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建平 见习记者 田野 北京报道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方式之一,“超充”因大幅提升了充电效率成为越来越多车企布局的领域。近日,小鹏汽车与大众宣布合作建设中国最大的超充网络。根据规划,该网络将覆盖全国420个城市、充电终端数量超过2万个。

不止企业,在国家大力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各地方也在积极推动超充站的建设。广州、海南、深圳、重庆等城市先后提出打造“超充之城”。业内观点认为,我国已步入超充发展元年。

从企业到地方争当“超充一员”

据西北工业大学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于冬生介绍,普通充电桩的功率在7kW左右,电压为220V;功率在30kW以上的直流充电桩称为快充桩;功率在100kW以上的充电桩称为超充桩。不少车企还推出了功率在250kW—480kW的超充桩。

超充的效率有多高?一位新能源车主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有一次去首都国际机场接人,航班很快要落地了,为了赶时间去体验了机场附近的超充桩。“充了十几分钟电量就能达到70%—80%。相比普通充电桩,超充桩的体验感要强太多了。”

如今,很多新能源车企也将大功率充电、超充站作为旗下产品的重要卖点。例如比亚迪、极氪、方程豹等品牌都推出了搭载800V高电压平台的车型;广汽集团宣布昊铂Hyper GT将推出“全球款”车型,也支持800V高压超充;小鹏汽车目前在全国有1000多座超充站,并定下了2025年年底实现3000座超充站的目标;理想汽车在2024年年底建成超2000座理想超充站、超1万根理想充电桩。另外,宁德时代、欣旺达、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也密集发布了“超充”电池。

各地方也在进行“超充之城”建设的角逐。早在2022年9月,广州率先发布《广州市加快推进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明确2024年新增超级快充站约1000座;深圳发布《深圳市新能源汽车超充设施专项规划(2023—2025年)》,规划2025年将建设超充站300座,“超充/加油”数量比达1:1,2030年超充站将增至1000座;海南规划到2025年建设超400座超充站;重庆印发的《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便捷超充行动计划(2024-2025年)》提出,到2025年年底,全市计划建成超充站2000座以上,建成超充桩4000个以上。还有诸如福州、北京等城市也相继制定了超充建设规划。

“超充之城”建设不仅缓解了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的充电焦虑,也将带动城市相关产业链的发展。经梳理,超充站投建涵盖了上下游多个相关产业,包括上游的超充设备元器件、液冷系统、配套储能电池、逆变器等;中游的超充设备集成、储能设备集成以及超充站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平台开发等;下游的设计超充技术研发衍生、新能源汽车推广和普及、超充站绿电应用等。

开启合作模式

既然充电效率这么高,是否所有电动汽车都能使用超充桩充电呢?这其中“大有学问”。

于冬生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实现超充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一是充电桩的输出功率能够达到超充的要求;二是车辆搭载的动力电池为超充电池,具备接受高功率充电的能力;三是充电桩与车辆之间的充电通讯协议需一致,能够同步实现高功率充电交换。

“前两个条件市场都已基本满足。而充电通讯协议,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了相应标准,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在市场端未能有效的执行。目前市场上的超充协议五花八门,各个车企和桩企都有自主的私有协议,导致同样是超充车辆和超充桩,却不能共用,形成了众多孤岛。企业各扫门前雪,数以万计的超充设施未发挥出有效的公共效益,造成资源浪费。”于冬生补充道。

某品牌车主陆先生也有同感。他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超充桩的确好用,但主要都分布在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我曾经从北京开车去西安,出了北京后路过一些中小城市,就不容易找到超充桩了,感觉中小城市的超充桩总体数量不多。而且市面上的新能源汽车品牌越来越多,但各个品牌、车型的充电功率千差万别,很多车型的充电接口并未采用国家统一标准,超充桩的通用性受到限制。”

“关于不同车型所适用的充电功率,理论上是大功率可以向下兼容小功率,而小功率不能向上兼容大功率。”于冬生指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企业间开启了合作模式。2024年4月,华为宣布成立超充联盟,至今已有阿维塔、北汽、比亚迪、长城、广汽、奇瑞、赛力斯等十余家车企加盟。同年12月,小米宣布与蔚来、小鹏、理想达成充电补能网络合作,“蔚小理”充电桩将入驻小米汽车充电地图。宁德时代也正式启动构建神行超充网络,携手华为、星星充电、云快充、蜀道新能源等合作伙伴搭建超充服务平台。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新能源汽车补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正在由之前的“各自为战”向着联手合作发展,无论是企业合作还是企业之间自发组建的联盟,都将为车主带来更多便利。

应据需求合理布局

不过,于冬生也提醒,无论是车企、充电运营商,还是计划进入充电行业的从业者,在逐渐掀起的“超充之城”旋风中,需要保持理性和清晰的经营思维。

他指出,经测算,在超充车辆的市场规模达到15%的占比时,超充设备才能体现出经济效益。但根据公安部及其他公开数据统计,目前超充车辆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中的占比不足1%,虽在2024年年中时,这一占比提升至3%,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仍与15%的指标相差甚远。

“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预计还需要3—4年。从投资运营角度来看,至少在这段时间的超充设备都是潜在的额外沉没成本。”于冬生说道。

与此同时,他表示,尽管有政府的补贴政策刺激,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可以摊薄运营成本。但高密度的超充站分布,会让特定区域内单站的充电需求减弱,可能会引起周边运营商的恶性竞争。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也认为,近两年,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充电基础设施的发展已越来越细分化,尤其是电动汽车的个人用户数量增长后,不同车型和价位的车主对充电服务的需求是不同的。

“相比营运车辆,私家车辆充电更注重品质和服务。因此,需科学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围绕不同的场景、车型和用户,去满足相应的补能需求,充电基础设施也应遵行差异化发展原则。”仝宗旗谈道。

责任编辑:李延安 主编:于建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