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一代奇君 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决意攻打后蜀,主意已定,谁也不能忤逆。
而且,柴荣的架势摆的很大,看样子是要动全境之兵,举全国之力,颇有点要和后蜀决一死战的架势。
那这架势,真不是盖的,后蜀孟昶一了解到这种情况,吓坏了,二话不说就联系上了南唐和北汉,要求南唐北汉出兵相助,反正就算不能在正面战场上出兵支援,至少也要在后方和侧翼偷袭一下,干扰周世宗的注意力。
南唐和北汉答应的很痛快,因为他们早就准备好了,早就等着后周打后蜀,他们好从中获利。
可是南唐和北汉想不到,周世宗大张旗鼓的攻打后蜀,看似要像后唐灭前蜀那样,搞个闪电袭击,要灭国,但其实,周世宗只是虚晃一枪,他的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消灭后蜀,因为我们之前也说过了,后蜀有地形优势,什么子午道,傥骆道,陈仓道,褒斜道全在人家后蜀的手里头,你说三天五天,仨月俩月就把后蜀给灭了,那不现实,而且孟昶在位时的后蜀,整体实力是要比王衍在位时的前蜀强出不少的,这不是后周有没有能力,也不是周世宗柴荣有没有办法的问题,而是就算是郭崇韬再世,他也做不到。
所以,周世宗此次征讨后蜀,必然另有目的。
只是这个目的,一般人周世宗不告诉他。
周世宗打后蜀,那首先要拿下的就是秦州和凤州,而在后蜀京师成都,听说后周方面已经用兵,孟昶也精挑细选出了大臣赵季礼,让他从成都出发,到前线巡查督战。
这个“精挑细选”啊,颇有点贬义,因为孟昶最大的特点就是识人不明,而且孟昶的这个识人不明,还很有特色,他的确是任用不了绝代英才,贤良辅臣,但他也绝对不会选择大奸大恶之辈,基本的正邪善恶的观念,他还是懂的,孟昶所任用,所重用的大臣,大部分都是平庸无能的泛泛之辈,他不选好的,也不选坏的,专门选中间的。
(才疏志大 孟昶)
君王用臣,德行之镜。
一个君王任用的是什么样的臣下,就能从侧面反应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
就比如这个赵季礼,能力不怎么样,但心气挺高,认为自己是鸾翔凤翥,骥德龙章,那狂的都不行了,到了秦州凤州,转悠一圈回来之后,他立刻就向孟昶报告,说现在后周和后蜀的战争,那是一触即发,可前线的将领,我看他们水平不够,能力不行,难堪大任,真要是后周军队到了,他们是应对不了的。
孟昶说哎呀,前线的将领不堪御敌,那爱卿以为谁能当此大任呢?
赵季礼一摸胡子,嘿嘿一笑,说陛下,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孟昶一听,知道赵季礼什么意思了,这不就是毛遂自荐么?
要说孟昶也真能听这个赵季礼白活,赵季礼自吹自擂,说自己可以抵挡后周大军,孟昶就轻而易举的相信了,马上就授予赵季礼前线最高指挥官的职务,并且给他兵权,让他调走一部分成都的军队,开拔前线。
孟昶的这个操作,和后世之北宋钦宗相信有六甲神兵一样荒唐可笑。
北宋末年时,金兵围攻汴梁,一个叫做郭京的普通士兵号称自己有神仙道法,能召唤六甲神兵,并说这六甲神兵可厉害了,属于天兵天将,是超自然力量,只要让自己掌兵,负责汴梁防卫,自己不仅能让北宋江山转危为安,还能生擒金兵将领,宋钦宗不知道是病急乱投医还是脑袋被门给夹了,竟然对郭京的话深信不疑,不仅把防卫京师的重任全都交给了郭京,还赏他官职,赐给他金帛数万,等于是完全把北宋的兴亡寄托在了这么一个江湖骗子的身上。
后来果不其然,郭京的六甲神兵宛如泥塑,根本就是他从民间招募的一批流氓和无赖,是凑数的,不顶用,全然挡不住金兵的进攻,郭京一看大事不妙,立刻逃走了。
这个赵季礼,和郭京大差不差,但是比郭京,还算强点,他用花言巧语取得了孟昶的信任之后,带着军队就出发了,可是刚走到半路上,前线传来了后周军队势如破竹,已经攻破后蜀前线八道营寨的消息,赵季礼一听,他可就害怕了,心说自己这牛皮吹大了,真要是到了前线,就自己这两下子,还不得让后周军队生擒了啊?
于是,这哥们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想象的决定,他偷偷离开了大部队,一个人逃回了成都。
(荒谬可笑 赵季礼)
成都的百姓看到赵季礼回来了,以为是后蜀军队打了败仗,登时引起了不小的骚乱,皇帝孟昶更是第一时间把赵季礼叫到宫里,询问他前线的战况。
可是前线怎么样,他赵季礼如何知道?他压根也没去过啊!
所以,赵季礼是装傻充愣,支支吾吾,一句话也答不上来,孟昶当时就红温了,一气之下让武士把赵季礼绑到宫外,斩首示众。
赵季礼,郭京,两人的事迹是如此的相似,而在古代历史上,其实有很多种这样的相似。
王朝兴,是相似的,王朝亡,是相似的,皇帝,有相似的,大臣,有相似的,权谋,也有相似的,命运和结局,也有相似的,所以有些历史学家会说,虽然古代历史上的这些人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变化,事情的发展,故事的内容,总是花样翻新,可本质上,其实是一种周期性,规律性的重复。
当然,偌大一个后蜀,如此辽阔的蜀地,不可能全是赵季礼这种混子,后蜀朝廷里如果都是酒囊饭袋,又何以能在凶残的五代十国里立国发展,分一杯羹呢?
所以,赵季礼的死不代表这场战争以如此荒谬的结局失败,因为后蜀还有名将,这位名将,名字叫做李廷珪。
李廷珪,山西人,生年不详,只知道他是后蜀的老资格,老履历了,他七岁的时候就在孟知祥的帐下效命,跟随孟知祥南征北战,那是屡立战功,李廷珪也许不是那种天赋型选手,但是他胜在很有经验,这有经验的人,他和没有经验的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遇事不慌。
这个世界上当然有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人,但是问题是,很少有人第一次看到泰山崩就能面不改色,只有看得多了,有经验了,才不会为泰山的崩塌而感觉到惊讶和恐惧。
赵季礼没有经验,一听说后周军队拿下了八个阵地,他就慌不择路,而有经验的李廷珪明白,秦州凤州有天险倚仗,实可谓固若金汤,八个阵地那只是听着唬人,而以大局观的视角来看,完全是小意思。
(沉着应对 李廷珪)
而且,在李廷珪看来,后周军接连攻陷城池,突飞猛进,看似好像是在战场上节节开花,但其实上却犯了兵家之大忌,那就是轻敌冒进。
进攻方前进的越快,进攻方的队伍队形,他就拉的越长,蜀地多山,后周的军队不太可能用横着的一字型来推进,只能是以竖着的一字长蛇阵来推进,那么他们就很容易首尾不能相顾,而且蜀地不仅多山,还多谷,山加上谷,那就是一个口袋,很容易就被包夹了,此所谓“勇者必轻合,轻合而不知利”。
所以,李廷珪到了前线之后,他采用分兵合击,四面包围的方法,很快给了后周军队一个迎头痛击,不仅大败后周军,甚至还俘虏了后周的不少中高层将领。
那么这个时候,后周军队的攻势就等于是被李廷珪给挡住了。
中原政权平定蜀地的诀窍就在于速战速决,要打闪电战,你这一下子让李廷珪给挡住了,军队不能向前,就要原地驻军,时间一长,后勤跟不上,粮草也跟不上,人家后蜀军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后周军队总不能喝西北风吧?
此时,后周的宰相李谷,就劝谏周世宗,说皇帝啊,这么拖下去早晚会迎来一场大败,而且现在粮草已经不济了,所以我看咱们不如就撤退吧。
李谷,就是当年放韩熙载到南唐的那位仁兄。
他和韩熙载是旧时好友,两人曾有豪言壮语,韩熙载说自己到了南唐,必然大放光彩,帮助南唐光复中原,而李谷则说自己在中原也一定能成为王佐之才,取江南之地,就如反掌观纹,易如拾芥。
命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韩熙载后来在南唐醉生梦死,度过了一生,而李谷真的被周世宗拜为了丞相。
(宰相献策 李谷)
李谷不是庸才,他的这个建议,是有合理性的,说白了就是及时止损嘛,但是周世宗很显然并不接受,周世宗不仅不接受,反而还派出了将领赵匡胤到前线去详查战况。
别人不懂周世宗,但赵匡胤是太能拿捏周世宗的心理了,他到了前线之后明明发现局势其实不利于后周,但赵匡胤回去之后还是跟周世宗拍着胸脯保证,说皇帝不用担心,秦州和凤州一定能拿下。
对于赵匡胤的回答,周世宗稍显惊讶,更使他意识到眼前的赵大郎绝非寻常之辈,此人竟然能如此洞悉自己的想法,值得重视起来。
不过,现在周世宗很难把心思放在赵匡胤的身上,因为他正在心无旁骛的下一局关键的大棋,不到最后一刻,皇帝谁也不能说。
七月流火,蜀地正是山川秀丽,风物繁盛之时。
山脚下苍翠松柏层层叠叠,似碧波起伏的海洋,一眼望去竟无边无际。
山间小径蜿蜒如带,隐没在雾气氤氲之中,更是宛若神仙隐居之所。斜阳从树冠间洒落,细碎如金,点缀在青苔覆盖的石阶上,泛着幽幽光辉。
稻谷正值扬花,清风拂过,掀起一片片金绿色的波浪,稻香扑鼻,沁人心脾。
溪水沿着山涧潺潺流淌,清澈见底,鱼儿悠然自得,偶有山民撑着竹筏渡水,身影与倒影交织。
周世宗柴荣就那么站着,静静伫立,身着一袭明黄龙袍,袖口与衣襟绣满了腾云驾雾的五爪金龙,微风拂过,龙须似欲随风而动。
他的身后站着几位将军,却无一人敢发出声响,唯恐惊扰了这片刻的静谧。
皇帝双手负于身后,指尖微微发紧,似在思索,又似在追忆。
夕阳余晖洒在他的脸上,光影交错间,刚毅的神色中竟透出几分孤寂。
而当太阳完全落下去时,谁也没有看到,周世宗的脸上,究竟是什么表情...
乱世如棋,强如柴荣,难道,也只是棋子?
参考资料:
《宋史·卷二百六十二》
《东都事略·卷十九》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田玉英.试论孟昶加强皇权的斗争及对后蜀失国的影响.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李龙.军事地理视野下的蜀道比较——立足于三国与五代时期.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