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房颤患者的中风风险是正常人的五倍,而90%以上的房颤相关血栓源自心脏的一个特殊部位——左心耳。近日,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电生理团队成功为一位房颤患者先后完成了经皮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和经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左心耳封堵术。为患者从源头上预防左心耳血栓形成,达到预防房颤脑卒中的目的。

心律失常竟是脑卒中的“罪魁祸首”

64岁郁女士于2024年11月底前往沈医二院心律失常门诊,通过询问病史得知,郁女士患有长达六年的房颤,并伴有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不幸的是,在2024年6月,她因房颤引发的急性脑卒中而受到了严重影响,导致言语表达困难。

左心耳封堵术,给心脏血栓“加把锁”

针对房颤这一复杂的心律失常,首选要纠正房颤,恢复正常的心脏节律。经过邵冰主任及其团队的详细检查和诊断,在与患者家属充分沟通病情后,团队采用房颤导管消融手术,为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考虑患者为房颤合并有高卒中风险,邵冰主任决定为郁女士选择一项特殊的介入手术——左心耳封堵术,既可预防卒中,又可避免由抗凝治疗而引发的出血并发症。在心血管病中心电生理团队精湛的操作技巧下,成功将一把封堵器植入于患者左心耳内,为患者的心脏血栓“加把锁”。患者术后情况良好,也再无胸闷、心悸、气短发作。





在心腔内超声的引导下,顺利定位左心耳,完成左心耳造影,标记心耳尺寸



封堵伞成功释放,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手术全程无明显不适







选择合适尺寸的封堵伞,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本次成功案例,展示了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病中心在复杂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的高水平专业能力,同时也为更多房颤患者提供了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方案。心血管病中心电生理团队不仅在房颤导管消融及左心耳封堵术治疗上硕果累累,还擅长缓慢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左束支区域的生理起搏模式,更在心衰患者的CRT-D(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ICD(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器械治疗、以及结构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如卵圆孔及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等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该中心不断壮大的专家队伍,共同构建起守护心血管疾病患者健康的坚实屏障。

健康科普讲堂



邵冰主任介绍: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也是一种中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房颤最大的危害是引发脑卒中,也就是常说的中风、脑梗死。导管消融术是治疗症状性房颤的有效策略。然而当前指南明确建议:对于像郁女士这样有着非常高的脑卒中风险的患者,无论导管消融术的预期结果怎样,都需无限期持续进行口服抗凝治疗。但口服抗凝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出血风险较高,会给患者带来心理焦虑,而且治疗成本也相对较高。值得庆幸的是,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机械性抗凝替代方案应运而生,为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选择 。左心耳封堵术是一种介入微创手术,通常在局麻下进行,患者全程清醒。通过股静脉途径把封堵器输送至左心耳,完成固定后的封堵器像一把撑开的伞,封堵住左心耳,从而“摧毁”形成血栓的“窝点”。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