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在首都各界欢迎志愿军归国时的致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开始时、南朝鲜的军队节节败退;接着,为挽回败局、以美军为主导的“联合国军”参战,于7月5日参加了第一场对朝鲜的战役。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揭开抗美援朝战争序幕。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1951年1月15日,我国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全国人民纷纷捐款捐物支援前线。
1951年6月1日,以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的“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号召:全国各界爱国同胞,不分男女老少,都要投身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的爱国运动,用增加的收入的一部或全部,购买飞机、大炮等武器,捐献给前线的志愿军。
当时,为了各界人民的认捐便于计算,“所有捐献一律以人民币计算”,并对各项武器的折价作了具体规定:捐献人民币15亿元即作为战斗机一架,捐献人民币50亿元即作为轰炸机一架,捐献人民币25亿元即作为坦克一辆,捐献人民币9亿元即作为大炮一门,捐献人民币8亿元即作为高射炮一门……
这里的亿元说的是旧币,一万元旧币相当于一元新币。按那时的生活标准,五口之家一个月50元左右新币即可生活。
1951年10月23日,毛主席在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为了继续坚持抗美援朝这个必要的正义的斗争,我们需要继续加强抗美援朝的工作,需要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这是中国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务。
购买飞机大炮的钱,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全国人民还是积极响应号召,踊跃投身于捐献武器运动,中间出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迹。
湖南省湘潭县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每月只有8元收入,从听到捐献武器的号召起,他就做了一个竹筒,竹筒上写着“抗美援朝生产捐献谭楚云记”,然后在上面钻一个小孔,每天工余就挑三五担水去卖、把卖水的钱装在里面。
全国人民捐献到抗美援朝前线的物质
全国人民捐献到抗美援朝前线的物质
辽宁省彰武县一小学的1200名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到地里捡拾收割时遗漏的粮食,以及打柴禾、打柳条子等办法积累了1200元钱全部捐给前线。
一位老教授回忆起当时的捐献运动时说:他当时正在读大学,像他这样的穷苦学生多年没穿过一双完整的鞋,当时母亲给他捎来的一双新做的鞋,他就拿去捐献,结果学校说最好捐现金,他就拿去义卖、得了5万元,全捐了。
某镇一位老人的独子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后,老人把自己的棺材抬到集市上去卖,上写个纸条“卖了捐大炮”。全镇的人都来了,镇长流着泪说,“你不能卖,送终的人走了,我们替你送终”。老人说,“我得卖,哪怕换几粒子弹,也算我对得起儿子”。镇长把棺材盖打开,往里扔下了身上全部的钱,在场的人立刻涌上去,都哭着往里扔钱,身上没钱的就往里扔东西……
由于当时民众捐献的热情太过高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规定,明确要求“(捐款)要从增产中来捐献,即是从增加额外收入中来捐献,不是从现有收入中或积蓄中来打主意,不能因捐献而降低人民生活水准,而是经过增产增收捐献后还能改善人民生活,要求不许摊派,不许挨户登记认捐,不许挑战比赛,不许附加,不许增加任务”。
某出版社的一位老编辑,家里是马来华侨。他说,当时他们全家刚回国。他的一位堂哥参加了志愿军,写信回来说,因为是华侨,首长不让他们上最前线,但前线的战士都极为艰苦,已经是正月了,都还穿着单衣,只能吃到炒面,枪冻得拉不开枪栓,要用体温来解冻,并说家乡父老们能不能为前线的志愿军做点什么。
志愿军战士在军隅里山林中搜索残敌
全家人看完这封信后,当时就决定,一个家族的亲戚都搬一起住,把腾出的房子卖了,买东西捐给前线。
当地政府知道此事后,说不必这样,有多少捐多少,量力而为就可以了,房子卖了不符合政策。但是,这个家族里辈分最高的老者对政府工作人员声泪俱下地说,我家的子侄在前方打仗,让我们不再做亡国奴,我们不能没有表示,要不要我们给政府立下字据,这是我们自愿做的。
最后这个家族连房子带首饰都卖了,捐了好几卡车的衣服和日用品。
在当时,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多太多了。照现在的人来看,这简直是令人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历史。而这个捐献运动,也只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初、中共在全国人民中的动员与号召能力的一个缩影而已,那个时期的中共,用铁一般的事实诠释了什么叫”全民拥戴“、什么又叫“万众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