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我国开始实行分级别工资制,每一位领导干部都根据其实际职务对应行政级别,并且获得相应的月工资。
其中有一个人,他的身上并无实职,更没有实权,按理来说不能进入行政级别之中。
但毛主席却特别强调,此人应当评为第三级,与彭老总和陈老总的众多元帅同级。
这个人名叫郑位三,是过去的中央红军重要领导人之一,在革命战争中多次身陷险境。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他会为革命事业而作出牺牲时,他却每一次都能创造奇迹,令人惊叹不已。
他的付出,完全值得现在的回报。但是每个月拿着高工资的郑位三,生活却还是相当清贫。他有着怎样的革命往事?他的工资又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
武装起义,一呼百应
1902年,郑位三出生在湖北黄安的一户农民家庭当中,他家祖祖辈辈都靠种地为生,附近的村民同样也是如此。
农业是经济收入最不稳定的产业,农民需要靠天吃饭,对大环境的依赖性也极强。
当自然条件出现巨大变化时,当社会环境动荡不安时,农民的生活会受到最大的影响,许多人甚至吃不饱饭。
从小到大,这样的惨剧,他见识过许多次,所以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改变中国农民的命运。
此时此刻,一颗关于革命的种子已经在他的心中埋了下去。
上学时,他一直积极参加各种爱国进步运动,广泛深入地和当地的农民与工人打交道,了解底层民众的所思所想和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为工农阶级发声。
他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引来反动派的强力反扑,久而久之,他也成为了政府官僚眼中的头号黑名单成员。
1925年,在众多志同道合的伙伴的介绍下,郑位三成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他的生命就与中国的革命事业紧紧绑定在一起。
1927年发生的反革命政变,让原本对中国革命现状心存幻想的郑位三,彻底认识到了反动的真面目,也彻底失去了对他们的期待。
他意识到,只有自己掌握武装政权,只有自己开辟根据地,才能够短时间内站稳脚跟,以最大的底气和反动派对峙。
所以1928年,他跋山涉水地来到柴宝山革命根据地,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一个事业目标。
当地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缺少国民党正规军队的阻拦。
我党的众多人士,有机会深入接触广大的工农阶级群众,也能在人民群众中最大可能团结和发挥力量,增加党员数量,扩充我军队伍的实力。
他们遇到的最大的障碍,来自当地的地主集团。
由于我党代表着工农阶级的利益,所以与地主有着根本上的对立,为了捍卫自身权益,地主阶级多次在各项行动中对郑位三所在的队伍加以阻拦。
针对这一情况,他的态度是各个击破。
地主阶级内部总是各怀心思,每一个人心中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没有办法实现根本上的统一和团结。
只要能够找到他们的弱点,并且从中加以利用,很快就能打破他们的联盟,吸纳更多的社会有生力量。
这里就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前身,这一根据地后来也成为中共苏区的重要武装地域。
红四方面军主力,也在这里生根发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
但是1932年,他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随着革命形势的严峻,蒋介石不断增加对我党队伍的围剿力度。
前三次反“围剿”,鄂豫皖根据地都取得了胜利。
但是在第四次反“围剿”过程中,因为一些细节上的疏漏,我们给了反动派可乘之机,红四方面军的主力也不得不转移阵地。
前方主力部队在转移过程中,最需要后方部队压制敌人的脚步,为主力争取尽可能多的时间。
而牵制敌人的任务,就落到了鄂豫皖根据地的领导郑位三头上。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留在根据地与敌人周旋的那些人,往往会面临更危险的局面。
前方主力部队还有可能逃脱,但后方的牵制者,基本上会面临九死一生的结局。
不过即便如此,对于中央组织的决定,郑位三从来没有片刻犹豫和拒绝,只要任务落到了他的头上,他就一定会拼尽全力去完成。
接下来,就到了他和国民党反动派见真章的时刻。
汤恩伯带领的反动派军队进驻根据地后,面对自己的同胞,残忍挥起屠刀,制造了大规模的屠杀事件,不少无辜的老弱妇孺,都死在了战乱之中。
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郑位三只觉得愤怒几乎到达极点。
两个党派之间的政治斗争,对方竟然牵连了如此之多的无辜群众,这让他实在难以接受。
他一边带领剩余群众转移阵地,一边观察反动派队伍的种种弱点,他发现,军队人数过多,这会导致军队的机动性大大降低。
而这一弱点,正好可以被我军队伍所利用。
郑位三一手创建的便衣队,自此也横空出世。
所谓便衣队,指的是一群穿着普通老百姓衣服的红军战士。
他们一般三五个人为一组,把自己伪装成平民,借着各种机会接近国民党基层军官,在对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出手,扰乱对方的军队秩序。
便衣队的机动性极强,灵活性也远远超出对手,在郑位三的特训之下,每一位便衣队成员都能够以一当十,头脑十分机警,身手也十分了得。
在便衣队的长时间扰乱之下,反动派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彻底拿下根据地。
军队当中不少士兵人心惶惶,每一个人都对天降神兵一般的红军队伍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之心。
借助他们的情绪,郑位三再次出手,与不少军官暗中联络,私下联系了更多的力量转移。
那些冠冕堂皇的国民党将士,渐渐变为了一颗红心向太阳的我党力量。
智计百出,中原突围
在1935年的红军长征转移过程中,郑位三再一次遇到了险境。
由于游击战经验丰富,他又一次接受到了牵制敌人队伍的任务,这一次和他一起留下来的,还有红军的第74师。
前方主力部队转移,他必须利用自己手中仅有的74师力量,与国民党在最长的时间内斡旋,为前方部队争取足够多的转移时间。
这次任务同样十分艰险,也十分艰巨,不过,郑位三丝毫没有恐惧和退缩。
当时红74师被国民党二十多个团紧紧围住,而郑位三的手上却只有七百多名战士,敌众我寡,敌强我弱,双方的形势一目了然。
郑位三知道,此时若是与敌人强强对抗,我军必然占不到任何便宜。
虽然我们的战术更加灵活,但对方的人数足以碾压我们,若是在正面战场上相逢,我们只能成为对方的笼中鸟。
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大模式套到小圈身上,那就是化整为零,以一方力量吸引敌人的注意,再通过河流等特殊的地形,截断敌人的退路,在敌人大本营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一击即中,拿下属于敌人的阵地。
于是他派出先头部队,引诱反动派大量出动,直接过河,把我军队伍追进了深山老林之中。
山林中的地形,我军显然会更加熟悉,只要进入这片山头,我们就可以保证不被敌人抓住。
至于剩下的力量,大家一方面先是把反动派留在河边的船只全部烧掉,另一方面则大举进攻敌人的阵地,瓦解对方的力量,顺便掠夺对方的物资。
这样一来,我们便化解了一个又一个的危机,这一次看似死路的局势,也彻底被郑位三给突破。
就连国民党将领都十分敬佩地说:“共产党有郑位三,就绝对不可能失败。只要他挡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就没有办法越过他。”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原突围,他又一次让所有人见识到了自己的本事。
那是1946年,蒋介石调集了30万大军,把我军5万战士围在了宣化店,发誓要把中原军区彻底剿灭。
此时此刻,战争可谓是一触即发,郑位三的处境也十分危险。
中央军委的毛主席特意给他发来电报,要把他调离险境,以求长远发展。
但是对于毛主席的好意,他却彻底拒绝,他身为中原军区的领导人,如果率先离开,必然会导致军心不稳,这一大片珍贵的土地都将落入敌人手中。
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情况发生,留下来,打出去,这是他作出的必然选择。
他和李先念共同商议,把部队分为两方力量,一人带领一方,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进行突围。
正所谓声东击西,东边队伍在加大攻势时,西边队伍可以趁乱突围。
东边队伍遇到困难时,西边又可以抓紧时间作出补给,双方共同配合,齐头并进,一定能够化解敌人的强大力量。
更何况,郑位三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他对转移地形无比熟悉。
多年前打游击战时,他在这一片如履平地,几进几出,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危险,这里的河水朝什么地方流动,这里的高山有几个峰谷,他都能如数家珍。
只要沿着特殊的地形不断转移,带着国民党反动派兜圈子,他们一定能够打出去。
在两个人的通力配合之下,他们很快将反动派的包围圈撕开了缺口。
只要缺口形成,他们就能抓住这一弱点,加大攻势,最后成功实现突围。
在长达十个月里,郑位三和李先念所领导的中原军区,牵制了敌人数以万计的力量,给其他战区减轻了不少压力,也让解放战争的形势变得更加明朗。
没有他,中央组织部还不知会遭受怎样巨大的压力。
正因这些光荣的履历,1955年,他才会受到特殊的优待。
破格评级,生活清贫
1955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在全国领导干部中推行工资制,每一位干部都将按照自己的实际职务对应相应的等级,领取相应的工资。
按理来说,身上没有实际行政职务的干部,就没有办法从财政部门领到行政工资,但是郑位三,却是个不折不扣的例外。
新中国成立后,他不再投身于政治工作当中,而是开始潜心研究教育问题。
他本就非常喜欢读书,教育的意义,他也比很多人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
所以在评级时,对革命工作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郑位三,并不在评选范围之内。
而毛主席看到名单之后,特意告诉工作人员:“绝对不能这样对待郑位三同志,我们评级不仅要看他们的实际职务,还要看他们过去所做的事情。郑位三同志应该被评为第三级,就这么去办吧。”
第三级,则是众多元帅的行政级别。
刘伯承元帅,彭老总和陈毅元帅,他们这些人都是第三级。能够与他们并驾齐驱,这足以证明,郑位三是一个多么优秀的革命人才。
他本人本来想拒绝这样的特殊优待,但是转念一想,自己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便接受了来自组织上的特殊照顾。
不过这笔钱,他却没有用在自己的身上。
过去在革命老区辗转突围时,他发展了许多军队力量,也眼睁睁看到不少老百姓送自己的孩子上战场。
许多战士牺牲在战场之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生活便格外艰难。
所以每个月四百多块钱的高工资,他几乎全部拿来救济革命老区的烈士家属,他一直告诉所有人,绝对不能让老兵寒心,不能让烈属寒心。
因此尽管有着第三级工资,郑位三的生活还是格外清贫,他们一家人,几乎全靠着妻子微薄的收入来支撑。
他们的餐桌上很少出现肉菜,组织上特意调来的大厨也丝毫没有用武之地。
但是清贫的生活,郑位三却甘之如饴。
结语:
毛主席心细如发,在全国举行行政级别评定时,看到了身上没有实职,却对革命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的人,比如郑位三。
他多次身临险境,却多次创造奇迹,为革命队伍保留了火种,也为主力部队创造了更多机会。
这些顶天立地的脊梁,永远都值得最好地对待,值得人民群众最诚恳的敬意。