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北大教授之子初中辍学引发热议,母亲赵冬梅的反思与支持,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元的选择和可能性。成功的父母就是支持孩子活出最好状态的父母,掌握孩子同一性获得的节奏,每个父母都可以帮助孩子勇往直前!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蓝橡树 (ID: ydsakyml)
文丨芒来小姐 编丨Thea
最近,公众号「新世相」的一篇推文——《我妈是北大教授,我初中都没上完》,在笔者的朋友圈刷屏了。
北京大学教授赵冬梅的儿子初中就辍学了,这篇推文分别从母子双方的视角出发,描述了「父母双学霸,生娃是学渣」的一段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一时引发探讨:
孩子初中辍学,做缝纫、木工、汽修、摄影等工作,你能发自肺腑肯定他吗?
如果孩子跟你的期待相距甚远,你能心平气和与之相处、放手让他试错吗?
在内卷大环境下,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从赵冬梅母子的访谈里,我们或许可以得到一部分答案。
“逃离生不如死的课堂
我自由了,也荒废了”
赵冬梅的孩子佟浩然,北京海淀区读小学,跟不上讲课进度是他的常态。
很多知识点,老师会默认全班同学已经提前学过,但没上过补习班的佟浩然却一脸懵。
赵冬梅发现了孩子上课不开心,但她没有重视,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孩子上初中。
初中学业压力更大,当赵冬梅发现孩子情绪不对劲时,佟浩然已经到了“非辍学不可”的程度了。
对辍学结果的归因,母子有不同的看法。
佟浩然认为,内卷的教育和他贪玩的性格“犯冲”,导致他从小就是不受欢迎的“异类”;
赵冬梅觉得,孩子从小被赋予了太多自由。在学习方面,她没有帮孩子做好应对内卷的准备,把孩子交给老师就不管了。
对孩子的辍学,赵冬梅是有后悔和反思的,她说——
“当学校‘卷’时,家长要做的工作是:给孩子建构一个小环境,给到他心理支撑。但那时,我没这个意识。
如果我认识到了,我对孩子会有更多的保护意识。
孩子至少心理能舒服些,最后也不至于走到和教育体制完全决裂的地步,成了一个‘叛逃者’。”
看完这篇访谈的父母,在评论区对赵冬梅的做法表达了支持:
孩子辍学后,赵冬梅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尽可能做到“给孩子兜底”。
她给佟浩然介绍认识的导演朋友,让孩子跟着他历练自己,佟浩然如今在努力成为一名摄影师。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既不具备给孩子「兜底」的条件,也没有赵冬梅强大的精神力量,接受孩子15岁辍学。
他们无可奈何又无比心疼地卷娃、鸡娃。
我工作的心理咨询机构,经常会碰到父母带孩子来治疗抑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我孩子还有多久能上学?”
孩子已经活不下去了,他们最关心的是“他下周能不能上学?”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50%抑郁症患者是在校学生
佟浩然的现状或许给那些「躺不平,卷不赢」的家庭带来一丝抚慰,但同时也带了更大的焦虑——
连北大教授的孩子都只能辍学,普通家庭的孩子还有选择吗?
“同一性不顺”的孩子
陷入了各种困境
电影《抓娃娃》中,沈腾饰演的父亲为了培养孩子,假装家里很穷,让孩子经历穷困、欺骗、轻视和霸凌,他认为这是“成才必经过程”,这种荒诞的情节在现实中经常发生。
图源:《抓娃娃》
父母明明可以让孩子用好一点,但故意不给孩子买,觉得孩子会爱慕虚荣;
明明孩子有时间做些喜欢的事,但父母觉得这些事不务正业,非要让孩子时刻在读书。
父母觉得“我在教育栽培孩子”,但实际上伤害孩子。
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马西亚有一个非常知名的研究,即「自我同一性」。
他发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要经历“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才算完善。
也就是他们要对人生、前途、命运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并建立了坚定的信念,能够一往无前贯彻自我。
但绝大部分孩子卡在三种状态里:同一性延缓(identity moratorium)、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on)、同一性早闭(identity foreclosure)。
佟浩然就属于同一性延缓。
虽然他在积极探索这个世界,但还没有形成完整且成熟的价值观。
学业压力使他缺少内部投入、不够关注自己。
于是,他通过“辍学”来给成长按下暂停键,给自己争取更多时间,去实现”同一性获得“。
这种情况属于大部分人都会经历,有些人直到成年都还在经历。
接下来两种情况就要更罕见、更艰难一些。
同一性扩散,指孩子已经放弃为自己寻找出路,既不想努力,也不想思考未来,摆烂躺平、得过且过。
就像这段时间很火的一个词:工业废水。
这个词被一些职高学生用来自嘲,他们认为自己读了职高,就跟工业废水一样,对这个世界不再有任何价值。
而同一性早闭,指孩子没有主见和自我意识,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心安理得地过着被他人安排的生活。
心理学博士徐凯文曾提出“空心病”,就是一种同一性早闭。
他们或许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内心却极度空虚。
运用方法工具箱,
支持孩子勇往直前
没有一个孩子甘于荒废,哪怕是那些叛逆、摆烂、空虚的孩子,也会在后来的成长中,努力学习怎么好好定义自己。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观点,父母要帮孩子确定“三个我”。使孩子的成长不再是没有支持、孤单的,最终顺利完成“同一性获得”,成为一个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也能好好去做的人。
“三个我”是指:增加本我的灵活性,增加超我的宽容性,增加自我的综合性。
增加本我的灵活性
欲望和本能就是自我,自我不够灵活,是很多自我意识模糊的孩子的通病。
这会导致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迟迟不能完成自我的探索。
帮助孩子增加自我的灵活性,父母具体做法可以是:在孩子有某些需求的时候,允许孩子等待。
比如,孩子想吃什么、玩什么的时候,告诉孩子:等半小时后我就带你去吃/明天我就陪你去玩。
这个过程中,家长不必设限制“你必须完成作业,我才会满足你”。
如果孩子意识到自我可以得到满足,在等待过程中,就会自己探索自己该做的事,并主动自愿地去做。
增加超我的宽容性
超我就是道德感,如果超我太强,孩子就会压抑所有需求,对自己提出越来越严苛的标准,导致自卑、消极、退缩。
超我的宽容性是指不让孩子脑海中的“道德感”,过度约束他的行为,导致自我批评、自我否定。
超我的宽容性,可以通过理解和原谅来增加。
比如,孩子犯了错,父母除了指出问题,更要理解孩子犯错的动机,告诉孩子:
你虽然错了,但只要知错能改就可以原谅,我们也会陪你一起承担后果。
超我的宽容性,还可以通过这个方式得到很好的发展:
孩子一些任性的想法、胡闹的情绪,在父母这里可以被允许、被理解,父母能够给到孩子情绪价值,或者情绪稳定地包容孩子。
增加自我的综合性
自我的综合性,是对超我和本我的平衡。
具体表现为:孩子对自己的约束不紧也不松,紧了,自己会放松一点;松了,自己会绷紧一点。
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怎么支持孩子呢?
具体做法可以是:把发生在孩子身上的矛盾和冲突,用适合他的方式来进行化解和相处。
比如,孩子学习遇到瓶颈了,父母引导孩子分析:
自己现在处于什么状态,心态有没有消极,需不需要休息一下再继续;
这个问题以前有没有发生过,当时是怎么解决的,现在可不可以借鉴参考;
解决方式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如果实在不行,能不能求助同学、老师……
帮孩子搞清楚“三个我”分别处于什么状态,有什么对应策略,从而帮助孩子增强自我,完成同一性获得。即使面对内卷压力,也能调整自己去适应。
做你自己
回到北大教授赵冬梅身上当她自问:“我需要儿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答案非常动人:
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过有尊严生活的人;一个能接纳自己,快乐的人。
这既是一个孩子“同一性获得”后的样子,也是每个父母真心希望孩子活成的样子。
尽管现实充满重重阻碍,但成长本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困难、见招拆招的过程。
父母除了培养孩子,更要培养自己,拥有坚韧完善的自我意识,不被外界压力牵着鼻子走。
这样的父母更少焦虑,更多自洽,能给到孩子更多支持。
就像王尔德说的:做你自己,因为别人都有人做了。
最成功的父母,就是支持孩子活出最好状态的父母,掌握孩子同一性获得的节奏,每个父母都可以帮助孩子勇往直前!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