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戚继光,字元敬、文明、汝谦,号南塘、孟诸。祖籍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卫籍山东登州(今属山东蓬莱) ,生于济宁。明朝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自幼家贫力学,博通经史。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袭父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调至浙江御倭前线,任宁绍台参将。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徒,组练新军,配以精良战船、兵械;又创造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1561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隆庆二年(1568年),奉命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四镇练兵事,在张居正、谭纶支持下长期镇守北方,抵御蒙古,保障北疆安全。累功授左都督、少保兼太子太保。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病逝后,戚继光被调往广东,数年后被劾罢归乡,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病逝,享年六十一岁。

戚继光在四十余年的军事生涯中,南征北战,屡战克捷,立下不朽功勋。

人物生平:

将门虎子

明世宗嘉靖七年,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州鲁桥镇。 戚继光的六世祖戚祥举家迁徙到濠州定远昌义乡。戚祥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攻取云南的战斗中阵亡。朱元璋称帝后,时追念戚祥开国有功,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戚家一直在登州任职,此地也成为戚继光家的卫籍 。

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刚毅好学,有军事才能,先后出任过山东备倭军事都指挥、大宁(今河北保定)都指挥使及神机营副将等职。戚景通五十六岁时才得一子,故对戚继光要求相当严格。他不仅悉心教导读书识字、传授武艺,还常常灌输一些保国安民、为人处世的道理。尽管戚家出身将门,但家境十分清苦。在这种家庭氛围熏陶下,戚继光自小就喜欢“弄捭阖,多权奇”,少年时代即已“通文史经义”。

崭露头角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病重去世了。这样,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戎马生涯。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九岁的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经过清理整顿,颇收成效。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

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开始的五年中,戚继光每年一次率领登州卫兵家子弟前往蓟州戍边,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此期间,戚继光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考中山东乡试的武举。次年九月到京师会试时,恰逢庚戌之变爆发,蒙古军自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明廷慌忙筹划保卫京师。戚继光于是“条上便宜,部当其议”,被任命为守卫京师九门的总旗牌官。此后,兵科给事中王德等人看到戚继光“青年而资性敏慧,壮志而骑射优长”,都上疏推荐他。

初战倭寇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六月,戚继光进官署都指挥佥事,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袭扰。当时各卫所由于年久失修,残破不堪,而且军卒逃亡严重,所剩都是些老弱残兵,纪律松弛,缺乏训练,根本不能打仗。戚继光决心“振饬营伍,整刷卫所”。这样,戚继光不仅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而且也使山东的海防得到了巩固。

镇守三郡

嘉靖中叶以后,东南沿海一带的倭患愈演愈烈,尤其是浙江、福建两省,由于官兵征剿不力,倭寇出没无常,如入无人之境,甚至出现数万明军被倭寇“以矛走之”的情况。沿海百姓对此感到十分恐慌,朝廷亦颇为担忧。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戚继光被调往东南,任浙江都司佥事 ,管理当地屯政。他多次为总督胡宗宪谋划御倭,深得胡宗宪的赏识。在胡宗宪的一再请求下,次年(1556年)七月,世宗升任戚继光为参将,负责防守倭寇出没频繁的钱塘江以东地区,即宁波、绍兴、台州一带。二十九岁的戚继光得到了实现“海波平”理想的机会。

戚继光上任不到一月,就有一股八百余名的倭寇进犯浙中门户龙山所(位于今浙江镇海)。明廷调集了数千军士防守,倭寇兵分三路突入明军各部。在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明军,竟抵挡不住,纷纷溃退。直到新上任的戚继光奋不顾身地射死了三个为首的倭寇头目时,倭军才后退。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十月,倭寇再次进犯。在浙江巡抚阮鹗的亲自督领下,戚继光、俞大猷和台州知府谭纶首次协同作战,连败倭寇。

训练浙士

以上几次战斗,加上以前其他将领的抗倭战斗,使戚继光深深地感到,旧军队缺乏严格的训练,士兵素质差,战斗力不强,军纪松弛;若不另行组建和训练一支新军,就根本无法抵御武器精良、剽悍勇狠的倭寇。

岑港之战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戚继光率军前往救援,但因为道路隔绝而没有来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继光的罪。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戚继光奉命率军由舟山渡海防守台州,多次取得小规模的胜利。当时,倭寇首领汪直被胡宗宪诱杀后,余部占据岑港。明军在胡宗宪领导下,分几路强攻。戚继光率左路兵马猛攻,但岑港是倭寇经营多年的老巢,明军一时难以攻破,相持达半年之久。戚继光因奉命置身于岑港,无暇顾及台州的倭患,当时给事中罗嘉宾等人弹劾戚继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番”的嫌疑,明廷准备拘捕戚继光加以审讯。幸而正在这时,岑港被攻破,戚继光奋勇冲杀是有目共睹的,“通番”之说更是无稽之谈,戚继光也就恢复了原来的官职,继续守卫守台、金、严三郡,驰援倭患最烈的台州地区。

训练锐卒

戚继光在抗倭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练兵的计划。以前拨给他的三千军士,经过训练,转战各地,取得了不少战果。但由于选兵这一关并非戚继光亲自把握,士兵多是市井的油滑之徒,在作战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如军纪不严,甚至滥杀无辜冒功;一遇到短兵相接的情况,就怯懦不前,或者临阵脱逃。于是,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秋,戚继光第三次提出练兵建议,当时,义乌百姓为争夺开矿权,与永康矿夫发生大规模械斗,双方都十分勇猛,戚继光就请在义乌募兵。这一主张得到谭纶的积极支持,并为总督胡宗宪所采纳。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九月,戚继光前往义乌募兵,一时应募者云集。戚继光在选编士兵时还有“三不用”,即“凡城居者不用,尝败于敌者不用,服从官府者不用”。由于赵大河的密切配合,戚继光在很短时间内即招募到四千经过严格挑选的士兵,前往绍兴进行训练。

肃清沿海

嘉靖四十年(1561年)四月,倭寇大举进犯浙江沿海各地。戚继光识破倭寇的真实意图,先在台州部署了必要的兵力,亲率大军赶往宁海剿倭。倭寇认为计谋得逞,派兵直犯台州城。不久,倭寇后续部队窜至台州东北大田一带,谋袭处州(今浙江丽水)。戚继光侦知敌讯后,以一千五百人全歼倭寇二千五百人,充分显示了他出奇制胜的指挥艺术。此后,他又在台州一带取得陆战七捷、水战五捷的战果。台州之战历时一个多月,共斩杀倭寇一千四百二十六人,焚溺而死的达四千多人,这是戚家军抗击倭寇的首次大捷。这样,浙江的倭寇基本上肃清了。

这年九月,戚继光因在台州之战中被胡宗宪推为“督战功最”,晋升都指挥使。当时台州百姓“共倚(戚继光)为长城”,浙东地区“实资其保障”。两浙人民修生祠,纪念他的功绩。不久,戚继光再次在义乌募兵,使戚家军的总数增加到六千多人。

援闽破倭

浙江倭患终告解除,福建的倭寇活动却愈来愈猖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举进犯福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戚继光率领六千精兵,由温州渡海至平阳,再由平阳抄小道抵达福建。戚继光分析了敌情后,决定先破横屿。横屿位于宁德城外的海中,四面都是水路险隘,岛边又是一片泥淖浅滩,既不利于步军跋涉推进,又不利于水师舟船泊岸。随即于八月初八日直攻横屿,强行登岸,仅半日就收复该地,歼敌数百,救出被掳男女八百多。 这是戚继光率军援闽后第一个胜仗。

戚家军入闽不到两个月,转战千里,名声大噪。各地许多将官纷纷仿效戚继光,练起兵来。

暂定全闽

戚继光回到浙江后,倭寇争相庆祝道:“戚老虎去,吾又何惧?”在他离开不到一月后,得到增援的倭寇便袭击了兴化。倭寇在兴化等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三月,戚继光率兵到福建,四月抵达福清。戚继光升为都督佥事。不久,明廷再叙兴化、平海卫大捷,誉戚继光为“用兵如神……岂直当今之虎臣,实为振古之名将”,升授都督同知,并荫一子为正千户。

十一月,戚继光接替俞大猷任福建总兵官,镇守福建全省以及浙江的金华、温州二府,都督水陆戎务。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春,戚家军又在王仓坪追上倭寇,斩首百余级。至此,福建境内的倭患暂告平息。五月,戚继光回师镇压了“山寇”蓝松山,此后,戚家军一直驻守在福建境内。

出击粤倭

广东倭患本来并不严重,但在浙江、福建倭患平息后,渐渐转烈,尤其是潮州一带,潮州倭寇聚众二万,与海盗吴平互为犄角之势,肆行杀掠,贻害匪浅。驻守在那里的俞大猷军尽管多次给予倭寇和吴平以沉重的打击,但不能彻底消灭他们。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戚继光出兵与俞大猷相会,共同讨伐吴平。戚家军水陆两路并进,大败吴平于梅岭。吴平丢弃辎重,集合大船一百多艘,转据闽广交界处海中的南澳岛 。九月,戚继光将军队分成中、左、右三路,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亲自督兵渡海,攻进南澳。俞大猷的援军随后赶到,几乎全歼岛上敌人,只有吴平等七百余人逃脱。戚继光、俞大猷合力直追,终于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四月剿灭残贼,吴平也投海自杀。这年正月,戚继光因仙游功奉命兼管广东潮州、惠州两府及伸威(今江西南部)等营总兵事 。

到这时,经过十几年的艰苦战斗,东南沿海严重的倭患终于平息了。

威镇幽燕

东南安定下来后,明朝北方的边防问题就显得突出了。当时新继位的明穆宗力图一改嘉靖年间的弊政,而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都是有见识、有作为的人,于是开始经营北方边防了。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在给事中陈瓒、吴时来等人的推荐下,穆宗调戚继光回京“协理戎政” [76] 。到京后不久,戚继光上了《请兵破虏四事疏》,系统陈述了自己对边防问题的看法,要求穆宗“授臣(戚继光)以十万之师,假臣便益”,去平定疆场。由于对是否任用戚继光守边,“台省议论不一,而且部持两端”,戚继光被安置到神机营担任副将 ,这正是三十多年前戚景通担任过的职位。不久,在已经升任蓟辽总督的谭纶的建议下,朝廷集中了步兵三万,又从浙江征兵三千,归戚继光专门训练。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穆宗听从谭纶推荐,诏令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辽东四镇练兵事务,地位与四镇总督相同,“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戚继光到任后,蓟州有总兵郭琥,而戚继光为总理,无法统一号令,于是朝廷将郭琥调走,专任戚继光为总兵官,镇守蓟州、永平、山海等地。到隆庆三年(1569年),又录戚继光破吴平之功,进封其为右都督。

戚继光到蓟州赴任后不久,即多次上疏给穆宗,分析边防存在的问题,强调练兵的重要性。其中在隆庆二年(1568年)十月所上的《练兵条议疏》指出了边防军队“虽多亦少之原七,不练之失有六,虽练无益之弊有四”,提出募新兵、专事权等对策。他的建议得到了谭纶的赞同和高拱、张居正的支持,也得到了神宗的批准。

不久,根据戚继光的建议,蓟州防区被划十二路,设立东西协守,分别统领各路,建立七座车营,配合马、步兵进行协同训练。但调浙兵守边的建议仍没有能实现。十二月,戚继光在青山口击退朵颜部长昂与董狐狸(董忽力)的进攻 [26]。在这次战斗中,戚继光“闻风策应而大振军威,督兵拒堵而克收武烈”,改变了人们以为他适于抗倭不宜“敌虏”(蒙古)的看法。

修筑长城

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戚继光以总理衔镇守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亲自督率十二路兵马。他对蓟州等处边防经过仔细观察后,又向穆宗上疏,请求建立三千座空心台。穆宗批准了这一计划,但只给修建一千二百座的费用。这样,戚继光调配士卒,开始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可是,“蓟人夙多木强,律以军政即不堪”。幸好,戚继光提议调来的三千浙兵到达了蓟州。这支军队抵城外待命时,正逢大雨,但浙兵“自朝至日昃,植立不动”,引得边军大为惊骇,过去散漫的恶习渐渐有所革除。到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空心台全部建成,从山海关到镇边(今北京昌平西)的长城防御线上,共计修筑空心台一千零十七座,从而大大增强了长城东段的防御能力。

整顿边军

在修长城和筑立空心台的同时,戚继光对边军也加强了训练,进行了改革。他除立车营进行车、马、步军协同训练外,还设制了拒马器,用己所长,攻敌所短。他在密云、遵化、建昌三地建立辎重营,作为粮草、器械等军用物资的基地。他还根据军队来源的不同,予以不同的防守任务,“以南兵为先锋,入卫兵主策应,本镇兵专戍守”。

隆庆六年(1572年)冬,在戚继光的提议和安排下,边军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次演习的地点在汤泉(今属河北遵化),车、骑、步三军配合,人数多达十六万,长达二十多天,实为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所罕见。演习相当成功,戚继光本人也大为振奋。

由于戚继光练兵有方,训练有素,当时董狐狸的几次进攻,都落得一败涂地的结局:万历元年(1573年),蒙古小王子与董狐狸谋划进犯,向明朝廷索要赏赐遭到拒绝,于是在喜峰口烧杀抢掠。戚继光得知后率兵前往平乱,差点活捉董狐狸。同年夏,董狐狸入侵桃林,被戚继光击退 。而后长昂侵犯界岭,又被他击败。董狐狸多次侵扰边境不但没有占到便宜,反而损失惨重,于是献关求赏,朝廷答应其按年给予赏赐。万历二年(1574年),长昂又入侵边境。戚继光领兵将其击败并活捉长秃。董狐狸与长昂率领宗族三百人来到戚继光关前请罪,董狐狸穿素服大哭,请求赦免长秃。戚继光与部下商议后,决定接受他们的投降,董狐狸将劫掠的边民放回,并发誓不再反叛。自此董狐狸与长昂再也不敢侵犯蓟门 。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蒙古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援师辽东,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击败蒙古图们汗四万军队的进攻 。后来才被加封为太子太保,又晋升少保 。

当时明朝以八事“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评判边将,每三年派大臣阅边。戚继光在蓟州“足竭穷荒,心竭智虑,无一楼垣非亲自措筹而步算,无一戈橹非亲自检点而试验者也”,因而成绩常常是最好的,但职秩仅在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由叙平吴平功后的右都督进加到左都督。阶官则升为特进光禄大夫。

明朝自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之变”后,对蓟州防守越来越重视。但在戚继光担任此职以前,“十七年间,易大将十人,率以罪去”,边防并不巩固。戚继光镇守蓟州后,一方面由于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阁臣的决策有方,使俺答封贡;另一方面,由于戚继光本人杰出的才能,所以“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投逐南荒

与同时期其他将领,尤其是屡起屡落的俞大猷相比,戚继光能够“更历南北,并著声”,他擅长同上司、同事相处良好是分不开的。当他驰骋在抗倭战场时,得到胡宗宪、谭纶、阮鹗的赏识,北守蓟镇时,又得到阁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的倚重和督抚大臣谭纶、刘应节、梁梦龙等的支持,他与监军汪道昆合作多年,关系也非同一般。尤其是张居正,每有事即与戚继光商量,想要同戚继光为难的人,都被张居正调离,更为有识之士所乐道。但这种特殊关系在张居正身后也给戚继光带来不利影响。

在万历五年(1577年) 和万历十年(1582年),谭纶、张居正相继病逝,戚继光失去了在朝中主要的支持者。张居正死后,神宗很快开始了对他的清算,作为张居正倚信的大将戚继光也受到了波及。这时,由戚继光一手提拔起来的“西裨将”陈文治,竟“阴布蜚语京师”,想要整垮戚继光,以取而代之;给事中张鼎思则上劾戚继光在蓟镇无功,不如调往南方 。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张居正曾交代过戚继光镇守的战略:“今日之事,但当以拒守为主,贼不得入,即为上功。”事实上,戚继光很想来一次决战,以为“必以堂堂平野短刃相接,虏于是不支而后心服胆裂”。但为贯彻张居正意图,始终未能如愿。神宗却依从张鼎思等人的建议,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改戚继光为镇守广东总兵官。戚继光离镇之日,全镇父老“诣阙请留,当国不允,遂罢市遮道拥泣,攀辕追送出境者不绝”。不久,一股蒙古军突入黑峪口,有人请留戚继光镇守,也没有得到允许。

万历十一年,戚继光正式赴任广东。年老有病,于是一再上疏告退。神宗在万历十三年(1585年)神宗同意了戚继光辞职的请求。同年十月,戚继光回到了蓬莱故居。

凄凉离世

戚继光在浙江抗倭时,为得士心,不惜慷慨解囊,赏赐有功者;到了北方之后,他依然慷慨对待士卒和广交朋友,因此他“四提将印,佩玉三十余年,野无成田,囊无宿镪,惟集书数千卷而已”。罢官之后,没有薪俸的戚继光仅靠修立家庙、延师教子以及整理昔日公文打发日子,以至于家中连请医生抓药的钱都没有。妻子王氏也离开了他。而朝廷对他的态度更令人寒心。

在恶劣的政治环境和贫困的折磨下,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九日(1588年1月16日),戚继光突然病发,次日病逝,享年六十一岁。朝廷得知他的死讯,没有给予任何恤典,直至两年后,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