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在笔墨文坛中挥刀的民族英雄,一个是在烽火硝烟中洒汗的革命领袖。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伟人,却成了精神上的知己。

毛主席一生中见过许多文坛大家,但唯独同鲁迅的相识,总是差了点运气。在当时满天飞的报纸中,总是出现的“朱毛”二人占据半个版面。鲁迅曾拿着报纸望着这两个字沉思,一次友人拜访,鲁迅问“这个‘毛’多大岁数了?”听到友人的回答,鲁迅不由得心生敬佩。

简单的一个问题,却为鲁迅种下了心锚,往后每次看见报纸,总是忍不住关切这个革命领袖。



不只是鲁迅,毛主席曾在回忆中坦白,没能和鲁迅见面,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

两人当时是如何错过的呢?

这件事要从毛主席还是图书管理员说起。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时,毛主席本有机会和鲁迅见面,北大是当时新文化运动里很多精神领袖的聚集地,这份收入微薄的工作,给了毛主席深入了解革命的机会。

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这些响当当的人物毛主席都见过,辩论、交流、不沉溺于过去的陈旧的思想框架,对社会、国家的思考,当时不少人和他交谈后都不由得对这个年轻人心生敬佩。



后来李大钊在会谈时突然提到,北京出了个名气人物,叫鲁迅,写下的文字比刀锋还要犀利,可见思想之深度。李大钊有意将鲁迅同毛泽东牵线,但这时候不巧了。

湖南来了一封家书,上面让毛泽东速速回家,母亲已经重病在床。听到这个消息,李大钊只能暂时搁置了这个安排。

收到家书后的毛泽东踏上归家之路,两人就这样遗憾错过了最好的会面机会。

后来时局动荡,鲁迅继续在文坛上大肆挥洒笔墨。而南下的毛主席则同红军一起,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革命之路。



鲁迅从没想到,这个无意中错过的青年,竟然成了一代革命领袖。

真正让他注意到毛泽东的,是1931年的一份报纸。

一次,鲁迅同茅盾、冯雪峰见面闲聊,他拿出一份报道了“朱毛”二人事迹的报纸,鲁迅询问茅盾有没有见过毛泽东。

茅盾笑了笑说:当然见过,四年前他还在广州当过我们的领导,那时候搞农民运动,都是老朋友了。



鲁迅一听来了兴致,继续询问:这个“毛”是个怎么样的人?茅盾想了想继续回答“论谈吐气度,论思想境界,我觉得自愧不如。”

听到这样说,鲁迅有些吃惊,又能带兵打仗,又在文学上有造诣。鲁迅好奇询问“毛泽东多大了?”茅盾回“三十出头吧”。

听完后鲁迅心中顿时讶异。

茅盾两人走后,鲁迅看着报纸思绪万千。



后来每次报纸版面上,他都会先找一遍关于“朱毛”的消息,事无巨细的关注这个从未见过面的年轻人。

对鲁迅来说,同毛泽东见面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在最后时刻,两人通过信件传递了彼此的心境。

1932年,鲁迅听说红军有位抗日司令叫方志敏,突然被抓入狱,当时他冒着生命危险见到了此人,又冒着风险替他转交了不少信件和文稿给当时红军中央。这件事让鲁迅深刻体会到红军的不易,对红军的动向更加关注。



但伏案写作的这几年,鲁迅的身体状况在日益恶化,没两年过去,就听说红军走上东征,卧病在床的鲁迅心情格外焦灼。

从未见过面,他心中却对这个年轻人带领的队伍分外担忧。

1936年夏季刚过,鲁迅友人拜访,在谈话时得知,毛泽东带领的队伍已经成功完成东征。接连一个月,红军的捷报频传,鲁迅激动的撑起病体,同茅盾见了一面,两人商议着写下一封电报庆祝红军胜利会师。

当时电报传输不易,内容宜短不宜长,两人几次商讨后终于定下内容,托人发送到陕北去。



这封简短的祝贺信中这样写道“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未来!”

随后他将自己编校的《海上述林》一书、一份金华火腿放在一起,打包送给了毛主席。此时正在陕北的毛主席听到是鲁迅寄来的包裹,赶紧拆开查看,这封电报中真挚的感情和期盼,给了毛主席莫大的信心。

他嘱咐当时贴身照顾的战士,要好好保存金华火腿。随后毛主席拿起这本《海上述林》看了又看。

然而没想到,这份包裹竟是两人最后的联系。



秋天还没过去,鲁迅因病逝世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陕北。毛主席听后连发了四封电报悼念鲁迅同志。

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毛主席曾看过不少他的文章,不论是从犀利的言论还是见解独特的思想,年轻的毛主席备受震撼。

两个伟人通过文字心心相惜。

在鲁迅一周年的纪念会上,毛主席亲自主持并将鲁迅称之为“中国第一等圣人”,可见在他的心中,鲁迅的精神力量影响之大、之深。



在这之后的多年时间里,毛主席曾多次翻阅鲁迅的文章,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慨。

两人虽然从未见过面,但却都对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回忆。

这种友谊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

直到现在,后人仍能从毛主席和鲁迅的文字中,窥探两人当年的风采。这种知识和历史的力量,是谁也夺不走的精神财产。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更是将鲁迅的文化理念应用到建设中去,以纪念他做出的贡献。



1961年,毛主席在鲁迅80周年诞辰时心怀感念,提笔写下了《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两首诗。

诗句不长,毛主席却将鲁迅胆大识博、从容坦荡的形象热情洋溢的写了出来,直至现在,依旧经典。

参考资料: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诗词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86-187
贺爱军 ,鲁绪峰:鲁迅翻译实践与理论的整体观照.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29卷第一期
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黄坤明出席并讲话-.中国新闻网.2021-09-26
文坛巨匠|鲁迅——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河北大学 [引用日期2024-12-1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