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顺

通过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理解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作者 | 龚顺

作者单位 |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原文 |

拙作《中国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24年第6期。文章立足财富日益占据着社会生活的核心位置这一背景,关注了居民的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问题。感谢编辑部的邀请,使我有幸分享文章写作过程中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一、文章的缘起

过去十余年,受住房金融化、土地财政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房价经历了多次波动。尤其是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房价的上涨与波动深刻地影响了民众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机会。在此背景下,社会学界围绕住房财富及其分化机制展开了广泛讨论,产生了许多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研究成果。此外,以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也强调应该关注当今世界的财富分层与不均衡问题。我们似乎可以感觉到目前学界正在主张:在住房与财富分层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学术研究的中心应该从收入分配转向财富(住房)分配的趋势。或者说,我整理研究文献发现,目前收入与住房(财富)的研究呈现为两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收入与财富都很重要,两类研究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首先,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在逻辑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收入分配遵循劳动力市场的分配逻辑,而住房作为财富和资本,受金融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其次,我认为也不应过度强调收入和住房财富的差异,而忽视它们之间的交集。例如,对于那些不掌握生产资料的广大劳动者来说,他们的住房或财富主要来源于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入。此外,已有的关于收入和住房(财富)的研究也表明,在个体层面上,收入与住房(财富)的影响因素有许多重合之处。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构建收入与住房(财富)的联合分析框架。

与此同时,从现实角度来看,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例如,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脑体倒挂”现象一样,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也可能会造成民众的社会心态失衡。此外,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还可能解释居民消费不足等问题。综合考虑了这篇文章在理论和经验层面的价值,我决定着手开始这一研究。

二、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解释框架的提出

有了研究问题以后,我尝试开展实证研究。让人高兴的是,这个问题不仅在经验和研究兴趣层面成立,在实证的数据层面也是成立的。我分析了国内外多个数据发现,不仅在中国,在美国和日本,居民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问题也都是普遍存在的。

但与此同时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面前:怎么解释收入与住房的地位不一致?一方面,事实上,地位不一致是社会学的经典研究议题。大家对伦斯基的地位不一致理论耳熟能详。伦斯基提出,多元社会分层指标之间完全匹配并非恒常,地位不一致研究是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直接衍生的学术命题。国内学界对“地位不一致”问题的关注也由来已久。1996年,李强老师就在《社会学研究》发表《“脑体倒挂”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文章;2002年,陆学艺老师的研究团队撰写了《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也深入分析了中国居民的教育与职业和收入的地位不一致问题。此外,目前教育社会学领域对教育与收入或职业的地位不一致研究仍在持续产出大批具有重要学术和应用对策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另一方面,这些既有研究提出的影响因素和解释框架似乎很难解释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问题。只讲世代方面的差异似乎忽视了中国房价波动背景下导致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其他重要原因。换言之,我遇到了没有相对成熟的研究参考系可以对话的困境。这一困境与挑战对于定量研究来讲是尤其严峻的。

我请教了几位师友,他们给了我非常重要的指导,建议我关注造成住房与收入地位关系扰动的主要因素。结合师友们的指导,我认为下面两个因素尤为重要。

第一,重视金融化的影响。我们都知道,收入的金融化属性相对较弱,而住房作为一种资产和财富,其金融化属性较强,这是收入与住房根本属性差异的主要体现。金融化的重要特征就是提升了资本的流通性和增值性,满足了资本自我扩张和循环的需求。更进一步说,金融化使资产和财富增值较快。住房部门的金融化程度极高。由于房地产行业投入大、周期长,企业通常通过金融渠道融资,利用少量自有资金进行开发,从置地、建造到销售的各个阶段都与金融领域紧密相连。人们购买房子也都会借助金融市场甚至新型金融工具,增加杠杆来购入住房。过去十余年,住房金融化导致中国房价大幅上涨。在此背景下,购房时机较好的居民的住房财富可能实现指数型增长。而收入与人们的人力资本、劳动技能和工作时长等因素相关,难以实现这种指数型增长。

第二,关注中国作为市场化转型国家的影响。这个视角是既有的住房分层研究较为关注的问题。首先,住房作为资产具有累计效应,住房市场化转型前居民获得的住房仍会影响其家庭的住房地位。居民住房市场化转型前获得的住房并不会随着住房市场化进程的启动而消失。此外,即便住房市场化转型后,单位类型也会影响居民使用金融杠杆的能力等。上述住房金融化和市场化转型因素也就是拙文关于收入与住房地位不一致的主要解释机制。

以上便是拙文创作过程中的研究与思考。在此,感谢《社会学研究》编辑部、匿名审稿人以及诸多师友的悉心指导和支持,特别是感谢各位师友对文章研究框架的宝贵建议。尽管本文尽力进行深入探讨,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有待进一步挖掘的研究方向。希望拙文能够为理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社会学在研究财富问题时提供一点新的启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