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十三姐

深圳南山区小学四年级的期末数学考试卷火了,原因是卷子太难,做不完。连老师都当场傻眼,最后官方通知:全体延迟20分钟交卷。

这突如其来的20分钟,看起来是一种通融,实际上是一场侮辱。

侮辱的不是这届小学生能力不行,而是出题组对自己的“实力”心里没数。

说不定他们此前还对自己的出题水平沾沾自喜,现在可好了,被骂上了热搜。

我特地和一位小学老师深度聊了一下,他解释了为什么现在这种看起来内容高深却特容易挨骂的卷子越来越多。有两个关键词:1. 新课标。2. 五育并举。

新课标就是倡导“考试要有真实场景”,五育并举是说“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

就这么说吧,这个卷子之所以能印出来发下去,肯定是领导看过的,而且可能很满意。他们的出发点是试卷题目符合“新课标”和“五育并举”的大要求,至于学生能不能做、时间够不够用,他们估计没考虑过。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张试卷里的题目,你就知道它到底出在了谁的心趴上。

大部分题目,一半都是废话,但这一半却是落实新课标和五育并举的关键。

比如这一题:《长城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爱国歌曲,其歌词中“四万万同胞心一样”,表达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念。下面关于“四万万”理解错误的是( )。


题干这么长两行字,除了最后一句话,前面所有字都是废话,对理解题干和作答没有任何用处。

但是这些内容必须写上去,是为了时刻提醒学生要有爱国情怀。

再看这一题:在《说文解字序》中提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有一位神农氏时代的村民,用结绳来记录猎物的数量。他的方法是从右往左,满五进一。第三幅图表示( )只猎物。


同样的,前面一堆废话就算不说,只写最后一句也能答题。

但是前面这些一写,就是证明老师时刻让学生多了解历史,汲取中国古代的智慧。

还有这一题:在全球范围内,仍有许多地区的人在饥饿中挣扎。这些人每人每周仅需2000克粮食便能维持基本生活。若每位学生每餐都能践行光盘原则,日均节约食物可达100克。某校1500名学生若能全员投身此行动,一年365天累计下来,将节约多少千克食物?


题干里关于“多少人挨饿”、“每周吃多少克粮食”,这些庞大叙事都对做题没有任何帮助。

但是这么一写,说明老师时刻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并且提倡关注世界问题、提升格局。

现在是不是有点理解了?

妥妥的符合“上面”的要求。

学生以为“你们在考我数学”,而出题人只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新课标答卷」。

一顿操作猛如虎,数学卷子出成了语文阅读理解,每一顿骂都不是白挨的,这次羽毛真的秀错了地方。


第一,考试是限时的,在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耗费大量时间阅读无意义、无帮助的废话,导致来不及做题,甚至被搞得思路混乱。

学生在这种情境下还能被激发出什么爱国热情、历史智慧、宏大格局啊?他们只会焦虑紧张,并想骂人。

第二,教的是一粒沙,考的是撒哈拉。如果真想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那么平时从上课到练习再到作业以及小测验,就都应该这么搞。

而不是平时上课省事偷懒,平时作业死板无意义,一点训练都没有,一到考试就冷不丁大刀阔斧地“秀”上了。


秀得有水平也行啊,可现在事实证明,命题老师具备这种水平吗,显然不。

一份卷子,满眼的牵强附会、驴唇不对马嘴、生搬硬套,把所有人整emo了,并不代表他们水平高。

很多题目看起来好像也能解释通,但那是以“倒推”思路去解释的,解释权都在出题人手里。他们照着答案去出的题,当然觉得很顺。

但学生们看到题目去求答案的时候,你的题目到底经不经得起逻辑考验、到底在不在符合年龄段的认知范畴,是否符合科学的命题逻辑,现在不用多说了。


肯定会有人支持这样的题目。其实从根本上说,我也支持不死板的、灵活的、有实际意义的考题。

只不过这样的东西用于筛选非常不错,用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就显得duck不必。尤其是数学,数学是一种简单的美,不是加一堆莫名其妙的情怀进去就叫「跨学科」了。

小学考试就应该从学生切身情况入手,而不是以出题人“装B”需求入手。

关键是“教育过程含金量”,而不是“考试卷子含B量”。

平时跨学科教育有吗?平时上课和测验时给的思维训练够吗?平时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升逻辑分析能力的训练多吗?

如果没有这些,试卷再装B,都不是优秀,只是在秀。

有一些所谓的“创新”,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不是符合客观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创新”,一切不以学生真实能力提升为目的的考试都是耍流氓。


我们都能理解这届教育者的用心和期待。AI时代已经来了,简单的数学运算要被淘汰,思维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目的。

但是,目的可不是靠简单的考试就能实现。

目的之所以能实现,是来自于日积月累的训练和灌输。

试问我们现在的小学教师队伍,真的具备抗打的跨学科教学能力吗。

如果一个数学老师上课时动不动就拽一顿“大语文”,让你从李白的诗和清照的词里找数学奥秘,我想不光学生能训练出这种能力,还会更喜欢数学,甚至更喜欢语文。

但咱们现在的数学老师们有这个能力、有这个实践吗?

别说没有了,就连语文老师都不见得能让学生喜欢李白和清照。

其实现在小学阶段大部分学校还是以大量单调的重复的作业习题为主,一考试想起来要跨学科综合考察了......

跨学科能力,首先得老师有,其次是教育体系重视且形成习惯,最后才能好意思去考察学生吧。


所以这种考试在传递什么呢,传递焦虑。

靠考试来杀鸡儆猴,这到底是让谁培养呢,恐怕又是让家长回家去培养。

因为家长一看就怕了——“以后的考试都是这种了,你们家长还不着急吗,还不多拓展一下孩子的解题能力吗......”

那怎么办,学校教育没有跨学科教育框架,又要让孩子提升能力,那就只能去外面提升了呗。

每次孩子被要求提升什么能力,基本都是家长掏腰包。

孩子提升了,家长提升了,补习班老师提升了,唯独最该提升的教育从业者自己不提升,只知道提升卷子的难度。


总之,现在的问题好像卡在了“拧巴”。

小学教育的“创新”才爬到半山腰,就急不可待地想一览众山小,体现自己挥斥方遒的能力,展现自己指点江山的愿望,这不挨骂才怪呢。

饭要一步一步吃,不是说数学老师能在卷子里加几个文学典故,英语老师能扯上几十个成语塞进翻译题,语文老师能搞一点数理化的梗,就算跨学科创新了。

乱炖不是创新,创新是要考虑学生,不能只考虑“上面”。

创新不是培训两三天、熟读几句口号就能出成果的。

创新是整整一代人甚至更多代人从小开始培养训练的一种思维惯性。


这些年屡次三番出现的这种所谓跨学科考试题目,都只会让人苦笑,无奈。

大部分以创新为目标的创新,创出来就给人感觉“不地道”。

看似高深莫测,讳莫如深,实际上都在生搬硬套,没苦硬吃。

前辈们早就说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百年才能树人,这话不是白说的。如果从现在这一代小朋友开始,耐心地、有效地进行跨学科培养,进行综合解题和创新能力的训练,怕是也要一百年后才能让这种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显得正常、符合逻辑、不会贻笑大方。

不过也有很多家长看到「考试延长20分钟」觉得是个笑料,我觉得你也不用笑,没啥好笑的,以后可能这就是大趋势。很快你就会笑不出来,因为你迟早会发现,小丑竟是你自己。

十三姐

魔都高影响力KOL

公众号「格十三」「十三姐夫」「十三姐的下午茶」

著有《了不起的中年妇女》《了不起的中国妈妈》《带夫修行》

微博@格十三

视频号「格十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