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大学现行的评价机制,本质上就是鼓励 “灌水”,甚至不乏靠学术造假来达成的情况。
瞧瞧 985 院校优秀学生介绍,博士发 20 到 30 篇论文常见,本科生发 5 到 6 篇的也有。若不是 “灌水”,很难解释得通呀,一天就 24 小时,每篇都干货满满,哪来的时间做实验呢,难道雇人做?如今有 AI 了,连雇人都省了,直接让 AI 生成就行。
要是论文都干货十足,那博士学位大论文得写 10 万字左右,可实际发 10 篇 SCI 的博士,学位论文也就 150 到 160 页。显然每篇小论文干货不多,正常博士 3 到 4 年科研时间,做出支撑 2 到 3 篇论文的实验量算正常,再努力顶多够 5 篇,那发 10 篇 SCI 不就是把一篇的实验量拆成两三篇来写嘛,这就是 “灌水” 呀。
身边硕士、博士水平差距不大,只是偏好不同。有的冲顶刊,一心想发《Science》《Nature》这类;有的只求数量,凑数据投稿,1 区不中投 2 区,依次类推。现实是冲顶刊的大多铩羽而归,求数量的往往春风得意。
若博士毕业去企业,建议走求数量这条路,不少 HR 不懂 SCI,在他们眼里顶刊就是普通杂志。想留高校任教也推荐这条路,毕竟发顶刊很依赖设备资源,去普通学校没条件,写不出好文章领导可不让你待。
咱普通人没多少实力和学术追求,那就 “灌水” 吧,一篇拆两篇投,让论文一直处于审稿状态,“灌水” 不可耻,毕不了业被导师骂、被师弟师妹看不起才难堪呢。
总之,高校圈越来越卷,以前是人跟人卷,以后要跟 AI 卷,这可咋竞争得过呀,真是一言难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