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人的一席话道出其中真相:

在一代机、二代机时代,战斗机主要检验机械性能,苏联还能做到和美国并驾齐驱。

但从三代机(以苏27为代表)开始,战机的性能依靠动力、工艺、材料、电子、雷达各方面技术的同步提升,整体科技水平和工业实力不如美国的苏联就跟不上了。



苏联人在苏27之前的研发思维一直有问题,苏联人研发装备的方案一直是打世界大战的思路,要求生产快、装备条件低 、使用条件低,简单点就是傻大黑粗,能用就行,把武器装备定义为一次性用品。

在苏联看来,飞机、坦克根本不需要可维护性,也不需要质量好,举个例子,苏系飞机的发动机两三百小时就得大修,而美系则是两千小时。

这固然有苏系发动机技术不如美系,但是更多的是因为在苏联高层看来一旦开战,一架飞机活不到需要维修的时候,如果不开战,那两三百和两三千没区别,这种奇葩思维下的苏系武器在装备可维护性上一言难尽,而苏27更是深受其害。



事实上现代武器越发精密,培养飞行员的成本也大幅上升,日常巡航演练都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撑,苏联这个决策也就成了所谓的纸上谈兵,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苏联的基础科学薄弱导致的材料寿命,制造精度问题。

我觉得苏联对第三代涡扇发动机投入严重不足和赫鲁晓夫的两弹论关系很大,这下直接导致了苏联直接在这方面远远被欧美甩开,Al-31比F-100多一级风扇(4级),高压压气机转子还是螺栓焊接复合,轴承承力点还多一处。



即使如此相比,F-100pw-100总压比更低,推重比和涡轮前温度也低,全都是材料学问题导致的落后设计和妥协,这也引发了后续苏-27系列的亚音速陷阱问题和苏-57产品-30迟迟无法量产。

苏27的亚音速陷阱是经典的空气动力学问题。本质是在跨音速区间气流流过机体表面由于机身表面诱导阻力、气动构型,在机身部分会率先出现超音速气流,而其他地方则是亚音速,所以机身会抖动,影响机体寿命和飞行稳定,所以要限制过载。



办法就是依靠强大的动力做到在这个亚音速速度段限制区间里快速过渡,不停留太久。要么就是硬抗抖动造成。

早期苏-27的AL-31F动力不足以快速改出。没有一体化钛合金骨架成型技术,只能焊接,机翼和机体是分开的,所以才有所谓“跨音速陷阱”。

其实F-15也有,但是不出名的原因一个是F-15没因为这个花拳绣腿出很多事故,第二个是F-15瞬时过载都能承受12G,即使受影响不至于直接报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