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阻击战中,国军廖耀湘兵团整体实力并不弱,甚至可以说是很强,毕竟国军五大主力之二(即新1军、新6军),就在廖兵团其中。
能位列五大主力序列其中,自然不是吃素的,比如整编74师,再比如第五军,都曾给我军带来过不小的麻烦。
而这样装备好、战力强的精锐部队,廖耀湘手里攥了俩。
但让人不理解的是,明明手握两大王牌,廖耀湘却死活都打不下一个小小的黑山,所以,这就让人觉得十分奇怪。
其实,复盘此战前后就会发现,问题的根源就出在了廖耀湘本人身上。
一、今非昔比
这里说的今非昔比,是说新1军和新6军。
当初的新1军,是由远征军新38师和新22师组建而成,组建完成后,新1军接受了全美式训练,又配备了美械装备,一番操作下来,使得新1军几乎是脱胎换骨,战力大大提升。
到了1944年8月,作为新1军主力之一的新22师,与国军54军第14师、第50师合编为新6军。
经历过美式训练,以及数年的实战,让这两支部队在战力上远高于国军的一般部队,也正因如此,其成功位列了国军五大王牌主力序列内。
进入解放战争后,新1军与新6军先后抵达东北,而在进入东北之初,两军依旧发挥出了相当的战力。
比如二打四平期间,作为主力的新1军就顶住了东北我军,最终,东北我军在付出极大伤亡后撤离四平。
再有就是德惠战斗,此战规模不大,仍是新1军作为主力参与,而最终,东北我军在付出了千余人的伤亡后不得不撤出战斗。
新1军表现如此,新6军同样不容小觑。
新6军的“台柱子”是22师,该师有“虎师”之称,其战力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甚至还略高于整编74师。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该军进入东北初期,曾多次以一个团与东北我军的一个军(纵队)打得有来有回。
比如该师的65团,在威远堡门战斗中就扛住了3纵,还有该师的66团在沙岭之战中力压4纵,此外,该师64团在沙后所战斗期间,也让2纵打的十分吃力。
所以,新1军和新6军的战力是相当强悍的,不过,随着国军方面往东北派了一个人后,形势开始变化。
这个人,正是陈诚。
陈诚的到来,对国军的东北战局“影响”很大,这其中,新1军和新6军自然也受到了影响,而这种影响,直接导致了新1军和新6军战力直线下滑。
具体来说,就是陈诚对东北国军的一系列调整。
陈诚抵达东北后,最开始时可谓是“信心满满”,甚至一度叫嚣着要在短时间内消灭东北我军,而是为了实现这一计划,陈诚开始疯狂扩军。
当时陈诚的宗旨就是,以优势兵力与我军进行决战,这样的话肯定稳赢。
而扩军的结果,是把原有的九个军扩充到了14个军,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刚刚组建起来的军队肯定缺乏战斗力,必须有老兵作为主力才行,不然就是花架子,一击就倒。
所以,为了平衡和保证每个军都具备一定的战斗力,陈诚对原有的九个军进行了整编。
其他几个军就不说了,单说新1军和新6军,其中,新1军的骨干38师被抽走,以其为核心,组建了新7军。
这么一来,新1军到辽沈战役打响时,就只剩下了30师和50师,而这两个师的战斗力,显然比被抽调走的38师差不少。
而新6军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刚进东北时,新6军麾下有“台柱子”22师,以及14师和青年军207师,但到了辽西战役前夕,14师被抽走组建新3军,207师则被抽走组建第6军。
由于只剩下22师,自然需要补充兵力,因此国军的169师和暂编62师先后调入新6军,但暂编62师刚调入不久,就在法库战斗中基本被歼灭。
所以也就是说,在经过陈诚的一番操作后,新1军和新6军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被“注了水”。
而注水的结果,自然是战斗力不如以前。
也正因如此,在廖耀湘打黑山时,他手里看似握着有国军的两大王牌主力,但其实这两支部队已经今非昔比,就整体战力而言,与刚进入东北时,是存在有一定差距的。
二、廖耀湘的小算盘
而造成廖兵团迟迟拿不下黑山的第二个原因,则是廖耀湘当时打的“小算盘”。
对于拿下黑山的重要意义,至少廖耀湘在思想上是认识极为到位的,当时的战场形势已经决定了,不管廖耀湘下一步如何行动,是出营口还是入沈阳,乃至向锦州方向进兵,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必须拿下黑山。
而这一点,廖耀湘本人也十分清楚。
但问题是,面对战略地位如此重要的黑山,思想上也明白其意义重大的廖耀湘,却来了一番谜之操作。
什么谜之操作呢?简单来说,就是该用主力的时候不用,等想用已经晚了。
黑山阻击战打响时,守备黑山的东北我军,只有梁兴初的十纵,外加配属的一纵三师,以及骑一师,总兵力不及廖耀湘的五分之一,而炮兵部队也没多少炮弹。
因此按照常理来说,此时廖耀湘应当集中精锐主力部队,以火力、装备优势猛打猛冲,这样的话,东北我军必然会面临极大压力。
但廖耀湘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先把非精锐部队派了出来。
当时廖兵团麾下,除了新1军和新6军之外,还辖有新3军、49军、52军、71军和207师,而廖耀湘是怎么安排出兵的呢?
他先是让战力最差的71军打头阵,而71军虽说战力差,士兵和军事主官也不傻,他们一看这阵势,摆明了就是让自己当炮灰去的嘛。
所以,本身也没啥战斗力的71军,自然不肯出死力,其所属的91师更是一触即溃。
看到71军进攻受挫,廖耀湘还没真正意识到问题,又把207师派了上去,而这就导致,作为主力的新1军和新6军在一旁足足“观战”了两天。
一直到第三天,也就是10月24日,廖耀湘这才把新1军和新6军派了上去,并下令以新1军为主力,“不计牺牲,务求攻占黑山”。
但问题就在于,新1军心里乐意吗?当然不乐意。
对于新1军来说,廖耀湘并不是他们的“自己人”,孙立人才是,而廖耀湘的看家部队是新6军,因此,看到廖耀湘“不舍得”用自己的看家部队,而是要求新1军“不计牺牲”,自然是极为不满。
曾任新1军暂编30师师长的文小山,就在当时提醒新1军军长潘裕昆,说廖耀湘指挥“多损人利己”,必须提防。
这样一支内部充满猜忌和不信任的部队,仗会打成什么样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由于在此战开始的前两天里,廖耀湘由于没有直接让精锐主力上阵,导致耽误了两天,因此,即便后来新1军和新6军上阵了,但留给其突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毕竟,当时东北我军的其他部队也在快速运动中,在10月25日下午时,已经距离黑山不远了。
而这么一来,廖耀湘也不敢再打下去,不然肯定会被我军“包饺子”,所以,其在25日黄昏时下令,停止进攻,转而向营口方向而去。
直到这时候,廖耀湘依旧还是小算盘打得啪啪响,部队调转方向后,他安排的开路部队不是新1军和新6军,而是49军。
49军的战力,与71军差不了多少,甚至还不如71军,只是被我独2师咋呼了一下,全军马上就乱了,而49军一乱,直接影响了后面的部队。
所以,廖耀湘的小算盘是导致其打不下黑山的核心原因,其操作可以用两句话来总结,即“攻坚不用主力,开路也不用主力”,而这操作最终的结果,就是进战俘营的时候,全是主力。
三、东北我军的战斗意志
尽管廖兵团的新1军和新6军被“注水”,以及廖耀湘本身有点小心思,但不可否认的是,新1军和新6军到底还是精锐王牌,哪怕注了水,还保持了相当的战力。
不仅如此,国军整体兵力规模达到了11万人上下,而负责阻击的十纵等部队,兵力则只有两万多,且装备和火力远不如廖兵团。
只看纸面实力,几乎让人感到绝望,所以可想而知,十纵等部队打得还是极为艰苦的。
但就是这么大的差距,十纵等部队硬是抗住了廖兵团的猛烈进攻,怎么做到的呢?总结一下就是强大的战斗意志。
开战前,梁兴初在做动员的时候,就十分明确的告诉战士们,此战,兵力上敌众我寡,装备上敌优我差,所以,我们纵队处在了劣势。
梁兴初这话的意思很清楚,第一是把当前的形势明明白白告诉大家,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情况。
而第二,则是让部队从上到下都重视起来,思想上不能松懈,更不能有轻敌的心态。
其实,梁兴初在无意之间,就把毛主席倡导的“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思路给灌输了下去,如果不把形势说清楚说明白,战士们极有可能会因为敌情不清晰,继而轻敌、大意,最终造成损失。
而这还没完,梁兴初接下来的一句话,才是重中之重。
当时他就告诉战士们,“从整个战场形势上来看,我们又处于优势之中”,为什么梁兴初会说十纵处于优势呢?很简单,正是因为东北我军的其他部队(八纵),正在往黑山方向而来。
因此,梁兴初就总结道,“只要我们能挡住敌人,等兄弟部队赶到,那就能把敌人剁成肉泥”。
你看,短短几句话,既向战士们交代了当前面临的形势,使得部队明白面临的压力,同时又合情合理的做出了“处于优势”的分析,最后明确此战的任务,那就是挡住敌人。
所以说,梁兴初“梁大牙”,也是一个文武双全之猛将,既能打,也善于做思想工作。
有了梁兴初的动员,战士们自然心中有底,而在之后的战斗过程中,为了完成“挡住敌人,等到兄弟部队赶来”这一目标,十纵发挥出了超乎寻常的战斗力。
像“92”高地、“101高地”等阵地,期间几经易手,而十纵为了彻底控制阵地,子弹打完了就白刃战,甚至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其中有好几个连,都是抱着哪怕是全员牺牲,也不后退一步的心态去战斗的。
而在战况最危急的时候,梁兴初本人也亲自去了前线,怒吼道,“敌人要想过黑山,除非踩着我的尸体过去。”
这样从上到下都有着强大战斗意志的部队,当然能打胜仗。
不仅是黑山阻击战,后来的抗美援朝中,我军与美军的差距更大,但依旧取得了最后胜利,而这就应了《孙子兵法》中的那句话,上下同欲者,必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