标。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