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打坐实修前后我们应该尽量做到调饮食、调睡眠、调身、调息、调心五个方面,这样修行才可以事半功倍。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一、调饮食
人身臂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
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液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
然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和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叫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得不安宁。
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使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所以饮食需调匀。
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有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就即停止。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
又食物不能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凡在吃饮的时候,不宜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
二、调睡眠
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体力。睡眠乃是最彻底的休息。
常人睡眠以八小时为度,过多就要使精神困昧,于静坐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叫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
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三、调身
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调身在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应力求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
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好,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
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安置两脚,若用趺动(双盘),就把左脚小腿曲屈加右股上,令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曲屈加于左股,使两脚底向上,这时两股交叉成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倚斜,这是最正确的姿势。
然年龄稍长的人恐学不来,则可改用半趺(单盘),单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脚小腿牵加于左股上面。如果单盘也不能做到,可把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可。
其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
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接着开口吐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清气呼浊气三次至七次。
吸气毕,即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十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
再以两大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直至足心而止。
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四、调息
气体经鼻出入,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呼吸有下列四种相:
1、喉头呼吸——普通的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得旺盛。 2、胸式呼吸——这比较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能做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 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感觉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向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尽量外散。
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听不到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相。
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
学者在平时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须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
调息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
坐毕收功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平时常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五、调心
人自有生以来,一直用脑想事,念头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功夫,就在能否调伏杂念。
在未入坐前除卧以外,就是行与往,应该先对这行和住二项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要心意平和,集中,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支持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杂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
治散乱的病,应当把一切放下,看我的躯体也是外物,不去睬它,专心一念存想小腹中间(编者注:建议关注鼻息,刚开始不要关注小腹。),自然够徐徐安定。治昏沉的毛病,可把这心提起,注意鼻端,使精神振作。
大抵晚间静坐,因白天劳倦,易入昏沉,早晨入坐,就可避免。此外,也可用前面数息方法,从一到十,数得不乱,久久习熟,心与息相依,则散乱昏沉两病都可避免。这是坐时调心的方法。坐毕,也要随时留意,勿再胡思乱想,这是坐后调心的方法。
以上调身、调息、调心三法,实际系同时并用,为文字记述便利起见,乃分作三节,大家要善于领会,切勿逐节分割去做。(更多修行知识请关注修行科学公众号)
愿读此文者,皆开悟见性。
愿转此文者,皆圆满人生。
愿赞此文者,皆神性具足。
随 喜 打 赏
- The End -
修行科学平台内容由多个不同领域修行者与科学工作者编写或提稿。这些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运营者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邮件联系:luchen0209@163.com,我们一定会及时更正。
加微信领取无价修行资料
- 修行科学工作室 -
“修行科学”平台旨在传递修行智慧,探索生命科学真谛,了悟人生,与自然和谐共生;集众家智慧多维视角,诠释自然万物背后的奥秘,结合东方智慧与科学,来弘扬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定期推送修行智慧、前沿科学、修炼秘法、易经数术、风水法术、中医养生、人体科学等大量相关内容。
修行科学公众号
修行|科学|生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