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王超男在上观摩课。学校供图

  数据循证可以帮助教师,基于数据促进学习目标优化、学习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改进,从而促进备课的数字化转型。

  能力评价数据循证促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学情不同,学习目标也应该差异化。差异化体现在目标的定位上,即教师参考学生能力评价数据,科学设计课时、单元目标。目前,教师应用数据,主要是通过智能分析工具获取班级平均分、优秀率、良好率、及格率等数据,这是关注结果的数据应用。就学生学习水平诊断数据的分析,教师需从群体知识掌握程度,专项分析学生个体的学科能力和素养,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出判断,如针对某一习题正确率较低,教师需要重点分析习题背后反映了学生哪个知识盲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

  学业发展数据循证促学习资源设计。笔者在北京市昌平区一所高中进行教学调研时,学校一位高中语文教师,通过多次学业数据追踪,发现学生在文言文翻译方法上存在短板。因此,围绕删除无意义虚词、删除偏义复词、换古今异义词等重点设计了文言文专题复习课,形成了典型文言文教学导学案,学生学业表现明显转好。这个案例正是数据循证促学习资源设计的典型案例,即教师通过对学情基础数据的分析,更精准地选择和调整上课所用的导学案、作业、微课等教学资源。

  这种以学业数据为支撑的学习资源设计,核心从关注“教”到聚焦“学”,是从教好到学好的思维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中小学教师有一种数据循证的长周期思想与行动。

  教学诊断数据循证促教学活动改进。学生学情数据一方面辅助教师更清晰地了解学生,设计更契合其成长发展区的学习活动,备课中的教学活动设计也可以依托教情数据获得助力。

  依托教学能力智能测评技术,教师可以从教学特色、教学模式胜任度、课堂互动行为、课堂教学策略、问题设计的层次、课堂教学的类型、学生学习反馈等多维度了解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并将其作为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如课堂互动活动上,依托师生互动行为占比,引导教师在备课设计上调控时间,增加类似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研讨分析等学生参与性的活动设计,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设计;依托教师的理答反馈数据,引导教师在备课设计时更加关注学生生成式回答的有效响应,提升学生学习投入度,关注教师理性回应。

  数据来自学生、来自教师,数据流转起来,进入到备课环节,就是循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数据指引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学习资源设计,高效实现数据赋能备课,带动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发生。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学科教育实验室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1月13日 第09版

作者:李晓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