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你以为你已经了解爱情的全貌。”社交平台TikTok上的这条热门视频说的不是畅销欧美的言情小说,甚至不是《傲慢与偏见》这样的文学作品,而是一部写于176年前、只有2300个词的俄语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Fyodor Dostoevsky)的作品《白夜》。
新闻媒体《快公司》(Fast Company)和《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分别报道,陀氏小说在2024年“突然销量猛增”。在TikTok平台上,带有作家名字的话题已经有超过3400万条帖子。《金融时报》引述著名出版公司企鹅出版社的数据,《白夜》在2024年一年内卖出超过五万本。“文学上最晦涩的俄罗斯大师,早期写就的一部鲜为人知的作品,为何能超越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或艾米丽·勃朗特这样经久不衰的作家?”
在一篇名为《为什么“Z”世代爱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中,《金融时报》提出,这是TikTok等社交媒体的功劳,帮助年轻一代接触、了解经典文学。“Z”世代不但没有扔掉实体书,甚至更爱到公共图书馆去享受无人打扰的阅读时光。新闻网站The Conversation写道,年轻读者正在改变阅读在生活中的位置,“图书馆摆脱了商业主义的乏味,他们认为阅读是如此性感的事”。
《白夜》的孤独与美丽
“那是一个奇妙的夜晚,亲爱的读者,只有我们年轻的时候,才能有这样的夜晚。”在短短100多页中,《白夜》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年轻男子连续四晚在彼得堡大街上陪伴一个失去心上人的姑娘,他自然爱上了姑娘,却眼睁睁地看着她重回爱人怀抱。这个孤独、在彼得堡住了八年都没有结识朋友的男子回到家,“一切又在我眼里黯然失色,也许是我未来的整个前景在我眼前如此凄凉地一闪……(我)过了整整十五年变老以后的模样,还是在那个房间里,还是光棍一条……”在TikTok平台的读书话题“BookTok”中,许多读者记录下《白夜》给自己的感受:与人的疏远、渴望心意相通的爱情、孤独对人的影响。“我就像一个生活在1848年的俄罗斯人,他完美地描述了我遇到的问题。”粉丝在音乐播放平台Spotify为《白夜》量身定制“阅读配乐播放列表”,“里面全是柴可夫斯基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好让你完全沉浸在故事的忧郁中”。
“对敏感的‘Z’世代读者来说,陀氏是完美的代言人:他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焦虑不安的怪物,他比贵族作家托尔斯泰更粗犷,比自由派作家屠格涅夫更有危险气息,他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引起年轻读者共鸣。”《金融时报》写道。
在论坛网站Reddit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板块中,博主“AdCurrent3629”这样形容陀氏作品:“在今天这个被屏幕吸引的世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永恒的作品也许能帮助‘Z’世代以最快的速度了解生活本来的样子。他的书讨论了许多大问题,我是谁?生活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人类如此复杂?‘Z’世代被气候变化引起的焦虑、身份政治、社交媒体带来的孤独感淹没。他的作品中关于赎罪、道德挣扎和孤独的话题,对我们来说如此熟悉。他的主角挣扎于存在主义危机中,权衡生活的选择,在混乱的世界里寻找生活的意义。”
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许多人列出“陀氏阅读顺序”,《白夜》因为篇幅短小、题材相对轻松,被列为第一名。排名第二的则是同样篇幅较短的《地下室手记》。经典作品《罪与罚》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则被放在榜单最后,“它们体积太大,需要更多投入才能完成,完成后会非常有成就感”。哪怕是两部这样的“砖头”,2020年以来的销量依然上涨三倍。名叫“Sentenceiloved”的博主发布帖子,获得30万点赞:“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什么样的?当今天的人给你发信息写‘ily’(“我爱你”的英语缩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对你说:‘你的手这么冷,我的手却像火一样炙热,你是多么盲目啊,娜斯简卡。’”
“一个饱受生活煎熬的作家,笔下是同样饱受生活煎熬的角色,被饱受生活煎熬的年轻读者喜爱。”“Z”世代读者列举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卡夫卡等作家如何描绘生活的孤独,一篇点赞数过万的帖子问道:“你是卡夫卡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前者不愿与人群打交道,因为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个世界,后者不愿与人群打交道,因为觉得这个世界配不上自己。”多名读者在TikTok视频内容上总结,陀氏作品“描写细致入微、如此真实、不可思议、孤独又寂寞”。一个名叫阿莉什的读者对英国《每日邮报》说,《白夜》虽然篇幅短小,但“像所有陀氏作品一样复杂”:“《白夜》完美地描述了我们孤独、渴望爱的感受。”
“阅读很性感”
陀思妥耶夫斯基受年轻读者喜爱,也与“Z”世代明星爱上阅读实体书有关。出生于2001年的YouTube视频博主爱玛·张伯伦(Emma Chamberlain)有1500万粉丝,她曾录制名为《阅读很性感》的视频,说她最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英国作家毛姆,“阅读他们的小说可以让人脚踏实地,因为它能让人换位思考,意识到千百年来人们在经历同样的挣扎”。张伯伦在视频中公开说,阅读缓解了她的焦虑和抑郁:“阅读是无害的,社交媒体却不是。手机让人悲伤,让人顾着与他人比较,让人沮丧。”年轻演员提摩西·查拉梅(Timothée Chalamet)在媒体采访中说,他最喜欢的书有《罪与罚》等四本陀氏作品和乔治·奥威尔的《1984》。
“让许多人惊讶的是,‘Z’世代比过去几代人更喜欢阅读、更喜欢去图书馆。”英国《卫报》引述波特兰州立大学的一份调查,称“Z”世代喜欢纸质书,喜欢在图书馆安静地阅读,而非在嘈杂的咖啡馆看电脑。“年轻粉丝觉得图书馆在美学上有很大吸引力,他们觉得自己在这里是享受学习,而不是在宿舍里赶作业。电子书不适合作为出镜道具,你需要一本实体书,一本有视觉冲击力的书、一个不会改变的东西。”
超模凯娅·加博(Kaia Gerber)等明星有自己的读书俱乐部,加博公开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说,阅读是“一生最爱”。她最喜欢的书包括经典名著《了不起的盖茨比》。《纽约时报》报道,2024年纽约出现了一股“读书派对”潮,这些活动由“Z”世代读者在网上发起,相约读书,然后在公园、酒吧“与陌生人聊聊读过的内容”。一名活动创始人对《纽约时报》记者说,这种活动“让人免除智能手机的干扰”。不仅是经典文学,社交媒体还让古典音乐重新走红,在TikTok话题中,“classictok”已有5380万次点击率,其中内容有歌剧、交响乐和古典文学。英国《每日邮报》数据显示,英国“Z”世代读者每年购买约6100万本书,花费接近5亿英镑,占整个图书市场的18%,是英国目前小说最大的读者群体。
《华尔街日报》称,疫情是促使年轻读者拿起书本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和“BookTok”“BookTube”等话题让“Z”世代找到了沟通的渠道,“一个健康、积极的市场,它让年轻人发现通过阅读放松身心的美好时光”。因为流媒体,千禧年的影视作品成了促使年轻读者接触古典文学的契机。
电视剧《吉尔莫女孩》(Gilmore Girls)于2000年首播,讲述少女罗莉的成长故事,原作已于2007年完结。剧作完结的这一年,Netflix刚刚决定从影片租赁生意转型流媒体,之后收购了《吉尔莫女孩》的版权。完结十多年后才登上流媒体的这部电视剧,于2021年被票选为“最受‘Z’世代欢迎的电视剧之一”。年轻粉丝按照剧中风格制作“吉尔莫学院风”视频、音乐和服装搭配,盘点酷爱阅读的罗莉在片中读过的所有书,其中不乏《安娜·卡列尼娜》和《奇想之年》(The Year Of Magical Thinking)等经典作品。像所有青春剧的女主角一样,罗莉爱过两个男孩。年轻粉丝以他们是否爱阅读为“站队”标准:阳光帅气的迪恩讨厌罗莉最爱的《安娜·卡列尼娜》,吐槽“书中所有人物的名字都以‘斯基’结尾,这怎么可能?”被粉丝批评为“没见识”。忧郁深邃的杰西“读过40次艾伦·金斯堡(Allen Ginsberg)的《嚎叫》(Howl)”,获得粉丝认可“是最适合她的人”。
根据书评网站Goodreads的数据,《吉尔莫女孩》中引用、出现了约400本书,这份书单获得800万次点击,其中大部分粉丝都是“Z”世代或者千禧一代。
“如果说十年前,亚马逊和电子书的兴起重创图书行业,今天的年轻读者则重新让实体书复活。”英国著名水石书店(Waterstones)的负责人詹姆斯·道特(James Daunt)对英国《独立报》说。《金融时报》则总结,年轻读者对经典著作的喜爱反映了一条永恒的准则:“算法正在为用户推荐更多文学选择——里尔克(Rene Rilke)、契诃夫,书籍就是这样一代又一代地用自己的语言与我们对话,经久不衰。《白夜》现象只是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意大利作家)对何为经典的一次现代、高科技的诠释:一种永远在对世界发表观点的作品。”
内容来源于《周末画报》
撰文—涅朵奇卡
编辑—Y
图片—Getty、Warner Bros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