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毛泽东在与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指出: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美苏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又执行霸权主义政策,是当今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



现如今五十多年过去了,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变局,国际形势错综复杂,正在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纵观历史,自美国跨入“超级大国”的门槛,先后打垮了四个“世界老二”,似乎形成了世界老二谁当谁倒霉的“规律”,那么中国会步后尘吗?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美国的崛起之路

美国崛起之前,英国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一方面借殖民地获取原材料与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把殖民地当作工业商品倾销地,这促进了英国经济的繁荣。

1850年,英国工业产量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的占比达39%,贸易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为21%。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均占据绝对优势,长期稳居世界首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果断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契机,在钢铁锻造、石油开采与精炼、电力研发应用以及汽车制造等一系列新兴工业关键领域迅速崛起,工业产值不断攀升。



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战争前期秉持孤立主义政策,不动声色地积攒实力。

至战事后期,在局势逐渐明朗、胜负天平渐趋倾斜的关键时刻,美国方才毅然投身战争。



凭借其雄厚得超乎想象的工业生产潜能,夜以继日地为同盟国输送武器装备和关键物资。

这不仅为同盟国注入了强劲的战斗力,更使得美国自身的经济与军事优势得以进一步夯实。

战后,美国凭借着在战争期间积累的雄厚经济实力与广泛影响力,一举打破了英国此前长期的统治格局,取代了英国头号经济强国地位。



同一时期,德国也在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化工、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领域发展迅速,钢产量达到了 1760 万吨,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国和贸易大国之一。

二战后,德国经济陷入困境,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向德国西部输入资金和技术,使德国经济融入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从而完全掌控了德国的经济发展。



马歇尔

而在这一时期,日本面向美国、欧洲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却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景象,各类工业制成品、高端电子产品等源源不断地涌向国际市场。

到了70年代初期,日本经济规模一路高歌猛进,成功跃居世界第二位。

此时的美国,却陷入了经济困境的泥沼,逐步成为世界最大贸易赤字国。



为摆脱困境,1985年,美国在纽约广场饭店与日本等国签署了广场协议

通过操纵美元兑日元的汇率走势,人为压低美元资产价格,导致日本出口竞争力备受打击,出口总额明显下滑。

日本的股价与房地产价格跌幅几近 50%,就此开启了长达十几年的漫长衰退期。



冷战期间,苏联的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

在石油化工、能源开采以及钢铁冶炼等领域稳居于世界首位,大力发展工业、军事领域,具备了和美国分庭抗礼的能力,步入了超级大国的行列。



美国操控国际金融机构,对苏联经济进行“绞杀”,使得苏联的财政收入骤减。

同时高调抛出 “星球大战” 计划,与苏联开展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结构进一步失衡。



尤其是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政治支持,使苏联陷入了长达十年的战争泥潭,终于在内忧外困的形势下,苏联帝国轰然倒塌。

至此,美国就成为了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基辛格也曾认为美国 “打垮”了四个“世界老二”。



中国发展之途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着令人瞩目的高增长速率,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 38.6%。

202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成功突破126万亿元大关,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衡量标准,如今的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那么中国能不能摆脱“世界老二”的命运,跳出这个“历史规律”呢?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政治层面,中国有着显著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其具备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

例如,在高铁、5G 通信、航天航空等领域,中国通过国家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实现了快速发展和突破。



2018年

中国政府拥有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制定和调整政策,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

当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之际,政府能够借助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方式,强化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以及实体经济的支持,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动摇,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经济运行效率与国际竞争力得以提升。

同时,“一带一路”倡议等开放合作平台的构建,亦为中国经济开辟了广袤的外部空间。



在经济层面中国具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庞大的内需市场。

涵盖了无论是从传统制造业到高端装备制造,还是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

这就使得中国的经济市场在面对来自外部的冲击时,能够在内部实现循环和互补,从而降低对外部的依赖性。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庞大的内需市场为中国经济提供了稳定的增长动力,即使在外部需求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国内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内需因素仍能支撑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多次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外部冲击,但始终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等挑战面前,中国通过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扩大内需等措施,成功抵御了风险,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2018年

同时中国在国际贸易方面具有多元化的合作机制与强大的影响力。

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合作关系,是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种多元化的贸易格局使得中国经济在面对美国的贸易限制和打压时,能够通过拓展其他市场来缓解压力。



中国在国际经济组织和多边合作机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世界的贸易组织、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



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金融市场的日益扩大在对外贸易结算场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欣然接纳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降低了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风险,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美战略竞争的长期化和复杂化。

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技术封锁、投资限制等措施,试图遏制中国发展。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摩擦加剧,外需市场萎缩,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和外向型经济也带来了很大压力。



总之,当前中国经济在面临一定外部压力和内部结构调整情况下,通过政策的有力支持和市场主体的积极应对,一定会保持保持稳定增长和积极向好的发展态势,走向中华民族复兴。

你们觉得呢?

参考资料:

1.透过数字看回“暖”向好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枝繁叶茂”——光明网2025-01-11



2.美国智库负责人:美国“记吃不记打”,再蠢下去中国就要赢了——观察者网2025-01-10 10:43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