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中国自然资源部又公布一条天大的好消息!
——在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发现了一处特大型铀矿。
这下可不是几千枚的事了,少说也得有上万枚打底!
不过大伙也看得很明白:
“其实早就发现了,之所以现在才公布,只不过是有人动了歪心思罢了!”
“我们地大物博,就是让对手猜不透我们地底下到底还有多少宝贝!”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公布这个消息,很明显就是在震慑对手,因为这批矿,能练成的“盒蛋”可太多了!
我们来假设计算一下就知道了!(纯假设)
根据新闻报道,这一发现是“特大型”铀矿,规模可能达到数万吨天然铀。我们假设储量为50,000吨天然铀(5万吨)作为计算依据。
天然铀中仅有0.7% 是铀-235(可裂变的同位素),所以在50,000吨天然铀中只有350吨铀-235可用。制造一枚核弹所需的武器级铀-235为15-25千克(取平均值为20千克/枚)。
计算提炼出的铀-235总量:
- 50,000 吨×0.007=350 吨铀-23550,000 \, \text{吨} \times 0.007 = 350 \, \text{吨铀-235}
- 即 350,000千克铀-235。
计算可制造的核弹头数量:
- 核弹数量 = 总铀-235量 ÷ 每枚核弹所需量
- 核弹数量 = 350,000 千克÷20 千克/枚=17,500 枚核弹
实际提炼和浓缩铀-235的过程中会存在损耗。假设提炼效率为90%,那么最终可用铀-235量会减少到315吨,对应核弹数量为15,750枚。
中国其他已知铀矿资源储量据估算约为200,000吨天然铀(20万吨)。如果将这些资源计算在内,总储量可能支持制造超过70,000枚核弹。
结论
在完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假设这座特大型铀矿的储量为50,000吨天然铀,那么理论上可以制造约15,000至17,500枚核弹。如果再加上现有的铀资源,中国的总核潜力将更为庞大。
嘿嘿!
资源的发现,究竟是“意外”还是“策略”?
“其实早就发现了,只是在特定的时机公布而已。”
类似的评论在网络上并不鲜见。确实,资源的公布从来不是纯粹的科研成果,而是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图。
首先,从地质勘探的周期来看
一个矿床从初步发现到最终确认储量,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尤其像特大型铀矿这样的战略资源,更涉及复杂的评估和保密工作。因此,这次铀矿的规模意义,可能早已在中国的能源与核战略中被纳入规划,
而选择在2025年年初这一节点公布,或许并非偶然。
其次,国际局势近来风起云涌
俄乌冲突持续、美国围绕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加码,全球资源竞争进入白热化。
就在几个月前,美国商务部再次升级对中国芯片产业的封锁措施,同时推动北极地区的军事扩张。
具体来说,特朗普宣布要对加拿大动手,又宣布对格陵兰动脚,这是很明显的国际局势动荡信号。更何况,南边还有菲律宾这个宵小在加大对中业岛的机场建设,很明显,美国通过资源封锁与地缘对抗,试图延缓中国的发展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公布这一铀矿的发现,不仅是对内提振信心,也对外震慑这些政治冒险家,同时这也是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中国在资源安全方面有足够的底气。
回看历史,大国的崛起与衰落总是与资源密切相关。
从英国工业革命中的煤炭,到20世纪美国对中东石油的掌控,每一次资源的发现与争夺,都决定了大国博弈的胜负。在当前“后全球化”时代,资源争夺的方式更加复杂,既包括对外扩张,也包括对内整合。
特大型铀矿的发现,恰恰是中国在全球资源争夺战中积蓄力量的表现。
有了矿产资源,就相当于有了未来。
华龙一号
总的来说
这次特大型铀矿的公布,是中国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同时也是对复杂国际环境下的精准回应。在这个资源成为国际竞争核心的时代,每一块土地、每一个矿藏都可能决定未来的国际格局,大意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