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历一页页翻过,我们迎来了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2024年的大寒,落在了公历的1月20日左右,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300°,标志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即将进入尾声。然而,今年的大寒却似乎带着几分不同寻常的意味,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语:“白天大寒,暖洋洋;晚上大寒,凉飕飕。”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大寒时节的天气变化,更引发了人们对今年冬天整体气温的无限遐想。
自2024年入冬以来,我国的气候便展现出了与往年不同的特点。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2025年冬季(即2024年12月至2025年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尤其是辽宁南部、天津、河北南部等地,气温偏高1~2℃。这一预测无疑给今年的冬天增添了几分暖意。然而,气候总是充满了变数,东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华南西部等地气温将较常年同期偏低,这种区域性的差异使得今年的冬天呈现出一种复杂多变的面貌。
在大寒时节,这种气候特点表现得尤为明显。白天,虽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热量相对较少,但受到副热带高压强势北扩的影响,中东部地区仿佛披上了一层厚厚的“保暖衣”。这就导致了白天虽然气温仍然较低,但阳光普照,天气相对晴朗,太阳辐射的热量足以让人在穿着单薄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一丝丝暖意。许多地方的午后相对湿度显著下降,预计不足30%,人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这难得的冬日暖阳。
然而,当夜幕降临,失去了太阳辐射的热量,气温迅速下降,寒风呼啸,仿佛要将一切冻结。这时,人们不得不穿上厚重的棉衣,以抵御严寒的侵袭。尤其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白天的气温回升至15℃左右,显著高于常年同期水平,但夜间的辐射降温仍相对明显,最低气温大多将保持在5℃以下,某些地方的气温甚至仅在0℃上下。这种“白天暖洋洋,晚上凉飕飕”的天气现象,正是今年大寒时节气候特点的生动写照。
那么,今年冬天到底冷不冷呢?从整体来看,今年冬天似乎并没有像往年那样寒冷刺骨。全国范围内的寒潮寥寥无几,反而是温暖的阳光在大部分地区“霸屏”。数据显示,今年1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1到3度,甚至在内蒙古、东北等往年冷得刺骨的地方,也出现了“暖冬”的迹象。这种反常的气候现象背后,既有自然的偶发因素,也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进一步显现。
副热带高压和北极涡旋这两个关键角色,今年的“表现”非常反常。副热带高压强势北扩,像一件巨大的“棉被”笼罩着中东部地区,而北极涡旋却“宅”在远东和极地附近,冷空气南下的通道直接被堵住。这就好比一场赛跑,冷空气还没起跑,暖湿气流已经“冲线”庆祝了。因此,我们看到了今年冬天这种“任性”的气候特点:白天温暖如春,晚上却寒风凛冽。
然而,暖冬并不意味着冬天变得更加宜人。相反,它可能带来更多隐患。以往的冬天,总有几场冷空气“刷存在感”,但今年,冷空气的南下似乎被无形的屏障挡住了。这就导致了暖湿气流占了大头,气温自然一路走高。但这种“温暖”的背后,却隐藏着众多危机。
首先,暖冬带来的干燥天气已经在南方显现。空气质量问题也开始凸显。大气扩散条件变差,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有所增加。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干燥的空气加上静稳天气,让污染物“无处可逃”,空气质量指数频频飘红。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其次,暖冬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尤其是在一些本就降水稀少的地区,干燥的天气使得水资源更加珍贵。这不仅影响了农业灌溉和工业生产,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此外,暖冬还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虽然冬季是农闲时节,但大寒的到来却意味着春天的脚步已经不远。在大寒时节,农民们可以开始准备春耕春播的工作。然而,暖冬可能导致土壤湿度不足,影响种子的发芽和生长。同时,暖冬也可能使得病虫害的越冬基数增加,给来年的农业生产带来更大的压力。
当然,暖冬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人们在冬季能够更加舒适地生活和工作。同时,暖冬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利用温暖的天气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面对暖冬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暂时的温暖而忽视了气候变化带来的长远影响。相反,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比如加强环境保护、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业生产管理等措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工作。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气候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带来的风险。比如在大寒时节,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冷空气的动态变化,提前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同时,在暖冬时期,我们也应该加强防火防灾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总之,今年冬天虽然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暖洋洋”的特点,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应对这些变化,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气候监测和预警工作等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暖冬带来的机遇,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浪潮中保持稳健前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