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TCE展示了出色的临床疗效,在部分领域已经“弯道超车”,但CAR-T的“治愈潜力”特性,还将继续推动这一赛道研发持续升温。

撰文 |凌骏

自2017年首款产品获批以来,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已对血液肿瘤的治疗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

目前,全球共有12款自体CAR-T产品获批上市,涉及多类血液瘤适应证。为了解决成本和可及性问题,异体通用型CAR-T的开发也在如火如荼进展之中。

然而,后来居上的双特异性TCE(T细胞衔接器)疗法,同样利用了人体免疫系统杀伤疾病,展现出了极佳的临床前景,且由于没有相关的生产限制,它正逐渐被学界视为CAR-T的替代品。

适应证上,两种疗法高度重叠,除了血液肿瘤,下一个增长爆发点也都是自身免疫性疾病。2024年9月4日,当《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连发两篇TCE成功治疗自免疾病的文章后,CAR-T企业传奇生物(NASDAQ:LEGN)股票连续两天放量下跌,市值蒸发超15亿美元。

目前,CAR-T拥有更好、更长期的疗效和随访数据,TCE则以便捷、低成本和相对良好的安全性优势有望“弯道超车”,两者的竞争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

血液瘤疗效CAR-T全面领先

2024年11月5日,《血液》杂志发表了一项回顾性研究,对比已经上市的两种CAR-T疗法和两种TCE疗法在多发性骨髓瘤(MM)后线治疗中的效果。

在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总计95名患者中,CAR-T组的客观缓解率(ORR)显著高于TCE组(79%vs51%)。此外,CAR-T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个月,TCE为2个月。

研究人员分析,CAR-T和TCE对于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均表现出了显著疗效,但CAR-T具有更好的肿瘤缓解深度。


两种CAR-T疗法和两种TCE疗法的回顾性研究,doi.org/10.1182/blood-2024-207398

这不是首个试图比较CAR-T和TCE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疗效的研究。

在2023年底的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西班牙学者汇报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里程碑分析中,CAR-T组患者的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率,都显著高于TCE组。

相似的还有在非霍奇金淋巴瘤领域,从目前已上市的产品来看,CAR-T疗法平均的客观缓解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总体均优于TCE疗法。

2024年ASH年会上公布的CAR-T疗法Brexucabtagene autoleucel临床数据显示,其在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R/R MCL)患者中实现了91%的ORR,其中73%达到完全缓解(CR)。


针对CAR-T和TCE在非霍奇金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应用对比,美国血液医生的主流看法

CAR-T的核心是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T细胞进行改造,嵌合特定的肿瘤抗原受体基因形成修饰的T细胞,进而特异性识别和结合肿瘤表面抗原,实现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目前已经展示出了“治愈”的潜力。

TCE则是通过CD3抗体端,完成对患者自身T细胞的激活,分化成的细胞毒性T细胞进而杀伤肿瘤细胞。理论上,药物对CD3的亲和力越高,T细胞的激活效应就越强,但这也会导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风险增加,过高的T细胞激活还可能导致T细胞耗竭。

经过早期研发失败的教训后,在TCE的结构设计上,目前学界倾向于采取更温和的“折中方案”。

尽管这使得TCE的抗肿瘤疗效看似不如CAR-T,但其相对良好的安全性、灵活的设计方式和便捷的制备,让TCE在血液瘤治疗中仍保持着极高的竞争力。

以罗氏为例,其获批的两款TCE双抗,就采取了不同的抗体结构设计方案。其中作用效果相对较弱的Mosunetuzumab用于惰性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而效果更强的Glofitamab,则针对侵袭性较强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TCE被认为在惰性淋巴瘤中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之下,CAR-T高昂的成本,可能引发的继发性恶性肿瘤风险等,使其在侵袭性较低的肿瘤类型中面临一定应用障碍。

而即便在强侵袭性的多发性骨髓瘤后线治疗上,以美国为例,高级别医生根据疗效,更倾向推荐CAR-T,但基层医疗机构的TCE使用量正在逐步增加,很大原因就在于TCE可及性更高、成本更低,且相对可控的安全性风险更便于医生进行后续管理。

总体而言,CAR-T和TCE各自在血液瘤领域的优劣势非常明显,两者的最佳治疗排序和方案也尚未有明确定论。

理论上,针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的治疗,目前TCE的定位是CAR-T后的序贯治疗。但出于地域医疗条件、家庭经济条件等的不同,以及医生和患者对疗效、安全性间平衡的偏好,预计TCE仍将占据一部分市场。

自免疾病,TCE有望“弯道超车”

事实上,TCE的突然火爆,很大程度上并不源于其在血液瘤中跑通了路径,而是学界看到了它在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潜力。

目前,CAR-T和TCE都已经成功治疗了难治性的自免疾病患者。2024年2月德国研究团队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布的最新随访结果显示,在长达29个月的观察中,8名接受CAR-T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均实现免疫重建,没有发生严重药物不良事件,无疾病复发迹象。

相比之下,TCE自免管线的临床研究才刚刚起步,去年5月首次报告成功治疗了6名严重多药耐药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数据暂时不明。

但从长远角度,有学者分析认为,相比CAR-T依赖于体外有限数量的基因工程T细胞,TCE有可能调动患者体内所有T细胞,参与重定向靶细胞裂解,能消除抗原表达水平较低的致病B细胞,实现更深层次的缓解。


针对自免疾病的CD19 TCE 和 CD19 CAR-T分析比较,图表资料来源:CD19-directed T cell–engaging antibod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autoimmune disease,Jennifer S. Michaelson and Patrick A. Baeuerle

2024年5月,CD19 TCE双抗blinatumomab的试验数据显示,仅低剂量用药,就使得患者B细胞耗竭并伴随T细胞数量减少,证明了其接合T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且所有患者的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疾病活动迅速下降。

9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同样表明,BCMA TCE双抗使4名前期耐药的自免疾病患者疾病活动迅速降低,采取的递增剂量给药方案,也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未产生神经毒性或骨髓抑制,仅有低级别CRS。


4名患者在接受TCE治疗后疾病程度皆获得改善

此外,TCE自免疾病后续的临床试验推进,或许也比CAR-T要容易得多。由于CAR-T利用了经过改造的外源基因工程T细胞,因此治疗前需要对患者进行淋巴细胞清除预处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在自免疾病发病早期时的治疗探索。

虽然CAR-T“一针治愈”的概念更具有吸引力,但TCE疗法不需要提前清淋,皮下给药方式能控制血药峰浓度,减轻CRS,还能通过灵活的药物结构设计,最大程度在安全性和疗效上取得平衡。这尤其对于以控制症状、减少炎症反应和延缓疾病进展为需求的早期自免疾病患者而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目前,TCE显现出“弯道超车”的极大潜力,而对于CAR-T而言,未来在自免疾病领域最大的前景,或在于异体CAR-T。

自免疾病患者大多经历过一轮轮的免疫抑制治疗,机体免疫状况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缺陷,这对利用自身T细胞功能的疗法,尤其是传统的自体CAR-T而言是一大挑战。

通用型CAR-T提供的则是“健康”的基因工程T细胞产品,来源广泛、活性高,除了有望解决制备周期、成本等一系列自体CAR-T的痛点,还能实现功效的“标准化”。

总体而言,CAR-T和TCE都是通过B细胞耗竭来治疗自免疾病,但大多自免疾病并不属于急性致死性疾病,随着更多、更长期的临床数据出炉,除非两种技术路线在疗效上展现出了质的差异,否则成本更低、可及性更高、安全性更好的疗法或将成为主流选择。

CAR-T能突破实体瘤吗?

相比血液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CAR-T和TCE在实体瘤领域的发展困难重重。一方面,实体瘤的免疫抑制微环境限制了T细胞的浸润、活性和扩增。

另一方面,血液肿瘤治疗中的相关靶点,包括CD19、CD20等的特异性相对较高。而针对实体瘤早期开发的靶点多为肿瘤相关抗原(TAA),通常在正常组织中有所表达,带来了一定的“肿瘤脱靶”风险。

针对这些痛点,随着技术迭代和临床方案设计的成熟,近年来TCE率先在实体瘤领域取得突破。2021年5月和2024年5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分别批准了两款TCE产品——Tebentafusp和Tarlatamab用于黑色素瘤和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在靶点的选择上,新一代TCE的开发尽可能选择了在肿瘤中特异性更强的靶点,如小细胞肺癌中的DLL3,同时通过优化抗原识别臂的效价和亲和力,提高了对抗原高表达肿瘤组织的选择性。

但与此同时,CAR-T也在优化CAR构建体、确定创新的治疗组合策略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度尝试。在克服免疫抑制肿瘤微环境方面,通过组合策略,靶向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抑制分子,可以提高CAR-T的疗效。

在2024年10月发布于《自然》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对CAR-T细胞进行双重改造,即能靶向抗肿瘤GPC3靶点,又表达了有利于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活化的白介素-15(IL-15),I期临床试验中12位实体瘤患者8人疾病得到控制。

此外,CAR-T也可以进行“双特异性”设计,即针对同时表达有两种肿瘤抗原的癌细胞,即提高了抗肿瘤活性,也避免了误伤只表达单一抗原的健康细胞。截至目前,全球正在开展的CAR-T实体瘤临床试验超过200项,涵盖胶质母细胞瘤、肺癌、肝癌、胃癌、前列腺癌等。

2024年12月30日,科济药业宣布,旗下CAR-T产品舒瑞基奥仑赛注射液,针对晚期胃/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中国关键II期临床取得初步阳性结果,试验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具有统计学意义,安全性良好。

公司称预计将在2025年上半年向中国国家药监局递交上市申请,有望成为全球首个针对实体瘤的CAR-T产品。

长远来看,尤其是在小细胞肺癌等强侵袭性实体瘤领域,虽然TCE率先实现了破冰,但其体现出的“绝对疗效”仍远谈不上满足了临床需求,CAR-T的“治愈潜力”特性,还将继续推动这一赛道研发持续升温。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